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陈有芹

 太极一圆 2014-05-19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陈有芹 - wyp5700@126 - 随悟的博客
 (80年代在蚌授拳时)

太极拳源远流长,初学者问题多多,有不少学员或现场或电话提出一些疑问,我也曾一一回答和讲解。现归纳一些基本常识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编录如下,以便拳友们对号入座也算做答。
太极由何而生
       按“太极学说”而讲:“在没有天地以前,太空之中浑然一气,此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
       首先来讲,无极是浑然,浑然本无定数,他无限无量、无长无短、无色无味,大可大的无边,小可小的无限。他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个现象。世上万物,无论任何东西,只要有一个概念性的存在,那就容易理解他质的存在。好比天,天有多大,天有多高,谁也不知。虽说他无量但他有质,他的质就是阴与阳,也就是我们说的黑夜与白天。其他事物和物体也一样,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坏的一面,有上就一定有下,有左就一定有右,有前就一定有后,有进就一定有退等等。因为先有无极而才有阴阳,所以说太极是由无极而生。
何谓太极拳
太极拳的结构和技击特点是充分按照太极学说的阴阳辨证理论而编排的,“阴止阳来”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变化无方”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阴极与阳极相生相克和互生互养。
太极拳是何人所创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学说”理论出现较早,可追朔于“老子”与“孔子”时期,但最早的太极拳应为明末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孙陈王廷所创(后人称之为陈氏太极拳或陈门太极功)。陈家第十四世孙陈长兴传杨露禅而衍生杨式太极拳。吴鉴泉学杨式而衍生吴式太极拳,陈家第十五世孙陈清萍传武禹襄而衍生武式太极拳。武式后学,郝为真传孙禄堂再衍孙式太极拳,现在世面上所流行的太极拳无一没有与陈氏太极拳有关。
听有人讲过,太极拳是武当山张三丰在梦中神仙授艺,他真实吗?
那是个故事,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作出来的故事!后来又成了传说,传说么就可以越传越玄!如果我说杨六郎的杨家枪是秦始皇打一个喷嚏而悟出来的,你会相信吗?
有传闻说,太极拳是蒋发先传赵堡,赵堡再传陈家沟,他可靠吗?
刚才我已讲过,传说可以越传越玄,那传闻么就更是越传越离谱了。这个问题是传闻不少时间了,现在我也不想再和谁打嘴皮子官司。我只想再反送给你几个问题让你思考。其一:如果真的是蒋发先传拳与赵堡,而赵堡再传拳于陈家沟。那么这几百年来,赵堡的太极拳的传人或贤徒义孙们为什么不去为他们的先师在赵堡建庙立祠,而让他孤零零的在陈家沟的北地一躺几百年,无人问津。这是不是太有点有悖常理和大为不敬。其二:陈王廷坐于前而蒋发持大刀立后的画像在陈家沟祠堂一挂几百年。赵堡离陈家沟仅五里之遥。假如真的是蒋发传赵堡,赵堡再传于陈家沟,象这样明显的欺师灭祖的事情或行为,赵堡人还不早就提刀动斧的将陈家沟的那些不肖之徒打个头破血流而还会客气到现在。其三:假如是赵堡传拳于陈家沟,那么,为什么赵堡除了留下清末民初时期的几本词不达意的手抄本外而没有其他武学经典和文献资料,而陈家沟确恰恰相反。其四:外地人也许不知,但温县人和近二十年来到过温县的武术爱好者都知道。自国家推行太极拳推手至今,每次全县、全省、全国和国际推手赛。除了陈家拳的传人,(陈庆州的几个儿子、侄儿和弟子、王西安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几个弟子、还有后来陈小旺的三个侄儿),从八三年开始到现在,可以说他们绝对是按级别分级别一统江湖,共夺得各个级别的全省、全国和国际级比赛的金牌、银牌二、三百枚。而他们赵堡太极拳和武当派的太极拳弟子有谁夺得过冠军?有谁领尝过金牌的滋味?为什么?
现引用一个憨厚的陈家子弟常常用的温县土掉牙的一句俗语说:那就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有本事,擂台上见”。
陈王廷创编的陈门太极功都有哪些内容?
