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

 芳华亭 2014-05-19

博主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人,他们只是一介平民,他们无权无势,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比别人更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为了心目中的正义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即便是鸡蛋碰石头,他们也会把生命和鲜血视作一朵朵美丽的云彩。

他们的死所表现出的侠,义,忠,信,勇,更是一个民族在他们那个时期民族精神的体现,以致于史家鼻祖司马迁将他们专门列传。

他们的死有很多种,有的是为了报恩,有的是为了报仇,有的则是为了天下苍生。他们都为了一个目的:心中正义。

这种人就是:刺客。

一去不返刺秦王——荆轲

尽罢忠孝杀侠累——聂政

鱼藏剑刺吴王僚——专诸

悲情壮士刺庆忌——要离

毁己身刺赵襄子——豫让

持剑劫盟齐桓公——曹沫

许贡门客刺孙策——无名氏

大义诛杀贾似道——郑虎臣

为民刺杀阿合马——王著

巡抚恩铭遇刺案——徐锡麟

Top1 一去不返刺秦王——荆轲

【人物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刺杀史记】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嬴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秦王嬴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鲁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嬴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嬴政。秦王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

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嬴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胸口直扎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嬴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嬴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嬴政扔过去。秦王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后世评论】

燕赵多悲歌之士,这句话虽然在荆轲之前就有,但是荆轲却将这句话演绎成经典,当荆轲趟过易水,想以一己之力抵抗秦帝国的铁骑,以自己的性命报答公子丹的知遇之恩,但是他却不知道个人的力量又怎能跟历史的潮流对抗呢,即使他刺秦成功那又能如何呢?死了一个嬴政,还会有一个接一个的始皇来统一天下,然而却正是因为荆轲的无知和渺小但又为燕国百姓不畏生死的抗击历史潮流,所以他才能将英雄的精神发挥极致,将刺客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若荆轲知其后世之名也应怀安九泉了。

Top2 尽罢忠孝杀侠累——聂政

【人物简介】

聂政(?-----前397),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刺杀史记】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时过多日,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相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能辨认其人的。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我当往认之。”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荣伏尸痛哭,失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然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盖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聂政的英名埋没呢!”话甫完,聂荣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后有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激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啊!而聂荌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侠女呀!

“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嵇康,据此题材创作了《广陵散》。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后世评论】

聂政最重要的是在侠的背后更闪烁着义的光辉,在聂政的故事中的实际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孝与义的观念,当严仲找到聂政的时候,聂政说:“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战国策》)。而当聂政从严仲子口中得知侠累(聂政要刺杀的对象)主张三家分晋、亲秦等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行为之后,激发了他的正义感,所以他的行刺才那样的义无反顾。如果说只是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就显得层次低一些,而聂政正是把知遇之恩与国家大义结合在一起,层次就高了。

而在聂政自杀前“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战国策》)为的是不牵连自己的姐姐,讲的是“悌”。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而他的姐姐说:“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史记》),后来其他国家的人听说了纷纷称赞聂政的姐姐是烈女,而他们姐弟的这种行为是最重要的是孝悌的观念和义的精神。

聂政的侠义是于忠孝结合的,又能明大是大非的,所以才为后人敬重。

Top3 鱼藏剑刺吴王僚——专诸

【人物简介】

专诸(?-前515),亦称:鱄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人(今南京市六合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专诸是中国古代著名刺客之一。鱼肠剑出于“专诸刺王僚”。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刺杀史记】

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得到专诸后,待他为上客。公子光厚待专诸,并敬其母,隔三差五就派人给专诸家送钱送粮,给专诸母亲送好吃的饭菜。专诸感其思,以死相许,并献计,投王僚爱“鱼炙”之好,藏剑鱼肚,伺机行事。为此,专诸特往太湖边学烧鱼之术,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然后见公子,光乃藏专诸于家中。

专诸虽然感于公子的厚待而决心以死相报,但是却牵挂自己的母亲一旦自己死后没有照顾。母亲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告诉专诸,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做名垂青史之事,不要因为家庭小事而遗憾终生。她对儿子说自己口渴,要专诸去取清水来喝。专诸去取清水,回来后发现母亲已经吊死在后堂了。他的母亲以死断绝了儿子的犹豫之心,免除了专诸的后顾之忧。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公元前515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

