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观主义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乐观和悲观都是学来的

 青衣问道 2014-05-21
悲观主义   


一种与乐观主义相对立的消极的人生观。它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道德的价值只在于戕灭欲望。




处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人对于不同的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选择倾向性,这种选择倾向性在根本上就是不同价值类型的选择倾向性。不同的“主义”,体现了人对于不同类型事物的价值选择倾向性。




意志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意志的强度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意志强度第一定律)。人的意志特性千差万别,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体现了人的两种不同的意志特性,即体现了人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的决策倾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能力,并产生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不同评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决策倾向。由于价值等于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的代数和,因此根据所重视的是事物的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决策者可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3价值定义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原有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敏感,对于亏损反应迟钝,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大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悲观主义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4名人代表
叔本华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帜热火炭的“环形轨道”(就像400米跑道一样),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双脚踩在帜热的火炭上面。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比如在人生中也有些许所谓幸福快乐的时候:考上满意的大学了,谈上恋爱了,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什么高兴的事了等等,这些可算是清凉的落脚点吧)。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面对痛苦的人生,应该怎么办?叔本华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认为要把自己的意志高高地挂起来,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不再有任何愿望。叔本华克治生理欲望的办法是把它高高地挂起,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这与宗教的出家、避世的办法差不多,但是它比宗教还要更悲观,因为宗教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根本的解脱(成神,上天国),尽管是虚无的,但总是有一种幻想,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根本不可能有排除的希望,连幻想都没有,完全是走投无路了,真是够悲观的了。






叔本华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尼采悲观主义与叔本华不同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是坚决反对的。虽然叔本华用意志来说明世界和人生,强调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都给了尼采极大的启发。但在根本上,尼采是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视着比旧形而上学“更贫乏一个等级,不再拥有解释、创造虚构的能力”的消极虚无主义的 。
在尼采看来,消极虚无主义是需要而又无能虚构一个“真正的世界”,又没有勇气接受现实世界的结果,它往往是“理想主义”作祟的产物。尼采说:“如果说一个哲学家可能是虚无主义者的话,那么他便是,因为他在人的一切理想背后发现虚无。甚或不是虚无,——而只是毫无价值、荒谬、病态、懦弱、疲惫的东西,从饮干的人生酒杯中倒出的各种渣滓……” 。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最终发现的,就是那个巨大的“无”。

尼采指出,悲观主义作为消极虚无主义,源于它对生命的否定。“出现悲观主义的原因”在于,“迄今为止强大无比的生命和前途无量的欲望惨遭谴责,因此生命诅咒自身” 。尽管悲观主义有各种类型,诸如“敏感的悲观主义(痛苦太多,刺激过度);意志不自由的悲观主义(换句话说:对刺激缺乏抵抗力);怀疑的悲观主义(怕固化、怕抓、怕摸)”。但是,“所有这些不都是一模一样的颓废和病态现象吗?……过分看重道德价值,或虚构‘彼岸’,或社会紧急状态,很痛苦等等。任何对狭隘观点的夸大,本来就是病态的征象。看重否定,不注重肯定,也是一样!”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为“敏感的悲观主义”,正是这种“看重否定,不注重肯定”的消极虚无主义的典型形式。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悲观主义”,尼采称之为“强力悲观主义”、“理智悲观主义”和“我们的悲观主义”。尼采说:“我们的悲观主义,世界上并没有我们所说的那种价值,——我们的信仰本身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欲望,以致我们只好这样说。这样一来,世界就愈发没有价值了;因为,世界被认为是这样的。——只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要毫无保留的承认新的估价,绝不墨守成规,自我蒙蔽,自我欺骗……” 这种悲观主义就是“强力悲观主义”。在强力悲观主义下,“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尼采说,这种悲观主义“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而伴随之的,是“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尼采自信“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尼采之所以“看出来了”,是因为这就是他自己所追寻的,所进行的。尼采接过了叔本华的旗帜,但对它进行了革新,这种革新在将叔本华的“敏感的悲观主义”变为强力悲观主义的同时,也使虚无主义彻底化,由“消极的虚无主义”而变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可以说,在尼采这里,“强力悲观主义”,“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是同义的。尼采自己对他的这一革新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比较明确的说明:

“我的革新。——悲观主义继续发展,理智悲观主义。因为,道德批判,消散了最后的慰籍。颓废征象的知识,使任何强大行为蒙上错觉;文化孤立了,这是不对的,但文化却因此而变得强大。

1、我致力于反对个性的衰退和日益增长的软弱。我在寻找一个新的中心。
2、认识到了这种努力乃是不可能的。
3、于是,我继续走上毁灭之路—在那里我找到了为个体所用的力之源。我一定要当毁灭者!——我认识到,毁灭的状态、个体根本不能从中完善自身的状态,乃是一般生命的反应和个别情况。我坚持永恒轮回之说,反对普遍毁灭和不完美的这种瘫痪的感觉” 。








