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寺廟介紹(下)【圖文】

 還舊樓主. 2014-05-21
 
      南汇区
 
       南山禅寺

南汇区千年古镇——新场镇12组有一座古寺——南山寺,距今700多年。现如今南山寺重新修建。南山禅寺--俗称南庵,位镇大街南端。元大德十年(1306),僧熙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初,僧九如重修,易名南山寺,又名南山禅寺。 

旧有雷祖阁,南天门颓毁未复。据县宗教事务科八四年调查记载,『南山寺有房屋三十八间,寺内原塑有如来、释迦、观音、雷祖等佛像,今废』。现有平房26间,总建筑面积7242.7平方英尺,占地面积0.1827公顷。大殿砖木结构,座北朝南,面阔3间28.9英尺,进深38.4英尺。大殿东南侧有房7间,座南朝北,面阔82英尺,进深27.56英尺。殿北有房5间,座北朝南,面宽68.9英尺,进深23英尺。再北边有房10间,座北朝南,面宽138.46英尺,进深30.84英尺。大殿东侧有厢房7间,面宽99英尺,进深23英尺。殿西北侧有4间小屋,座西朝东,面宽45.3英尺,进深15.42英尺。寺后的两棵参天银杏古树都有600岁了,左证着建于元代大德十年的古寺历史。 

福泉寺

惠南镇文体路11号,

福泉寺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比南汇建城早44年,初名甘霖院,后因殿后有井水清冽而改名为“福泉寺”。寺内原有古银杏两株,一株被毁,一株生长至今。这棵古银杏的种植,在福泉寺建寺之前,距今千年以上,主干内空,能容纳孩童进出玩耍,现已填补,它对于考证南汇何时成陆是一个重要的佐证。 

会龙讲寺

六灶镇会龙村,会龙寺地处上海市南汇区六灶镇会龙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初称陆家庵,后易名会龙寺。该寺在历史上就是周边四镇(六灶、三灶、祝桥、盐仓)百姓和盐商祈求平安兴隆、万事顺利的佛教活动场所。六百多年来,会龙寺历尽沧桑,饱经风雨,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政府宗教办正式批准为佛教活动点,落实房地产权证时,土地面积仅剩634平方米,房产面积只有286平方米。

 

清凉庵

 清凉庵位于南汇区惠南镇东大门街立新路77弄29号。清凉庵始建于1937年2月,由比丘尼从顺、从宽等筹资建造,因此庵在惠南镇的历史较短,俗称“新庵”。1989年12月,经批准重新开放。


 
 净心庵

净心庵位于南汇区泥城镇横港村八组。

净船师太(一八五八——一九三二)是净心庵的创始人。她在普陀山出家并受具足戒。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离开佛教名山,告别德高望重的师傅——清口法师。独自一人先建造观音殿等三间草屋,一八八零年(光绪六年)建大雄宝殿,后逐渐扩大到五十六间庙房,占地十余亩,二十世纪初期为鼎盛时期,全庵比丘尼多达七、八十位。

净心庵的师徒法系是按照清口法师的一首诗排列的:《清净莲华从心载,个凭功行方速开;若能一身常精进。定超上品见如来。》一百多年来,仅传到《心》字辈,估计二十八字全传完,已超过佛历三千年了。不难看出,净心庵的根在普陀山,净心庵是普陀山的一个枝杈。追溯到最后,净心庵各位师太的祖师就是观世音菩萨。

净心庵属净土宗,以念佛、诵经、早晚功课为主。

一九三二年,净船老师太圆寂后,由其徒弟莲胜师太任住持,四零年以后由化圆师太任第三任住持,解放前夕,因出身成份关系,独自离庵抵沪。从此,庵内群龙无首,暂缺住持,比丘尼从四十人减少到《三化》时的十六人。

解放前后,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净心庵庙会。除庵内烧香、还顾外,庵外的集市贸易布满了整个南横港(当初分南、中、北三个横港),农民在此购买吃、用、农具等物品。最多时连续达三天之久,吸引方园数十里的番客和游人。

一九四五年夏季在焚烧净船、莲胜、莲松三位老师太的骨殖时,化出四颗手指状大注的舍利子,三颗透明如水晶,一颗略带银灰色。由于当初混烧在一起,分不清那是谁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功德无量的净船老师太必有无疑,必往生西方净土——《定超上品见如来》去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联想到寺庙亦是如此:寺庙不在大,能出菩萨则灵!