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札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即“鱼肠剑”,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二把小型宝剑之一。)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毕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

剪除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鱼肠剑函封,永不再用。

【后世评论】

唐雎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司马迁: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Top4 悲情壮士刺庆忌——要离

【人物简介】

要离(约公元前550年前后),春秋时吴国人,著名的刺客,也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姓要的人。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足智多谋,以捕鱼为业,家住梅里城内(无锡梅村),其墓遗址在今无锡市鸿声镇鸿山上。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刺杀史记】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阴养死士专诸,刺杀了自己的堂兄吴王僚,篡位自立,史称吴王阖闾。但是在吴国发生政变,一片混乱的时候,吴国的另一位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公子庆忌却逃亡国外。他招纳死士,训练士卒,准备伐吴为前吴王僚报仇雪恨。为此吴王阖闾寝食难安,必欲除庆忌而后快。此时伍子胥再次帮助了阖闾,他物色了一名勇士,名叫要离。伍子胥与阖闾精心设计了一场苦肉计,最终使要离成功刺杀了勇猛无比的公子庆忌。

在吴国朝堂之上,伍子胥极力向吴王阖闾举荐要离为将,请吴王让要离带兵讨伐楚国。阖闾不屑一顾的看看要离说:“寡人观看要离之力,还不如一个小儿,怎么能够胜任讨伐楚国的重任啊!况且我们吴国刚刚安定下来,怎么能随意用兵打仗呢!”要离说:“大王啊,您一点也不仁慈,伍子胥为您谋划夺得了王位,平定了吴国,您难道不打算给伍子胥报仇雪恨了吗?”阖闾闻听怒不可遏,令大殿上的武士把他推出去断其右臂,然后投入监狱,又把他的妻子抓起来。吴国其他的大臣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奥秘所在。后来,伍子胥又设计让要离越狱逃走,吴王再次震怒,下令杀死他的妻子,并焚烧、弃尸于闹市。

要离访问得知庆忌避难在卫国,于是他就到卫国去投奔庆忌。庆忌了解到要离是从吴国投奔他的,对他最初是无法信任的,后来看他的右臂真的断了,并打听到他的妻子也是被吴王阖闾所杀,并焚尸于市,就相信了他,用他为心腹,令他每日训练士卒,修治舟舰,准备讨伐吴国。

公子庆忌率兵乘船伐吴,要离对庆忌说:“公子您应该亲自坐在战舰的船头,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便于指挥船队前进。”庆忌听从了要离的建议,亲自在船头坐定,要离手执短矛在一旁侍立。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忽然江面刮来一阵强风,庆忌的战船被风刮的摇晃不定,庆忌也随着船体的摇晃而坐立不稳。要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着颠簸摇晃之势以短矛刺中庆忌,短矛透入心窝,穿其后背而出。身受重伤的庆忌此刻才醒悟要离断臂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不愧为天下第一勇士,他忍着剧痛,单手提着要离,把他的头投入水中,如此三次,然后又把淹得半死的要离横放到自己的膝盖上,大笑着对他说:“天下居然有像你这样的勇士,竟然能用这种苦肉计来刺杀我啊!”庆忌身边的卫士冲上来要把要离碎尸万段,庆忌摆了摆手说:“这个人是天下少有的勇士,我们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内杀死天下两个勇士呢!”庆忌伤势太重,渐觉不支,他深知自己不能支撑多久了,就对他左右的卫士说:“你们不要杀死要离,可以放他回吴国,以表彰他对主人的忠诚。”说完,他把要离扔到甲板上,自己用手抽出刺穿身体的短矛,当时血流如注而死。

要离回到了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

要离为了刺杀庆忌,首先是自己遭受断臂之苦,后其妻子被杀,并焚尸弃尸,他又忍受了失妻之痛,最后虽然刺杀了庆忌,自己也悲壮得杀身成仁。其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强的苦肉计了。

