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症配穴(参考)| 手颤

 艾灸笔记 2023-06-05 发布于四川


手颤概述

图片

手颤是指一手独发,或两手并发的手震颇颤动摇、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震颤性麻痹、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帕金森征和这个病有相似之处,但是帕金森征一般和中毒、感染、药物、脑血管病等情况引起。这个是需要进一步鉴别的。


手颤病因与症状

图片

(1)肝风内动:手震颤不已,伴有头晕头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数有力,或沉细数。

(2)风寒入络:手颤并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3)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恶心干呕,口黏,时有烦怒,苔白腻,脉弦滑。

(4)脾虚动风: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或弦缓。

(5)血虚风袭:手颤发麻,面色苍白无华,头眩,心悸,不寐,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苔,脉细数。


手颤病因分析与诊断

图片

(1)肝风内动与阴虚动风者相鉴别

从病因上看:

前者责于肝,属实证,多见于肝阳素旺者,肝主筋,肝阳亢盛,阳动生风,随风而动,故见手颤。

后者责于肾,属虚证,多见于素体阴虚内热或热邪久羁下焦者,肝肾之阴被灼,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也可出现手颤。

两者在症状上鉴别:

实证手颤多骤然发作,且震颤较为剧烈,伴有头晕头痛,脉有力,舌体偏硬,舌质黔红。

虚证手颤发生于热病后期者多见,震颤较缓,多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干口燥,舌干绛少苔,脉细数。

(2)风痰入络与风寒袭络二者皆由外风浸袭所引起

风痰入络者是其经络中多内有深伏之痰饮,可见多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有麻木,多见于老年入。

风寒袭络者为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外感风寒的症状,手颤且伴有疼痛,多见于青年入。

(3)脾虚动风与风痰入络二者病机均为脾气虚馁

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于生痰,痰饮内伏,痰动生风,而见手颤,但脾虚动风系土虚风木动而手颇:

风痰入络者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于约束所致。

二者在症状上区别

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握无力,不能持物,疲劳困乏,纳差,口淡等。

(4)血虚风袭与阴虚动风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

前者手颤较轻,后者手颤重,血虚风袭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

阴虚动风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入,但小儿也有发生,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而发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止,平举更甚,尺脉虚,舌红无苔。


艾灸穴位

建议取穴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神阙中脘关元、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少海、后溪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涌泉

使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按照先灸背,后灸腹;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的顺序施灸。

灸疗时,从点燃艾柱施灸至结束(约 30—60 分钟左右)为一穴一次,正常情况下每天一穴施灸一次,一般每天取穴 3~5 个,1~2 周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 2~3 天。特殊情况可增加施灸量,以不上火为度,或遵医嘱。个别狭小部位的重要穴位,不能用本艾灸器灸疗的,可以直接灸熏,一次可同时施灸几个临近穴位。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

受灸者自己用手轻触艾灸器罩壳(防止烫伤),至感觉比体温略高时,则重新更换艾柱或结束灸疗。

图片

图片神阙、关元、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详见【十大养生保健穴】)

图片肝俞、脾俞、肾俞(详见【十二俞穴:既可治病亦助诊病】

图片合谷、太溪、太冲(详见【十二原穴:断全身百病,治一切疼痛】)

图片阳陵泉(详见【八会穴:善用八会 事半功倍】)

图片期门、中脘(详见【募穴——人体的强大气场,祛除百病之邪!】)

图片百会穴: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图片

百会穴位的作用

①眩晕,头痛等肝阳上亢诸证;
②中风,癫狂;
③健忘、不寐、痴呆等心脑病证;
④脱肛、泄泻、阴挺等中气下陷诸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癫痫、精神分裂症、血 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内脏下垂等。

图片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相平。

图片

风池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

③颈项强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鼻炎、颈椎病等。

图片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图片

外关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
④瘰疬。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

图片少海穴: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图片

少海穴位的作用

①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
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
③头项痛、腋胁痛;
④瘰疬。

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

图片后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图片

后溪穴位的作用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②耳聋,目赤;
③癫狂痫;
④疟疾。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手颤一症患者要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以防中风的发生。常饮酒贪杯之入多见颤手,较为难治,应戒酒或尽最少饮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