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证医学思维在《伤寒论》“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johnney908 2014-05-21

中医学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内经》与《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名著也都是对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与循证医学以整理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目的同出一辙。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继承—总结—创新—继承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文献知识再评价再发展的过程。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特有的精华,是辨证论治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产生了众多流派,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都有独到的疗效。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多方搜集罗列所有与某方有关系的疾病或证候,通过以方统证的方法,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研究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3.2循证医学具体方法运用于“方证对应”研究的难度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是一个对文献进行多次评价的进程。对于所选文献的搜集、整理及评价,循证医学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对所有相关文献都进行分析。文献搜集完成后,要制定一系列标准进行选评,从文献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再评价,合格者纳入评价。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又对中医文献特点提出了挑战,中医文献以老中医经验为主,古代医案及老中医在对有效医案进行记载时,并无循证医学所要求的随机对照(RCT)这一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论113方,被奉为“经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可这种有效经验在循证医学中属于5级证据,即论证强度最差的证据。这种文献是不符合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入选标准的,如果强行录入,所得出结论也与循证医学的初衷相悖。这一现状对循证医学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古代医案及老中医文献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其真实性?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具体方法不适宜于“方证对应”研究,无法解决中医最根本的问题,盲目搬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方证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
4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循证医学不是基于“中医药现代化”而产生的,而是由于过去的医学研究、行为模式存在不足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对已有文献进行二次整理,做出文献的系统评价,使临床工作者有效应用所得证据。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其思维,全面搜集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以方统证的方法,对所有运用同一方治疗某病的医案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选择适宜的软件(如Visual FoxPro等)作为开发平台,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测量学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处理,揭示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可能会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逐步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原版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