【后世评论】

要离,在中国古人心中是英雄,《吕氏春秋》在讲述他的事迹后评论道:“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好一个心安天下的悲情壮士。

Top5 交知己当交豫让——豫让

【人物简介】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刺杀史记】

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的领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驾崩,其子赵襄子嗣立。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区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后世评论】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人生若有知己如此,足矣。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飒飒西风起,伫立悼豫让。再寻三跃处,犹闻侠骨香。壮士死知己,青史留华章。不见后继者,惆怅复惆怅。

Top6 持剑劫盟齐桓公——曹沫

【人物简介】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后在齐鲁之会上,挟持齐桓公,逼迫其退还所占领的鲁国领土。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下)

【刺杀史记】

当时鲁庄公喜爱力士,曹沫便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割让遂邑求和。但仍以曹沫为将,而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

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齐桓公左右无人敢动,管仲问曹沫:“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桓公于是答应还回侵略鲁国得到之地。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坛并面向北面,回到群臣之中,面色不变,辞令如常。

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管仲劝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於是。”

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有诗云: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后世评论】

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索隐述赞“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Top7 许贡门客刺孙策——无名氏

【人物简介】

无名三人,吴郡太守许贡家之门客,三国时期,史书未记载其名字。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下)

【刺杀史记】

孙策入袭吴郡,先派部将朱治打败吴郡太守许贡,许贡只得投奔严白虎。后来严白虎也为孙策打败,许贡与严白虎一起投奔余杭许昭。程普请孙策发兵攻打许昭,孙策却说:“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孙策放弃用兵,改用招降的方法,不久许昭连带许贡、盛宪、严白虎不得已全部投降。

许贡名为归附,却密谋推翻孙策,他悄悄上奏皇帝(实际上看奏章是曹操)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三国志·孙策传》)奏章不慎落到孙策手里,于是孙策只得令人将许贡绞死。

许贡生前招揽了许多食客(家臣),当中有剑客三人不忘故主,千方百计想要手刃仇人。孙策非常喜欢外出打猎,虞翻劝阻他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出行,随从部下常常来不及警戒,士兵们常常感到辛苦。身为统率,如果不够稳重,就不容易树立权威。所以传说中的「龙」,一旦变成普通的鱼,随便一个渔夫就可以捕捉它。而白蛇自己放纵,在野外被刘邦斩杀。请您多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孙策虽然赞同虞翻的话,但是却改不了坏习惯。

公元200年4月,有一天孙策又出去打猎,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他骑的是上等精骏宝马,赶起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跟从的人绝对赶不上。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面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面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至。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齐上,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看孙策时,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乃以刀割抱,裹其伤处,救回吴会养病,后不治而亡。

【后世评论】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郭嘉每计智术绝伦,无需多提,叹的却是豪杰如狮儿孙策,却也逮不及命。

总是刺客,也算人间的一种极致。

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他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确实是难得的人物。

而门客会常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

不过当门客变成刺客,他们便成了生存在暗处的一群令人战栗的影子,他们没有太高的天赋,没有十分强壮的身体,也没有巨大的力量,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气息,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形体——事实上只是你看不到。于是,强如孙策,也终躲不过刺客的暗袭。

可是,这群刺客可当真让人叹服。

许贡当日,致汉帝的书信败露,被孙策绞死。许氏一门逃出门客何止这区区三人。却说这三人潜伏民间,苦心经营,倾家荡产也只为行刺孙策。这等忠义,实在是豪气。便是现在,远在日本还供着这三人的庙宇,四季祭奠,褒崇忠烈。

Top8 大义诛杀贾似道——郑虎臣

【人物简介】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福建长溪县(今福安市)人,德祐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下)

【刺杀史记】

奸臣当道,父子双双遭打压

16岁那年,郑虎臣以武举人的身份进入官场,此时的南宋朝廷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贾似道的父亲贾涉担任制置副使,师承大奸臣秦桧,也是“主和怯战”的卖国贼,而贾似道从小就不务正业,是一个只爱嫖赌的浪荡子,由于他的妹妹入宫为贵妃,得宠于宋理宗,才被提携起来当官。当时元军大举南侵,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贾似道身为宰相,不但封锁边关消息,还引诱皇帝沉溺于酒色,纵情淫乐。

