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5月19日

 老庄. 2014-05-19


  • 1914年5月19日

    血红蛋白


  •   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Max Ferdinand Perutz,  1914、5、19 –  2002、2、6)诞生。他出生在奥地利。佩鲁茨因对球形蛋白,特别是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而与肯德鲁共获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 1937年他在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开始从事研究,首次获得血红蛋白晶体X射线衍射图像。1947年与肯德鲁合作,在剑桥创办了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 组,并开始血红素蛋白质研究,肯德鲁专攻肌肉红蛋白分子结构,佩鲁茨则研究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存在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蚯蚓)的血液中。其中含有铁、球蛋白和一种叫血素的物质。血红蛋白分子的构造和叶绿素的构造很相似(叶绿素是多种植物所具有的绿色色素)。
       人类的血红蛋白包含于红细胞中,它在肺中与氧结合,形成鲜红 含氟血红蛋白以增加含氧的量,使血液将氧由肺带至组织中;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溶解于血浆中少量的氧是不足以供给体内需要的。血红蛋白将氧放出于组织中,恢 复其正常的紫红色,然后再协助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至肺中。






  • 1910年5月19日

    哈雷彗星回归引恐慌


  •   彗星的出现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我国民间称其为“扫帚星”,世界上有不少民族称其为“妖星”。有趣的是,彗星却“利用”了人们对它的朴素认识观念,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人类。
       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就曾引起不小的恐慌和骚动,根据天文学家预测,当年5月19日,哈雷彗星将再次回归。有人宣称:届时它那2亿千米长的慧尾将 扫过地球,还会散发出剧毒的氰气体。许多人被这一消息吓破了胆,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以为“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于是在此之前尽情享乐,不惜倾家荡产。更有 甚者,有人在彗星回归前一天跳楼自杀。
      5月19日傍晚,天空中出现了令人惊奇的景象:在月暗星稀的夜空,一个炫目的星团从地平线上直冲天穹, 它拖着明亮的长尾巴由西向东移动,仿佛一把巨大的“天帚”在清扫夜空。几个小时后,哈雷彗星又离去了,地球上的生态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世界末日”之说完 全是杞人忧天。
      哈雷彗星回归恐慌只是众多破产的世界末日预言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彗星的奥秘被逐步揭开。1986年3月, 当哈雷彗星再次光顾时,科学家们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了观测和研究,进一步认清了它的真面目。它的慧核既非圆形也非椭圆,而是一个长15千米、宽8千米的 “土豆”。它在空中缓慢转动,自转一周为53.5小时。彗星上有山脊、山谷及环形山,还有几个奇特的亮斑活动区,从那不断喷出大量的气体尘埃(其中80% 是水分子),一直可以喷到几千千米高。在阳光照射下,彗星喷射的景象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哈雷彗星的质量是340亿吨,每回归一次,由于太阳的作用,它要被蒸发4米厚的一层,损失1亿吨物质。因此,预计哈雷彗星的寿命还有2.5万多年,最多再回归340次。








  • 1868年5月19日

    海福德地壳均衡说

      美国大地测量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海福德(John Fillmore Hayford ,1868 、5、19– 1925、3、10)出生。海福德1889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09年起任西北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和校长。20世纪初,海福德提出地壳均衡说,认为大地 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入存在一个等压面,又称均衡补偿面。从大地水准面到该面的距离称为补偿深度,此深度几乎处处相等。海福德于1909年推导出的地球椭球体 的各元素值:长半径为6378388米,短半径为6356912米,扁率为1:297.0。他所推导出的这组地球椭球体数据,于1924年被国际大地测量 和地球物理联合会正式通过为国际标准椭球体,又称“海福德椭球”。著有《大地测量天文学》、《美国的精密水准测量》、《地球开头和地壳均衡》、《测量地 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