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养蝎模式的研究与总结

 老刻刀 2014-05-19

对养蝎模式的研究与总结

-

发布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摘要:目前,国内外医药、保健对全蝎和蝎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东亚钳蝎的野生资源却因种种原因日益贫乏,大力发展人工养蝎作为补充已为共识。人工养蝎已为我国近年特种养殖项目之一。能否选择好一个适于自己条件的养蝎模式,如何把握住养殖发展方向,这是养殖成功的先决

    目前,国内外医药、保健对全蝎和蝎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东亚钳蝎的野生资源却因种种原因日益贫乏,大力发展人工养蝎作为补充已为共识。人工养蝎已为我国近年特种养殖项目之一。能否选择好一个适于自己条件的养蝎模式,如何把握住养殖发展方向,这是养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现将我院养蝎场业已实践研究过的几种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一、盆养――瓶譬――池育模式 

    
此模式集盆、瓶、池养于一身,以盆养为主,具有便于提毒、易于观察、清理方便和提高2龄蝎成活率、适应 2―3龄蝎生长发育、利于4―5龄蝎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但也存在温湿度控制不易协调、工作量较大等弊端。这种模式养殖规模不宜过大,一般养殖成蝎在几千到几万只之间,适于场地较小、经济条件一般的养殖户选用。 

   “
盆养,即在口径较大的塑料盆内叠瓦养殖。箱、缸等其它容器养殖也属此范畴,但要防止蝎子爬出。这一方法主要饲养种蝎和4―5龄幼蝎。15平方米的房间可立体养成蝎5万只,放养幼蝎40―50万只。盆养具有便于提取蝎毒,并每间隔一定时间随提毒随倒盆清窝一次等优点。 

    
所谓瓶繁,是指雌蝎在罐头瓶等大口瓶容器内完成产仔及产后休养期、仔蝎完成吸收蜕变期的养殖方法。据我场试验,只要能满足孕蝎产前生理需求,适时分居定瓶,并把握住产中特殊的温湿度要求,这种方法可使雌蝎平均产仔15只以上,2龄幼蝎成活率达95%以上。 

   “
池育,即将2龄蝎转入近于自然条件的简易人工圈养池养育。此池为塑料拱棚砖垛结构,具有成本低、保温保湿、防雨防天敌等功能,能够克服盆养或一般池养的某些缺点。 

    
周转程序:(1)春天引种进入常温盆养;(2)7月上旬开始,将盆养的孕蝎陆续转入瓶繁;(3)8月上旬开始,将瓶繁的2龄陆续转入池养。将完成产后休养期的雌蝎陆续人盆集体调养(不与雄蝎混养)(4)10月中旬将池养的3龄幼蝎转入恒温室内盆养;(5)翌年3月中下旬,将4―5龄幼蝎重新转入池养;(6)盆养成蝎据情按期提毒。 

    
二、盆养――池养模式 

    
该模式既能适合提蝎毒和恒温立体养殖的需要,又能在近于自然条件的蝎池内大量繁殖、饲养,是一种更先进的、相对投入和产出都较大的养殖模式。该模式的池养,是选择室外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空旷地,以水泥预制件和塑料棚架构成槽穴板蝎窝蝎房,孕蝎可自然分窝繁衍后代;仔蝎可自动与母蝎分离分池正常生长;冬季棚内需配备简易土暖气,技术含量较高,管理省时省力。若盆、池结合,冬季进入室内恒温立体盆养,可节省大棚供暖能耗,降低成本,可谓目前最佳的养殖模式。种蝎养殖规模可以几万到几十万只。这种模式适于条件较好的养殖场、户选用。 

    
此模式以池养为主,结合盆养,便于提毒和恒温养殖。引进的种蝎先以盆养驯化,促其适应环境、增强体力、多产蝎毒。待雌蝎临近产期,适时将孕蝎转入池养,直到仔蝎自动分池、雌蝎恢复体力后,再将雌雄蝎混养,促进下次交配产仔。自动分池后的幼蝎,待到10月中下旬可转入恒温盆养。 
 
    
周转程序:(1)春天引种,常温盆养提毒;(2)6月下旬将盆养的孕蝎转入池养;(3)7月下旬开始,陆续将完成产后休养期的雌蝎人盆调养或池内调养。2龄幼蝎同时自动分池; (4)8月中旬开始,陆续将调养好的雌蝎与雄蝎混养;(5)10月中下旬将池养的3龄幼蝎转入恒温立体盆养; (6)盆养成蝎据情按期提毒。 