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是一个爱国文人,曾在贾似道的父亲贾涉官府里当过文员。宋理宗登基后,郑埙提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同知。贾似道得宠后,郑埙时常发表对贾似道把持朝政的不满言论,尤其对贾似道的“主和怯战”做法十分反对,曾经上书朝廷要求加强军队建设、抵御外敌侵略。于是,贾似道父子对郑虎臣的父亲恨之入骨,在对郑虎臣父子百般拉拢不成的情况下,就常常找借口对颇有才华的郑埙进行打压,对郑虎臣父子的仕途设置种种障碍,企图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贾似道效仿秦桧谋害岳飞“莫须有”的定罪手段,把郑埙杀害了,郑虎臣则被充军到边疆,后来遇到宋理宗朝廷大赦,郑虎臣才被放归,回到朝廷候任。

1255年,一些忠臣提议,郑虎臣是一个武举人,理应按照世袭祖制的规定,给予适当的官职。由于郑虎臣有功名在身,主持朝政的贾似道没有办法,只好安排郑虎臣到较为偏僻的浙江会稽当个县尉。

奉命监押,为天下杀死贾似道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攻陷鄂州。贾似道被迫出兵,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一带)一战大败,宋军水陆主力全部被歼灭,贾似道乘小船只身逃到扬州。因此朝野人士大哗,纷纷上疏弹劾,请斩贾似道。虽经太后几番包庇袒护,但朝野人心不服,不杀贾似道难以平民愤,太后只好把贾似道降职为广东高州团练副使,抄了贾似道的家,贬到循州安置。

贾似道被贬后,举国欢腾,各地群众都不欢迎监押贾似道的队伍经过当地地盘,认为贾似道一旦经过,会带来晦气。福王平时也很憎恨贾似道。在谋士的建议下,福王欲招募一名敢在途中杀死贾似道的人当监押,于是郑虎臣挺身而出,自愿承担重任。

1275年9月,郑虎臣监押贾似道到了漳州。监押队伍走到木棉庵前小憩时,忽然接到皇上的圣旨,说是在抄家时搜出贾似道谋反的证据,命漳州知府赵介如押转审问。此时的贾似道苦苦磕头哀告,说年迈体衰实在走不动了,郑虎臣怕中了奸党诡计。他瞪起眼睛问道:“贾团练,事到如今,你还舍不得一死以谢罪于天下吗?”贾似道一听“死”字就魂飞魄散了,他呐呐地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有诏赐死,似道怎敢不死?”郑虎臣一听,怒火冒千丈,大声喝道:“皇家保你不死,万民恨不能吃你的肉,剥你的皮,你这祸国殃民的狗官,竟如此贪生怕死,我郑虎臣今天只好替天行道了。”说罢,郑虎臣就象老鹰抓小鸡一样,提起贾似道,随后杀死。

惨遭报复,英魂永托“九头榕”

郑虎臣回京缴旨后,遭到奸党的疯狂报复。贾似道的余党、门人大肆罗织罪名,以“欺君罔上,擅杀钦犯,大逆不道”奏请朝廷,要求严惩郑虎臣,特别是贾似道的死党、曾出卖过郑虎臣父亲的陈宜中当上宰相以后,十分害怕自己的通敌行为败露,恨不得马上杀死郑虎臣。昏庸的宋端宗听信了陈宜中等奸臣的谗言,下旨捉拿郑虎臣归案,随后关押在福州监狱。

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10月,郑虎臣被害死福州监狱中,陈宜中等奸贼还请旨抄家灭族,杀死郑虎臣族人30余口,鲜血把郑家门前的一块田地染得通红。

景炎2年(1277年),郑虎臣得到平反昭雪,皇上为褒扬忠义,钦赐忠骸回乡“金井御葬”,规模如同帝王葬礼一般隆重,设有疑冢30多处,据说只有凤凰山榕头村边的那座墓才是真的,其余皆是他的衣冠冢。

