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立夫

 l1hf 2014-05-20
姜立夫
黄树棠 林伟
(中山大学)
  姜立夫 谱名培珦,学名蒋佐.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平阳;1978年2月3日卒于广州.数学、数学教育.
  姜立夫出身耕读世家,祖父是增贡生,加六品衔,设馆授徒.父姜炳 是国学生,务农.兄姜蒋 ,举人.姜立夫6岁丧父,入祖父家馆学习,后受教于一位名士.10岁丧母,由兄嫂抚养长大.兄见他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于1905年送他到平阳县学堂学习,继而在1907年送入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1909年冬结婚,妻吴氏不久逝世.在杭州府中学堂肄业至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庚款第二批留美生(备取).1911年9月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1915年6月获加州大学理学士学位,9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18年任哈佛大学助教,协助W.奥斯古德(Osgood)工作,在J.L.库利奇(Coolidge)教授指导下,于1919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The geometry ofnon-Euclidean line-sphere transformation),署名 Chan-Chan Tsoo(姜蒋佐),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12日,兄逝世,姜立夫旋即回国.
  1920年改名姜立夫,年初任南开大学教授(至1948年冬),独力创办算学系,兼系主任.1923年,中国科学社组织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姜立夫任主席.1926年秋,他到厦门大学讲学一年.1931年,提出算学名词审定草案.1934年到德国,先后在汉堡大学和格丁根大学进修二年.1936年任中国数学会创办的《中国数学杂志》编委.1938年,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姜立夫为委员)编的《算学名词汇编》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南开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姜立夫到昆明执教,家属留上海.当时西南的科学空气相当浓厚,数学家们感到有组织学会的必要,而原设在上海的中国数学会战时又与西南各省无法联络.姜立夫在昆明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数学会,任会长,并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945年,在《科学记录》上发表论文“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A matrix theory of circles and spheres).
  抗日战争胜利后,姜立夫返上海.国立编译馆的《数学名词》出版.1946年6月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进修,数学研究所筹备工作由陈省身代理.1947年7月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姜立夫被任命为所长,仍由陈省身代理.1948年6月自美国返回国内,请辞所长职,未果.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2月陈省身赴美,月底姜立夫返数学研究所.不久,中央研究院迁台北.1949年2月初,姜立夫赴台北,家属同行.7月借口向国民党政府汇报工作,只身返广州,随后佯称病急,接家属到广州.
  1949年8月,姜立夫到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9月,任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及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1959年起任中山大学第一、二届校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起又兼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数学系,他一直任几何教学小组长(后为几何教研组主任),亲自讲授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几何基础和高等几何专门化课等,培养了几门课的教师.他讲课时曾因心肌梗塞晕倒,愈后仍坚持在家组织黎曼几何讨论班,带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边读书,边搞翻译,并继续进行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研究,直至“文化大革命”为止.
  姜立夫的社会兼职很多,解放前除在上述中国数学会和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任职外,还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科学研究补助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购置图书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解放以后,先后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广州分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委,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筹备委员.
  1936年10月,姜立夫与胡芷华女士在上海结婚,他们的儿子姜伯驹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数学家.
  姜立夫在加州大学毕业时,就立志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来.他认为:中国需要科学,而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中国也需要数学.回国后,他紧紧抓住培养人才这个核心环节,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
  他在南开大学创立半年后到校.创办算学系的头三年,只有他一人任教.在最初十来年中,教师最多也不过两三人.他既教理科各系合班的初等和高等微积分,又根据本系学生情况,各学期讲授八门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包括分析、代数、几何三个方面,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的学生陈省身因此把南开数学系戏称为“一人系”.姜立夫数学知识渊博,功力深厚扎实,而又专长几何,在授课中能把严格的逻辑推导与生动的几何形象相结合,深入浅出,富启发性.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灵活多样:除按时指定适量作业外,有时让学生上台作读书报告,有些课程的考试采取书面报告方式.他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是严格的,同时又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好收获.当时他培养的学生,不少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等,而陈省身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姜立夫非常重视数学事业的每一项基础性工作.他亲自为南开大学选购了数量不大然而质量很精的书刊.当年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期刊都是完整的,著名数学家的论文集也较齐备,还有许多名贵的绝版书.1932年德国汉堡大学的E.施佩纳(Sperner)观赏南开大学藏书时,就惊喜备至.抗日战争期间,这批图书经过河内,一部分运到昆明,对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起了巨大作用.在厦门大学,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在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姜立夫都躬亲搜集数学书刊,始终不懈.中山大学数学系资料室现有资料比较齐全,这当中曾倾注了姜立夫的大量心血.“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校的外文期刊被大量削减,数学系也不例外.姜立夫最后不得不挺身坚持: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不能削减.他义正词严地说:“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数学系!”在他的坚持下,这份杂志成为中山大学数学系完整无缺保存下来的刊物之一.