       据《陈氏家乘》和现存的有关碑碣所载,陈王廷除创编太极拳一至五路外,还创编了长拳一百单八势和刀、枪、剑、棍、斧、锤、叉、镰、拐、绳鞭、大杆和打手(也称搁手)等等。(后来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将一至五路太极拳又改为一、二路流传至今)。
陈氏太极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慢似行云,快似闪电”、“静若处女,动若脱兔”
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什么?
“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随曲就伸”、“借力打力,引进落空”
陈氏太极拳的技击内容是什么?
       从徒手来讲可分为:擒手(擒拿术)、解化(化解术)、大摔(摔法),器械方面就难以一一概括了。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步骤是什么?
       学练陈氏太极拳,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阶段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内容,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一年级有一年级的课本,二年级有二年级课本,直至大学到研究生。一般来讲:陈氏太极拳首先应从“套路”入手,“套路”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开发自身的协调力和增加自身的爆发力(这里面包括灵敏度、速度、力量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体”。其次就是练习“对抗”,严格的讲“对抗”就好像陈门太极功中其他器械一样,虽说他同属一个系统,但他又是一个专门的学科。练习“对抗”就是练习“用”。也可以称之为“用的方法”。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陈氏太极拳的“用”在行使的过程中更注重“巧用”,一贯提倡“持巧不用拙,四两拨千斤”。陈氏太极拳在训练“对抗”中惯用的技巧就是“二十四擒手”、“三十六解化”和“四十八大摔”。
假如你仅仅是学练了一些套路,即使你一日三十遍练的是滚瓜烂熟,协调性和爆发力都已具备,但你没有学习专门的技击技巧,那你一遇高手还是会手忙脚乱散乱无章,一样会被别人揍个鼻青脸肿满地找牙。许多太极拳家一辈子没有练功上身,究其原因就是有“体”没有“用”。
如何才能学好太极拳?
1:老师牵着你走(教你),     2:老师扶着你走(调你)3:然后你再自己走(练、修、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怕师父领不了你入门和你不能坚持下去。如果连门都没有入,那你何能修来正果?
练习陈氏太极拳为什么要比别的太极拳出汗多?
任何运动都讲究质量和运动量,质好量足,运动的幅度大,当然会出汗,光运动不出汗是不能起到锻炼效果的。陈氏太极拳是有氧运动,他的运动设计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其身法上有“高”“中”“低”,除了正常的肢节运动外,他更讲究内在锻炼。一趟标准的一路拳,其运动时间为十六至十八分钟(稍快一点十三至十五分钟也行)他的运动量大约等于一个人中速步行十到十二公里。由此而算,多出一点汗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学习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年龄要求?
一般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要求,小从三、五岁(练功)。老到七十、八岁(练体)。这要看他的本身条件和兴趣,只要他自己愿意学习,我们都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他自身所承受的能力而设计相应的动作难度和运动方法。
学练陈氏太极拳应注意什么?
学练陈氏太极拳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但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定一个真正懂得陈氏太极拳的老师。按医学来讲:是“庸医害人”,按武学来讲:一样是“庸师害人”。陈氏太极拳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无论“身法”和“功法”都容不得半点掺假,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要求和表现。该正架时要正架,该“培功”时要“培功”。作为一个老师,假如他本身是还是一个一知半解的“二半吊子”,对太极拳功法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由他带你去攀登“武学之高峰”,难免会象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到处走弯路,费尽了心血,毫尽了心机,苦苦几十年仍无收效,岂不悲哉?
什么是太极十三势?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也称“十三要”,他集中的体现和规范了陈氏太极拳的“眼、手、身、法、步”的实际操作和具体表现

棚:是指由内向外的张力。
捋:是指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的牵引。
挤:是指用螺旋插入或徘压。
按:是指由上而下合力外撑。
采:是指采拿,属技法之范畴。
列:是采的反向力,多用于“借力打力,遇顶则丢”。
靠;是身法表现,多以肩膀向内或向外撞击。
进:是指插入,多以步法引导身法。
退:是指撤回,多以身法引导步法。
顾、盼同是眼神的表现,不同的是“顾”在焦距上聚于手(主流,如“单鞭”定势时的左手或“斜形”定势时的右手),而“盼”则在焦距上聚于你前面的目标或假想中的敌人。
定:是指等待时机,以不变应万变。
何为高、中、低身法?
