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深化课改,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hhxxttxs567 2014-05-19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深化课改,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学校档案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为温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5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校成长为一所具有10个专业、4100多名在校生和180多名教职员工的现代化学校。2009年温州职业中专牵头,联合10所学校、21家企业单位共同组建的“温州市职业中专教育联合体”,开创职教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学校先后荣获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教科先进集体学校和浙江省中职首批课程改革示范学校等荣誉。

以课程改革引领专业建设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其课程体系应符合就业教育目标的需求。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仍然较多地沿袭着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培养目标难以达成,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温州市中职龙头学校,如何才能为温州输送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合适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也提出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工作战略。从2006年起,学校就制定了《温职专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不断取得教学质量提高的成果。

2007年6月,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中职首批课程改革数控专业联络中心学校。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学校结合前期课改经验,加快推进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坚持以点带面。为进一步发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示范作用,提升我校的整体专业教学水平,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推行“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改理念精神, 2008年初,学校同时启动全校工科类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子项目申报和实践研究工作,着力推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008年8月,学校专门安排五天时间召开了第二轮课程改革推进会,举办“行为导向教学法”学习班,校长带头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了培训班学习。同时出台了“课改奖励条例”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号召全体老师与时俱进,加快和加强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进度和力度。

数控专业通过课程改革试点,引进校企合作,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实践,学生实训从原来占整个课时40%上升到70%,等级考一次过关率达85%;学生技能考项目从原来车工、数车两个,发展到电切削工、模具工、数铣工、制图员、模具设计师、装配钳工等八个,专业方向更细化,就业更有竞争力。

数控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和省公共综合性实训基地。

以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点。那么,在职教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引领全体教师“聚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首先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学校以“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合适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课改理念关注每个学生,采用综合学分制考核学生。为此,改革课堂教学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入手。一是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学生的潜能,把机会交给学生,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二是教师要主动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因素,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做合格的组织者。三是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给学生发现和探索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做学生的引导者。四是认真观察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学生的促进者。

其次要让学生“乐学”。在数控专业课改试点中提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特色,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课程,符合岗位需求,坚持一个“标准”,力求三方面“适应”。一是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学生能掌握为标准。二是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特点;适应专业技术的需求,引入“教学项目”。突出实用和应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轨;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体现当前专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实施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数控专业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

再有发挥“教学项目”的作用。“教学项目”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100个左右项目内容,内容包括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对于原来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了改革,提出是理论服务实践,在“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整个在校期间两年目标是明确,也就是我们讲带着目标学习,以前的教学学生只知一门课的目标,而不知专业的目标,有了“教学项目”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目标非常明确,也更接近工厂岗位需求。在课时安排上也不是第一年理论课,第二年专业课这样明显的安排,而是交错安排。

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会成功的。如果说课程开发只涉及个别教师,那么课程“实施”涉及本专业的所有教师,涉及需要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理念引领,名师指导,多维发展,温州市职业中专通过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学校在教师理念与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发起并承办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2009年4月,中国职业教育课改前沿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堂启动仪式隆重召开,浙江省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等领导出席并致辞,学校给全省中职的特级教师颁发了聘书,请他们分别担任各专业的指导师。继特级教师活动之后,学校还邀请全国、全省的职业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工作。

学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打造教师团队,构建温职专名师品牌。

一是“专业化发展工程”:以名师发展历程为引领,建立了一整套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制订了《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及考核办法》,目标为: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达标,五年成熟,七年成骨干,十年成名师。

二是“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这是五年以下教龄的年轻人的团体,开展基本功比赛、展示课、专家讲座、小组交流等活动。

三是“双师型”工程:(1)人人制定五年双师达标规划。(2)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下企业活动。(3)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促使他们由“双师型”向“一体化”教师的方向发展。(4)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攻读硕士,提升学历结构,提高科研水平。

四是“名师工程”:(1)构建学习型团队,用品牌的意识激励教师,用育人的机制培养教师。(2)以教科研为支持系统推进教师专业化。(3)引进名师构筑优秀团队,从全国各地、企业引进名师、“能工巧匠”,专兼结合,打造精品专业品牌。

以课程改革营建教研文化

在课改中,教师要会使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出来后,如何正确使用?理实一体的“教学项目”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些需要学校通过专业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行动研究。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校长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策划者和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领导组及相应组织机构,突出专业建设办公室、专业教研室建设,实行校、学部二级管理,真正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针对在课改实施中发现的学校教研组功能弱化的现象,我们提出了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要求:

(1)建设教研组的精神文化。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有符合专业特色文化建设。

(2)建设教研组的物质文化。教研组的物质文化体现在教研组主要的教学场地,如实训基地我们要求创设工厂化真实环境,实行7S管理;教研组成员使用的实训设备、教材上,更体现在教研组的文化产品上,如教案、精品课例等。

(3)建设教研组的制度文化。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下企业煅炼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技能自我提高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等,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4)建设教研组的行为文化。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安全操作行为、课前5分钟整理行为、评课行为等。这种文化既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规范。

 

成效:

温州职业中专深化课程改革,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是智者的探索,是教师的实践,是学生的乐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涵。课程改革需要多一点思想解放,少一点因循守旧;需要多一点创新实践,少一点条条框框;需要多一点自由空间,少一点行政约束。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永恒的主题,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教育对象的实际状态,变,是不变的真理。课程改革是一项值得我们为此呕心沥血的工作。目前学校有中学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高级技师6人,专业教师双师型100%;教师在各类活动与比赛中获得出色的成绩。学生有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多人,就业率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