  姜立夫认真抓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主持审订数学名词,为此付出了15年艰巨而细致的努力.主要由他负责的中国第一部《算学名词汇编》于1938年正式出版.在这《汇编》的前言中,列举了非常明确的命名原则,这些原则和《汇编》一起,奠定了我国现行数学名词的基础.可惜该书的印刷份数不多,又在抗日战争期间,未能充分普及.
  姜立夫很重视“派出去,请进来”的工作.解放前他参与选派公费留学生的考试命题;建议聘请国外数学家来华讲学.北京大学聘请W.布拉施克(Blaschke)来短期讲学,聘请奥斯古德来讲学两年,就都是根据他的建议.他始终重视引进国外教材,解放前曾鼓励吴大任翻译M.博歇(B her)的《高等代数》,鼓励陈省身翻译F.克莱因(Klein)的《高等几何》.解放后,他组织并参与翻译出版了苏联H.И.穆斯赫利什维利的《解析几何学教程》,A.П.诺尔金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基础》和法国E.嘉当(Cartan)的《黎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
  虽然身负繁重的教学和社会工作,姜立夫仍然创造性地用矩阵方法来改写并发展了圆素和球素几何学.他用二阶对称方阵和埃尔米特方阵依次代表有向圆和球,研究在圆素平面和球素空间对应于射影群、仿射群及度量群的辛阵群及其子群下的几何学,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古老的圆素和球素几何面貌一新,展现了新发展的前景[2,3,7].他的全部研究计划是[4]:
  “第一阶段:对称方阵与埃尔米特方阵(圆与球,超圆与超球);辛群变换论(麦比乌斯群,拉盖尔群,李群).用方阵代数来研讨辛群几何学.
  “第二阶段:辛群曲线论与曲面论等(圆列、圆汇、球列、球汇、球丛).用活动标架法来发展辛群微分几何学(伪欧氏空间的微分几何).
  “第三阶段:辛群联络空间(麦比乌斯联络空间,拉盖尔联络空间,李联络空间).用外微分法来推广黎曼几何学与非黎曼几何学.”
  在1945年发表“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和1954年在中山大学作的“圆素几何学的新面貌(初步报告)”之后,姜立夫又指导何少辉和黄树棠,获得了一般圆列的微分分类和有关结果,这已属于第二阶段的工作.1985年后,在吴大任的协助下,黄树棠得到辛反演的辛相似类及其不变圆集,杨淦获得各类辛反演的不变球集.显然,要实现姜立夫的研究计划,还有大量的工作值得继续进行.
  姜立夫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的事业.他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系,对此他曾说过:“我是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款去留学的,那当然不是美国的钱,也不是清政府的钱,那是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钱,我应当为全国人民做一点好事.……愿把一生献给数学.”他创办岭南大学数学系时又说:“美国人在中国办教会大学,非常难得办数学系,我看这是他们存心不要我们搞基础学科.我决心在教会大学里办起一个数学系来.”
  他禀性谦虚敦厚,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早年学成回国,有人恭维他时,他说:“数学这门学问好比一株树,我只学到了一片叶子.”[8]当有的学生的兴趣从几何学转移到其他数学分支上时,他同样诚恳地替学生出主意,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学业上前进.1933年夏,他鼓励吴大任报名应考庚款第一届留英公费生,同时推辞了当年为招考公费生命题的工作,表现了正直无私的品德.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毫无门户之见,例如他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先后聘请8位兼职研究员,就有留英、美、日和德、法之别,显示了兼容并包的雅量[6].苏步青一再谈到[8],自己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当研究生时,发表了几篇论文,姜立夫看了,先后向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推荐他为教授,而那时并不认识他,不知道他是同乡.姜立夫这种大公无私和荐举人才的精神,对团结数学工作者,曾经起过巨大作用.
  苏步青对姜立夫在中国现代数学事业上的贡献,备极推崇,认为他在数学教育、组织等基本建设上功劳至大,影响至深.他再三强调,中国现代数学史必须对姜立夫“大书特书”[9].
  为了纪念现代数学在我国最早和最富成效的播种人之一的姜立夫,南开大学建立了姜立夫奖学金,授予本校数学系中表现出有优异数学才能和成就的本科生和研究生.1989年10月,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先后隆重举行了姜立夫教授百岁诞辰纪念会,有众多知名数学家和姜立夫的亲属参加;陈省身和姜立夫的侄女姜淑雁共同捐塑的姜立夫铜像,矗立在南开大学数学系大楼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