在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中,由于招势的寓意不同,所以就对身法的要求不同。“高身法”一般是指“实步”(负载主要重量的腿)的弯曲度没有低于140度的,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高探马”等等。“中身法”是指“实步”的弯曲度没有低于90度的,如:“拦插衣”、“单鞭”、“上三步”、“神仙一把抓”等等。“低身法”指的是其负载的“实步”弯曲度小于90度的,如“跌岔”、“切地龙”等等。
何为开裆?
“开裆”是“扣裆”的对立,也可称之为反向。要想知道“开裆”,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拢裆”。
“拢裆”是五五裆法,左右两腿平均负载,微微屈膝,两膝与脚尖上下垂直的。如:太极桩功、无极桩功、金刚捣锥。
     “扣裆”是一九裆法,单腿负载九成以上,屈膝下沉,另外一足脚尖轻轻点地,脚跟上提并稍微外摆,两膝微微相合的。如:六封四闭、白鹤亮翅等等。
“开裆”多表现于二八裆法、三七裆法和四六裆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身体下沉、两腿虚实分明时,两腿同为弯曲并两膝明显外开。如;拦插衣、单鞭、白猿献果等等。(注:在练拳的过程中,开裆与曲膝非常重要。“如有一腿过直者,则不易两胯摆平,两胯不平者,则中盘转关不灵”)。
什么是“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是指在练拳过程中,要下颌微收,头顶“百会”有顶物之念。在运动的过程中周身时刻要具有张力。
什么是“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指在练拳的过程中,肩膀的上端要始终低于喉结,掌根与肩相平时,肘要低于肩和手。肘尖有下坠之意,决不可向上堋架。
什么是缠丝劲?
       凡由螺旋运动培养力量均为缠丝劲,缠丝劲的最大表现就是丝丝相扣、层层深入,其引向速度和穿透力极强。如:掩受宏拳、青龙出水等等,都是一种螺旋冲拳(也称拧拳)。
什么是“含胸拔背”?
两手有前撑之意即为含胸,将驼下的背向上微微领起就是拔背。“含胸拔背”与“尾闾中正”其意思基本相似。都是要求在行功走架中不要“弯腰翘臀”和“拱腹仰胸”。
什么是“随曲就伸”?
       在太极拳理论中,“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是同一个概念,都是以“竖来横截”的用力方式而改变对方的用力趋向,从而达到瓦解或化解对方的凶猛来力。如对方欲用“采”控制和反拧我右臂时,我可顺对方下采之式,用“靠”攻击对方胸部,这就是随曲就伸。
如何才能做到开裆圆胯?
      “开裆圆胯”在拳架的练习应中注意,除必要的“扣裆”动作外(如:六封四闭、白鹤亮翅、双推手等)动作外。其他的动作在运行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两膝外开,也可以理解为是两膝外撑,决不可单腿曲膝而另一腿直撑,否则,就很难做到跨平和肩平,跨肩不平就必然造成身法不能中正,身法不中正是习练太极拳之大忌。
在太极拳推手时,如何才能做到“舍己从人”?
太极推手是太极门特有的练习手段,也是由太极拳运动走向散手技击的必然过程,在推手运动中,“舍己从人”既是一种战略手段又是一种使用方法,要想“舍己”就必须先“有己”,“有己”就是先“固己”。如想“从人”必先“巩固自己”,如果连自己都顾及不了,如何能去顺从别人?
练习太极拳技击时,是否要增加如打沙包等的训练?
       以前在陈氏太极门中曾有过打三袋(软体结构,使用牛皮或羊皮逢成袋子内填粗锯末),多用来练习“拍打”和“击肘”。他与现在所理解的练习拳击时练习的打沙袋不大一样。因为太极拳的技击多体现在摔法、掌法和肘法攻击,很少用拳面直接击人。所以就没有必要象练习拳击一样打沙包。
练太极拳时怎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
      “合者轻、开者重”,“起者轻、落者重”,“收者轻、放者重”都是刚与柔的最好体现。一般来讲,在行圈走架中,时时都要注意用意和用力,用意就是根据套路规定的或特有的技击含义有针对性的进行运作(初学者不可过于追求)。用力就是依据各个动作运行轨迹,该加力的加力,该减力的减力。一贯的求刚和一贯的求柔都不是太极拳的要求和太极拳的体现。
练太极拳时对呼吸有何要求?