尼采悲观主义的作用

尼采是公认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悲剧都具有的感染力一样,尼采也感染了一代代的青年,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魔力不仅仅在于他的“悲”字更在于他的“情”字,在他眼中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这悲中却有着壮的意蕴,人生固然是是一场悲剧,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把把这场剧目淋漓尽致的进行演绎,这是尼采悲观主义与传统的悲观主义的最大的不同之处,这样一来与其像一百多年来大家认为的那样说他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悲情主义哲学家,如果说莎士比亚是在创作悲剧的话,那他就要比他更进一步是在宣扬悲剧,也是在演绎悲剧,他个人本身就是在悲剧中的一位尽情表演的大师。 人的生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面对着悲惨的没落,这是尼采对人生的可悲性的充分的肯定,在这里他是真诚的,他没有像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们那样把人生美化,给人生披上一些华丽的外衣,也没有像另一部分哲人那样给人生找到外在的不切实际的所谓的人生意义,他选择了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和鲁迅的那种强人味道是一样的,人生虽然如此,但是他没有像一些看破人生的一些人一样,或者避世、或者麻木不仁、或者委靡不振、亦或者干脆自杀了事,而是面对着人生的惨淡积极的回应,既然斗争、痛苦、毁灭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积极面对呢?在以人生悲剧的抗争中体会热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慰,使人生尽可能的多姿多彩、壮丽美好呢?在不完美中体验完美,在痛苦与毁灭中体验快慰——这就是尼采——一位悲情者。
这种悲情主义是他一切创作、一切思想的源泉,无论是酒神精神与太阳神精神的衍生,还是他的反基督思想问世,亦或者是他的重估一切价值本意,都是他悲情主义的外在表现,就算是他的超人思想也是在为他的悲情主义服务,他的悲情主义为他奠定他一切思想的基础,他后来的著作把这一思想一再进行的完善并教大家如何演绎人生这场大悲剧。他的著作几乎涉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每一个事物几乎都有议论,过去很多人认为(即使现在也有人这样认为)那是一大堆无从确证的信念和洞见,是支撑生存的希望和信心。
是这样的吗?尼采开创了人生哲学、生存哲学的先河,对于先河人物向来就会有很多人的非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你看看他究竟影响了那些人吧,如: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这些个赫赫的名人枚不胜数,这些就足以可以让我们看楚他著作的哲学价值,尼采的悲情默化了多少个悲情主义者呢?这恐怕天都不会知道,这就是尼采悲观主义的人所不能及之处,因为他真诚就注定了他悲观主义的伟大。让我们也不要回避一切的痛苦和磨难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这样不仅可以未雨绸缪,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还可以适应困难环境。



防御性悲观是指在过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然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有时候适当的悲观能让人们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以预见的困境,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应对艰难险阻。

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

这一应对策略的完整过程包括:悲观预期、心理演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悲观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者会调整风帆。






防御性悲观 - 行为表现

1、防御性悲观者“凡事先往坏处想”,他们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往往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等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不安,并预防了危机的发生。

2、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

3、擅长妥善地运用负面想法来管理内心的焦虑,进而增加对事情结果的掌控,导引出成功的结局。


防御性悲观 - 性格优势


1、性格悲观并不全为负面影响,在许多方面,防御性悲观者有着乐观主义者无可代替的优势。

据英国媒体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从1922年开始就跟踪1216个儿童的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性格乐观的人并不比悲观者更健康。性格开朗乐观的人,长大后容易酗酒、抽烟和冒险,比那些忧郁悲观的人死得早。

2、与乐观主义者不同,防御性悲观者犯的错误少些,在问题决策上更谨慎,因而少上当。

3、有负面情绪的人想问题更深刻,更具有分析能力、较少依靠直觉,特别是能够在困难时期保持清醒头脑。

4、适当的悲观能让人们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以预见的困境,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应对艰难险阻。

5、防御性悲观可以给人以极大的动力,推动人们实现目标。




防御性悲观 - 应用技巧

防御性悲观有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应用起来须注意下面的技巧:

1、只用在重要事项。一旦不分状况,一律使用这种防卫性悲观策略,结果不论大事小事,都把自己搞得昏天黑地,耗尽心力的结果反而会顾此失彼,失误连连。

2、避免引起误会。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想法被别人当成批评或对其能力的质疑,避免不必要的人际误会。

3、别对外吐露。时常公然吐露心中的焦虑,会让这些负面想法掩盖了自己的其他长处。有时,忧心忡忡的负面念头在自己脑中默默进行即可,千万不可对着上司坦诚布公。

4、运用在事前,而非事后。事先可以运用悲观当成策略,如果在事情发生后,频现负面念头就将会变成绝望的悲观者。



防御性悲观 - 意义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往往会是成功人士,他们对于结果的低期望值和现实并不相符,他们只是以此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