【后世评论】

元顺帝至正10年(1350年),统治者为了想与昏庸的南宋帝王划清界线,在当地建立郑虎臣纪念祠,清朝嘉庆年间重修,该祠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正门额上赫然端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至今仍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前座屋顶上硬山二重檐的下方有匾额一面,直书“敕春秋奉祀”乃后世帝王所赐,大殿上正中供奉着皇帝“千秋崇祀”圣旨,内正中大柱上镌刻着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亲笔楹联:“做正气人都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镏金大字,外面和两旁柱上有翰林、学使、知府、县令的赠联。正殿的右侧墙基竖立着一块石碑,记载郑虎臣为民除奸,舍身成仁的事迹。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Top9 为民刺杀阿合马——王著

【人物简介】

王著(1254—1282),元侠客,益都(今青州)人。素志疾恶。世祖至元年间,以权臣阿合马专权,暗地铸铜锤,欲为天下除害。1282年3月,与僧人高和尚合谋,趁忽必烈去上都之际,骗阿合马等人出宫,刺杀阿合马。事后,逃至高梁河被捕,英勇就义,时人颂之。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下)

【刺杀史记】

至元元年(1264年),色目人阿合马以自己受忽必烈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随后,凭藉权势,他为元忽必烈设计了种种欺榨汉人,搜刮民财的方案,例如清理户口、垄断专利、滥发钞票,定期刮取汉人财产等。

至元十九年三月,忽必烈与太子真金赴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阿合马留守大都(今北京)。千户益者都人王著与僧人高和尚合谋,于三月十七日晚集结八十余人,假扮太子及宿卫,伪称太子还京做佛事入城。早晨王著派遣两僧人诣中书省,命令采购斋物,中书省怀疑审讯,不伏。中午,王著又派遣崔总管矫传令旨,让枢密副使张易发兵若干,当夜赶到东宫前。张易没有发觉,命令指挥使颜义领兵前往。王著骑马到阿合马面前,谎说太子马上就到,命令省官全部在东宫等候。阿合马派右司郎中脱欢察儿等数骑出关,北行10余里,遇其众,冒充太子的人斥责他们无礼,杀掉脱欢察儿等,南入健德门。

夜二鼓,没人敢问一行人,众人到了东宫,全部下马,冒充太子的人骑在马上指挥,叫阿合马到马前回话,斥责阿合马数语,王著随即赶上,用袖子里的铜锤砸烂阿合马的脑袋,当场打死阿合马。假太子继续叫左丞郝祯到马前,杀之。囚禁右丞张惠。这时尚书张九思在宫中大呼有诈,留守的达鲁花赤博敦,持梃赶到马前,把冒充太子的人打下马来,内侍卫军弓矢乱发,众人溃逃,多数被捉。高和尚等逃去,王著挺身就囚。

中丞也先帖木儿奏报世祖,世祖刚到察罕脑儿,听后大怒,当天就回到上都。命令枢密副使孛罗、司徒和礼霍孙、参政阿里等赶回大都讨乱。庚辰,在高梁河抓获高和尚。辛巳,孛罗等赶回大都。壬午,醢杀王著、高和尚,杀张易。王著临刑前大呼:“王著为天下除害,不过今天死了,后世有一天一定会有人为我写这件事的。”

阿合马被刺的消息传出,大都的贫民百姓争相买酒,歌饮相庆。大都的酒三天就卖空了。真金太子对这时入朝的汉人儒臣们说“汝等学孔子之道,今始得用,宜尽平生所学力行之。”

阿合马死后,元世祖还不尽知阿合马的奸佞,命令中书省不要追问阿合马妻子。后来询问孛罗,尽知阿合马的罪恶,大怒道:“王著杀阿合马,没错!”并追治阿合马罪,查处他私夺汉女500名贡其淫乐,人皮两张,黄金白银珍奇异宝不可计数,忽必烈大怒,遂命刨阿合马墓劈其棺,在通玄门外戮尸,放狗吃阿合马的尸体,上至官吏下至百姓,聚观无不拍手称快。子侄俱诛,没入阿合马家属财产。  

