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对彗星有何记载?

 韩林图书馆396 2018-12-06

我国古代把彗星叫作星孛、蓬星、长星等。古代关于彗星的记载最可靠的是《春秋》中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史书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多达31次的详尽记载。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因此大约每隔76年就会出现一次,1986年它再次出现。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我国比西欧早了七百六十余年。


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画有29幅各种形状的彗星图。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慧星的不同形状。他们绘出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弯有直,彗尾条数多少不一。彗头也有很多不同形状,而且十分科学。古人对彗尾的成因,也早已经有了正确见解,《晋书·天文志》说:“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1532年,欧洲才有类似的认识。此外《新唐书·天文志》还记载了更为少见的彗星分裂天象。我国古代对彗星有多达500次以上的记载。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常常借用我国的彗星记录来研究彗星的周期和回归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研究了记载有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迹总表》之后说:“彗星记载最好的,当推中国的记载。”


  趣味链接:彗星的别称


彗星绕着太阳运行,是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具有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由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将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而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故民间又把彗星叫作“扫帚星”。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

来源: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