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司猎犬的历史起源

 我的大藏经阁 2014-05-2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司猎犬简介


网友评论2条显示1条  点击这里查看评论

下司猎犬的历史

起   源      

    苗族是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早在五千年前,犬就被苗族饲养,随苗族先民与炎帝,皇帝部落逐鹿中原,共同开发黄河平原与大江南北,为中华文明奠下最初的基石。 苗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字,但已失传的民族,(古歌)传唱苗族的祖先姜央;造狗来撵山、造鸡是报晓、造牛来拉梨、造田来种稻;犬是苗族最早饲养的家畜。 史书(鱼龙图)(尚书吕刑)(中国苗族通史)等记载;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徒,于2000年前黔东南苗族支系由左庭湖,右彭磐,辟居地,长途跋涉,沅江,清水江,都柳江而上,定居于江岸,牛皮大箐(雷公山)一带,在蛮荒之地,为了生存苗族先民以狩猎为生机,苗族聪明的智慧与猎犬的勇猛相配合,使苗族先民具备了征服野兽的先天条件和能力,不仅猎物丰富得以温饱,而且在猎犬的保护下有了安全感,苗族先民不必再为得不到猎物而忧愁,逐渐在黔东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发展牧业和农业,猎犬促进苗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因素之一,经过苗族长期实践和选育培养出优秀猎犬。   

                            
冠  名

    下司镇是200多年前清朝政府为了稳定苗族苗疆的统治,在黔东南清水江边建立的一个军事要塞,主要监视和控制生苗地区即:巴拉河沿岸的雷公山地区九股黑苗,舟溪、丹寨短裙黑苗的动态,防止苗族对政府统治构成威胁,嘉庆13年(1808年)开辟集市,清末明初下司镇由来军事重镇发展为贵州省经济重镇之一,宣统二年(1910年)贵州省商会在下司镇建立分会,贵阳有20多家商号成员入会,贵阳、安顺、云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商帮过境入市带来的商业繁荣,下司镇成为黔东南苗族地区主要的商品交流地,苗族用药材、皮毛等商品与下司镇的客商交易生产生活必需品,同时苗族猎犬通过下司镇交流到了全国各地猎犬爱好者手中,下司镇交易出的苗族猎犬特有的性能表现得到了广大猎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区域在雷公山脉“海拔2179米”附近各县苗族自然村寨中,即凯里市、台江、麻江、雷山、丹寨等,据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举办贵州省第一次全国名犬展之前我州下司猎犬协会与省狗协做的第一次调查数约在10000于只,品度比较纯的不足290只。

品种特征

  成年公犬体重15-24公斤,成年母犬14-20公斤,毛色:以白色和红色,毛质粗硬,,毛 的长短分为短箭毛、中长短毛、长箭毛,下司猎犬头大,嘴方、胸宽、腰弓、尾直(松鼠尾、钢鞭尾)、前脚只、后脚弯、脚掌肉垫厚为最佳、善奔跑、爆发力好耐力强、对主人忠诚、听话、犬与犬之间和群性好、对动物的占有欲望强烈,苗族常依据狩猎犬对象选讯,狩猎以鸡类、兔、蛇、竹鼠、猫、山羊、野猪、熊、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