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黄帝内经》论耳

 johnney908 2014-05-21

  1.2.2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到耳及其周围,如《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故该经受邪致病就会出现相应的耳病症状,“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说:“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古人认为三焦气血盛则耳外形美,耳外形美则可推知耳的功能正常,反之耳色衰则其功能减退。手太阳小肠经也循行于耳部,如《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而其经筋也到达了耳,《灵枢·经筋》有“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故其经络、经筋有病,可出现“耳聋”、“耳中鸣痛引颔”等。另外,耳病也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联,《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而治疗耳聋也可从大肠经着手,《灵枢·杂病》有“聋而痛者,取手阳明”,说明手阳明经是治疗聋证的常用针灸取穴的所在。
  2 病因病机
  对于耳病的致病因素、病理机制,根据《内经》相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虚、实两证。
  2.1 实证:多是阳亢、热邪、气闭致病。如《素问·脉解》“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指出耳鸣的病因是由于阳亢所致。因为阳性本是主升主动,阳气过于亢盛,阴相对不足,阴不能制约阳,则阳亢于上,而发生耳鸣。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与热同为一类病邪,火热病证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为甚,故耳聋的病因有因(火)热所致,如《灵枢·热病》中“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另外,还可因为气闭而致耳聋,《灵枢·寒热病》有“暴聋气蒙,耳目不明”。
  2.2 虚证:主要为气虚与阴亏精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耳目功能正常也有赖于清阳上升,故气虚,使清阳不升,上窍失养,可出现耳鸣,正如《灵枢·口问》所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同时指出气虚所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此外,伤津耗液过多而致阴亏髓减,脑髓空虚,失于濡养,也可出现耳鸣,《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灵枢·海论》也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
  3 其他
  《内经》首先提出耳的别名“窗笼”一词。《灵枢·卫气》有“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耳还与运气和脏腑的关系有关,如果运气和脏腑的关系失于平衡就会产生相应的耳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民病热中,聋暝血溢”。
  针灸治疗耳病,在《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素问·刺热篇》云:“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之五十九刺。”而对于耳聋、耳鸣等症状的针刺治疗,阐述更为详细,《灵枢·厥病篇》云:“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素问·刺禁论》也云:“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内经》认为如果能做到阴阳调和,也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而阴阳调和反映在人体的各个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者耳目聪明,身体轻强”。 
  4 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中诸多与耳有关的内容,不仅仅是肾开窍于耳,所属五脏六腑都与耳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对于临床辨证施治耳病时,不仅可从肾论治,还可从其他脏腑、经络治疗,给治疗耳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并且对于现今中医耳科理论和临床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发挥着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 2008-08-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