       多年来,在太极拳界大都流行以动作的“开合”配合呼吸,但按我多年的练习和教学当中又有一个发现和结论,那就是慢拳容易配合和实现以动作的“开合”和“收放”来支配呼吸。如: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等比较轻柔缓顺的太极拳,若拿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来说,如果将其放慢至二十五分钟或三十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还是可以达到或实现正常的、我们所理解的呼吸要求。反之,如按平时陈氏太极拳要求的十六、七分或十四、五分钟打一遍拳为正常速度,是很难实现以动作的“开合”和“收放”为依据而形成为太极拳的呼吸的,即使有些动作可以实现,但大多动作还是显的过于的牵强,第一路尚且如此,那二路炮锤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说,在学习陈氏太极拳时先不要急于或过于要求呼吸,一切都从“自然”入手,动作要求自然、呼吸也要自然。也只有自然才会必然!。
       有人问:在以十一、二分钟打完第一路拳后为何会气喘吁吁?是不是与呼吸有关系?是的,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更科学的说,应该还是与体能有很大关系。凡超出正常速度和量度的运动都会增加血液的流速,而血液流速的增加必然导致血液当中氧含量的变化。人体本身具备高性能的自我调节机能,一旦血液的氧含量不足,就会很自然的增加肺部的收缩频率和扩张度,以“吐旧呐新”的方式进行血液增氧,只有血液增氧才能促进和增加肌肉活力,脑组织的快速反应和全身各个部位的统一协调。一些高运动量的运动员,如拳击运动员,散打运动员,跆拳道运动员和推手运动员等等,在场上竞技时常因体能问题往往会在最后的几场中体力不支,不是晕头转向就是筋疲力尽,而这些正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明显不足和肾上腺素的急速上升。加强有氧训练降低肾上腺素,对于周身协调由为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增加太极拳运动量的最终目的。  
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严格的讲,练习太极拳推手应注意的事情有很多。首先来讲应注意“身法”,身法的正确是太极拳推手的首要,身法不正将会直接影响今后推手技法训练的实施效果。其二是“堋、捋、挤、按”四正手的张力必须要饱满、沉重。时时要给对方于压迫感。其三是步伐必须要虚实有致、轻灵敏捷。其四是在练习以“采、列、肘、靠”四隅手为形式表现的技击方法时,要时刻注意力量的把握和角度的把握,以“采拿”为例:力量过小难显威力,而力量过大又很容易的伤害对方,实施“采拿”时角度由为重要,角度是“采拿”灵魂,角度不对即使你用尽九牛之力也难见其效,角度准确少许用力即能控制对方。其五是在练习“肘”和“靠”时要注意保护对方,古语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啥都能要不能挨靠”,由此可见“肘”和“靠”是极具危险性和杀伤力。只要知道:太极推手是一项运动,是一项极其文明的运动,是一项赏心悦目的运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反的一面,“善意者不伤及皮毛,恶意者可伤筋断骨”。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只要双方没有什么敌意其安全还使能够保障的。
练习太极拳是否还有一些辅助的功法练习?
       现在的陈氏太极门中除了一、二路太极拳外,还有一些太极器械,如:单刀、双刀、单剑、双剑、青龙偃月刀、梨花枪夹白猿棍、太极大枪、镰、铲、钩、绳鞭等等。为了更好的增添一些功力或增强协调性,还有一些辅助功法,如:太极桩功、无极桩功、
练习太极拳到底用不用力
       首先必须要明白,“力”和“劲”在河南话的语法当中虽然说法不同,但他所表现的意思是相通的。比如说:“你这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你能干啥?”和“你没有劲,啥也干不了”。以前人们往往过于的强求太极拳是以“四两拨千斤”制敌,所以就必然的造就了练习太极拳到底用力这一个疑问和误区。任何一种武术或功夫都需要用力,说不用力那是在胡扯,太极拳的八大劲“堋、捋、挤、按和采、列、肘、靠八个字中有六个字都以提手为偏旁,那就是太极拳练拳要不要用“力”的最好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