    
三、池养――自然圈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前两种模式基础上的一种较粗放的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人工庭院圈养返回到大自然条件下圈养。人工养殖的蝎子可投放到自然加人工保护区,自然区的蝎子将给以更好的回报,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好循环。圈养区最好设置在地势高燥、坐北朝南、周围无农药及其它有害污染源的石窝、碎石岗、山穴等处。圈养设施既要特别注意防止蝎子跑掉,还要防止天敌危害。食料供应以人工定时代给为主,物理的方法诱引大自然的昆虫为辅。这种养殖模式由于受条件局限,一次性投入也大,仅供少数人员参考。 

    
人工养蝎一般为上述三种模式。这些养殖方法各有利弊,各具特色。养殖者可根据产品的需要,以提毒为主应选前2种模式,以全蝎为主则选后2种模式。每种模式的各个环节要具有把握、紧密结合。要选择和发展该项养殖,除了要选准养殖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养殖规模和发展方向外,还要切实摸透蝎子的生长习性和规律,掌握住它生长所需的最佳温湿度条件,并尽可能减少幼蝎的互相残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好蝎子,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提高养蝎效益六措施

-

发布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摘要:在人工养蝎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其成活率、产仔率、缩短成蝎的育成周期,是养蝎成败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1做好引种工作 蝎引种在每年56月及89月。此时温度、湿度适宜,便于运输和饲养管理。如果在56月引进孕蝎,当年67月产仔,效益好。初养者应到养蝎多年、信誉好

    在人工养蝎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其成活率、产仔率、缩短成蝎的育成周期,是养蝎成败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1 
做好引种工作 

    
蝎引种在每年56月及89月。此时温度、湿度适宜,便于运输和饲养管理。如果在56月引进孕蝎,当年67月产仔,效益好。初养者应到养蝎多年、信誉好的固定蝎场引种。引种时应了解蝎的种类、生活习性,采购体型小、肤色鲜亮、活动灵活、捕食活跃的初产蝎。同时,按雌31的比例购进体格健壮、性欲旺盛的青年雄蝎。
 
    2 
调节好温、湿度 

    
蝎生长发育、交配产仔最适温度为2539℃。当温度降至810℃时蝎入蛰,1020℃时起蛰,当温度超过39℃时,蝎处于半昏迷状态,出现脱水死亡现象。蝎对湿度的要求严格,喜潮怕湿,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活动场所为50%60%,窝穴的湿度应为15%20%。因此,将蝎房的温度、湿度调节好,日变化温差不得超过6℃ 

    3 
饲喂方法 

    
蝎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为主,除多毛刺、有硬壳、腐烂变质的昆虫外,都可作为蝎的食料,也食新鲜的牛肉、猪肉、鱼肉。蝎食量小,在2533℃时,23天可进食1次,温度低时延长饲喂间隔天数。夏季在20时喂食,冬季及春、秋季在1819时喂食,食料放在蝎经常出来活动的拐角处,饲喂的食料用小食盘盛放。投食量为蝎总数的1/3为宜,勤喂少喂,于第2天早晨清理蝎池的残余食料。蝎有较强的耐渴力,可月余不饮水而不致于死亡。蝎的供水是在蝎的活动场所内放置一些浅水盘,水盘里应放置石块、海绵、树枝,避免蝎饮水时弄湿足部。 

    4 
产前产后的管理 

    
蝎为卵胎生,孕蝎活动频繁,食量大增,应让其吃足吃饱,适当给予光照。当孕蝎前腹部异常隆大,脊板、环甲明显增宽,腹中胎仔隐约可见时,此为临产蝎,应将其挑出来放入特设的产房,要保持蝎房安静。仔蝎出生后爬到母蝎背上,此时,产室湿度应在80%85%,温度3438℃。经过10天左右,幼蝎脱离母体独立生活。此时,应将仔蝎与母蝎分离,否则,会出现大吃小的同类残杀现象。另外,母蝎产后体力消耗过大,应与群体蝎分开,强化饲养,15天后再放入交配池。 

    5 
幼蝎管理 

    
将不同时期分离出来的幼蝎分别放在土壤湿度为15%的盆中饲喂20天。期间环境要隐蔽,及时投放小黄粉虫,保证幼蝎吃饱、吃肥。然后,在盆中放适当蝎瓦,多供给小黄粉虫、无菌蝇、小蜘蛛,多样化饲喂10天左右。将盆中的幼蝎按每1000/m2的数量低密度投放到仔蝎池中,窝穴要偏湿(20%左右)。池中幼虫要投放适中、多样,强化饲养10天左右。幼蝎蜕皮前35天不进食,此期不投食。这样,2龄蝎可顺利蜕皮成3龄蝎。 

    6 
病害防治 

    
蝎一般少患病,如果蝎长期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或饮用水不清洁,或长期处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蝎易患斑霉病、黑腐病、拖尾病、枯尾病、体肠病、腹胀病,此时应对症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