防御性悲观主义对于组织来说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金融巨头JP摩根斯坦利公司直面自己所在的标志性建筑最容易招致恐怖主义袭击这一事实,让每个人都认真参与了逃亡演习。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在后来的9·11事件中挽救了许多生命,尽管他们受到了直接袭击,但只有7名雇员丧生。


防御性悲观 - 专家建议

心理学家警告,悲观必须要适度。过度悲观者将未来视为危机四伏的不归路,判断力又走向了盲目的另一端,他们觉得一切行动都于事无补,因而可能消极应付。而且持续的悲观也会消耗大量能量。在职场上把弦绷得很紧的人,最好能够在工作以外找到让自己完全放松的港湾。不付诸行动的盲目乐观毫无价值;而悲观加上行动、动力和能量却恰恰是人们所说的乐观主义的最高境界。










乐观和悲观都是学来的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三组狗分别放在不同的笼子里,一组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控制科学家给出的电击,几秒钟之内它们发现跳过笼子里面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击。而另外一组狗即使跳过去,栅栏的那边也还是有电击的,也就是无论它们做什么都不能逃脱电击。另外一组是正常的,没有受到电击的狗。

    然后科学家把这三组狗都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第一组很快就跳过了栅栏逃避电击,第三组也很快发现了这个奥秘,只有第二组的狗没有跳,停留在笼子有电流的这一半,没有试着逃避。

    显然,动物可以通过学习知道它们的行为是无益的。因此它们变得被动,不再主动去做任何事情。有人把这种试验的模式转移到人的身上(电击改成了噪音),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人也学习到了悲观和被动。

    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相信你的行为会失败,没有结果。这个想法又被失败和无法控制的环境所强化,如此相互强化终于制造出了忧郁症。现代人的自我观念使得人们更容易变成习得性无助,因为它们相信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用。

    但是,习得这种悲观就没有救了吗?就要一直悲观下去吗?不是的!你怎样看待问题决定了你从沮丧中解脱出来,还是使沮丧更加严重。

    就像我们在失败的时候都会感到暂时的无助,心理的旋风把我们击倒,我们觉得悲哀,前途无望,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这很正常。但是有些人就很快恢复了,有的人过了几个月还垂头丧气,区别在哪里?

    因为有的人对于不愉快的事情的解释是个别性的:“这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有人的理解则是永久性的:“事情每次都是这个样子,总是……”以及普遍性的:“我很笨,我做什么都不行。”

    而另外的人则把失败解释成暂时性的:“我这次做的菜是不好吃,但是不是每次都不好吃?”有人的理解是特定性的:“我只是做菜不太好,但是我在其他方面不是挺优秀的吗?”和外在化的:“今天我做的菜他吃得很少,可能是他今天胃口不好。”

    你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解释形态是属于前者那样的类型,是悲观的,就可以通过塞里格曼先生提到的ABCDE五个步骤纠正过来,让自己用后者那样的乐观形态去解释不愉快的事。也就是说,乐观也是可以学习的。如果那些受到电击,感到无助的狗,能够对自己说:“虽然以前我受到了无数次的电击,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用,但是并不代表这次的努力就没有用。”也就是——如果它可以反驳自己对于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切断“打击扩大化”的念头,那它其实是可以尝试跳过那个栅栏获得新生的。

    其实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人类是有乐观基因的,要不,人怎么能够在春天播下种子,等待着半年以后收获?正是人们认为现实会经过努力变得更好,希望驱使人们超越自己,发挥潜能。

    悲观可能是在演化的后期才出现的,人类是冰河时期的动物,我们的情绪受到了10万年前地球气候灾难的塑造:干旱和水灾,丰收和突来的灾荒,能够活在冰河时期的老祖宗很可能看到阳光就会思虑严冬,我们遗传了祖先的脑,也遗传了他们看到乌云而没有看到光明的特性。

    虽然有研究证明,悲观者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清醒,甚至比那些乐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一点,但是悲观者似乎受到真实事件的摆布,任人宰割,而乐观者有个对抗真实世界的机制可以保持他的心情愉快。

    我们需要乐观以及偶尔悲观一下。悲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未雨绸缪,会让我们在冲动之前三思,而不是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有时世界被善意地扭曲了,以使我们的想像力有发挥的空间……这是乐观和悲观之间的平衡策略。

    总之,不愉快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关键是你怎么解释它们。塞里格曼先生教给人们如何学习乐观,如何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依照乐观的形态去解释,如何在乐观的同时又不失冷静。你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家那里学习看待问题的方式,走出悲观的阴霾,获得坚实、理性的乐观。

    《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三个要素》马丁·塞里格曼著 洪兰译 新华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