Top10 巡抚恩铭遇刺案——徐锡麟

【人物简介】

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生。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夏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下)

【刺杀史记】

1901年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校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钟在展,徐锡麟愤感列强欺中国太甚。不久结识陶成章、钮永建等,在他们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希望,弃改良而从革命。当时,“《苏报》案”事起,日本留学生群起反对,徐锡麟也慷慨解囊,积极参与营救章炳麟。归国后,在家乡建蒙学、设书局,以期开启民智,因遭排挤,事竟不成,仍退任副监督之职。此时,俄人逼我远东,徐锡麟恸哭国弱受欺,于是投笔从戎,开始苦练枪法。

1904年初,绍兴城内大善寺地产被天主教觊觎,将至不保。徐锡麟得知后,抱病奔走,呼吁群众与教会作斗争,又积极发动绍兴各商号联名上书官府。因群情激愤,官府不敢包庇,天主教图谋终未得逞。该年冬,徐锡麟因事过上海,得遇蔡元培、陶成章,首批加入光复会,后成为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回绍兴后,徐锡麟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罗致少年英俊,教以军法纪律,为革命培养人才。他还积极结交各地会党,甚至延请他们为学校教练。不久,徐锡麟借北上联络大盗冯麟阁之机,出山海关,过吉林、奉天,走西北边疆,查看了山川形势,并亲见日、俄在中国疆土上张狂角逐,愤愤不平,欲挥刀沙场“为国死”。

谋革命不易,为了达到反满目的,徐锡麟等人逐渐产生了“以术倾清廷”的思想,他们打算以捐官之法,使光复会的成员学习军事,乘机打入清廷内部,以掌握军权。于是他向清廷捐了一道员头衔,指分安徽候补。经多方活动,1905年冬,受绍兴徐克丞资助和徐锡麟表叔、湖南巡抚俞廉三推荐,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各捐得官职,并被获准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但到日本后,由于清廷驻日公使的阻挠,学习陆军的计划被破坏,无奈回国。

归国后,徐锡麟等人又打算进一步打入官府,“藉权倾虏廷”。通过发动利用各方关系,徐锡麟谋得筹办安庆陆军小学之事。后因表叔俞廉三的推荐和徐锡麟本人的精明干练,终于得到安徽巡抚恩铭重用,光绪三十二年。冬季他到了安庆,向抚院落报到,恩铭接见后,派他为安徽巡警尹。他小心逢迎,拜恩铭为师,恩铭引为亲信,又派他兼任巡警学堂会办。

徐锡麟食清廷之禄,却时刻不改革命之志。1907年2月,徐锡麟与秋瑾约定在皖、浙同时举行反清武装起义。起义原定7月19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招供出革命党人的一些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徐锡麟计议,徐锡麟见自己别号在列,知事机迫人,遂决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谁知恩铭这天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于6日举行。外援不至,准备未周,起义堪忧。

6日,恩铭及文武官吏陆续齐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开始.徐锡麟当时呈上毕业名册,口头报告了毕业官兵人数,随后市场说:“报告,今天有革命党人起事!”恩铭拍案高声说:“在哪里?什么人?”徐即应声说:“在这里,就是我。”话音没落,就朝恩铭连射数枪。

公堂之上,面对审判,徐锡麟义正词严,怒斥清廷专政误国。清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厉言道:“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清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言:“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于是徐锡麟执笔自书供词:“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落款“光汉子徐锡麟。”并声言:“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遂自写供词,愿一人承担责任,不牵连学生。

1907年7月7日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先拍小影,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徐锡麟惨遭杀害,终年34岁。心肝被挖,用于炒菜。

【后世评论】

徐锡麟的英勇事迹和大无畏气概为后人钦服,正像柳亚子诗中所言:慷慨告天下,灭虏志无渝。长啸赴东市,剖心奚足辞!

徐锡麟以官员身份刺杀恩铭,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惊,一时间,人人自危。清政府先防康梁党,后防革命党,继防留学生,今又防及侯补道,其心忐忑,其势飘摇,革命成功已胜利在望。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刺客(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