文革前,净心庵让出一半庙房成立《横港农业中学》,后改《泥城横港中学》。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工业、农业有用人才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佛弟子爱国爱教的高尚品质。

文革中,净心庵爱到了极大冲击,一九六六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佛像被焚烧毁坏,出身不好的比丘尼被赶出庵堂,供奉无价之宝——舍利子的佛塔也全推倒在河中,舍利子不知去向……,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从彬师太(一九一八——      )是重建净心庵的带头人。她于一九三七年出家到净心庵,在南京市宝花山龙昌寺腊肠这具足戒。后仍回净心庵修持,一九五七至六一年在周浦巽龙庵。六一年至今均在净心庵。文革后,坚持与其他五位比丘尼住在仅存的六间庙房内,过着《自食其力》的坚苦生活。是同修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期盼着东方黎明的到来。

一九八零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渐落实。上海居士王鉴君、金英夫妇俩在文革中冒着生命危险密藏于家中的西方三圣塑像及其他塑像先后赠送到净心庵原址,从此,自己又开始供起佛菩萨。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从彬师太主动挑起重建净心庵的重任。是当之无愧的第四任住持。她东奔西走,不辞千辛万苦,多次申请、联系村、乡、县各级有关部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一九九零年经县政府批准,县宗教办帮助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可见重建净心庵也来之不易!望后人千万别再干出伤天害理、毁庵逐尼的事来。宁做流芳百世的佛弟,不做遗臭万年的魔子魔孙!

经过多年的募捐筹集资金,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从彬师太精心策划和直接领导下,于一九九二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东迁新址,重建大雄宝殿及东廂房,九四年建造建在一起的山门间、天王殿。九五年建西廂房及宝鼎落座。这样,净心庵已初具规模。在纪念《重建净心庵》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十年浩劫寺庙艾,众生不知莲华台;宿债酬建造业,三毒五欲泛成灾。功德无量踊施财,乐助造殿佛门开;伩为道源善根深,缘聚静修极乐来。》

九六年建祖堂间,九七年在大殿两侧又增添了十八尊罗汉,九八年佛菩萨塑像重新装金,全庵上下整修一新。

一九九八年农历九月初六日,以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县佛教协会的具体指导下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

 

巽龙庵

巽龙庵,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原名“巽龙禅院”,因地处周浦镇东南巽方,故名。原仅有大殿一座。乾隆五十七年(1752年),增建法云堂。嘉庆五年(1800年),又创建文昌阁,作为当地士人文社之地。庵内还保存有2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数株。1989年,经批准开放。周浦南八灶街159号

定慧庵
 
大团镇永春西二路112号

 唐家庵

大团镇扶栏村544号,唐家庵位于南汇区大团镇三墩下塘村四组,始建于明代,原名“集福禅院”,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后成为黄姓家庵,名“黄家庵”;又被唐姓接管,改名“唐家庵”。至解放前夕,整座寺院十分完整,各类设施齐全,气势恢弘壮观。

“文革”中,唐家庵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被拆除,仅剩三间平房,寺院几近被毁。2003年11月,经批准重新开放。

-------------------------------------------------------------------------------------------------------------

      金山区
 
松隐禅寺

松隐禅寺九丰十组,具有六百四十余年历史的松隐禅寺,是上海西南郊区的一座较大的佛教寺庙。据金山县志载:该寺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当时名叫松隐庵。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高僧德然和尚募资在松隐庵边建造了后来名扬遐迩的华严塔。这使得松隐庵的影响大为扩大。至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松隐庵方丈道明和尚又募资扩建了松隐庵。并奏请朝廷赐名。于是朝廷赐名"松隐禅寺"。 

 五龙禅寺

金张公路6006号,五龙禅寺,原名五龙庙,地处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归泾河北,金张公路东侧,因紧靠五龙港而得名。

五龙庙始建年代,因无史料记载难以查考,依据庙前栽种的银杏树树龄推测,应在(明)嘉靖年间建造,(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 

当时,庙内有庙舍8间,供奉着宋朝将军施锷(伯成)塑像、封号为靖江王镇海侯。1961年列为金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西侧有武圣宫,宫内供奉着关公、岳飞、观音和弥陀佛塑像。 

解放前至20世纪50年代,五龙庙香火鼎盛,信徒达数千人,每逢庙会,搭建东南汇、西北汇、西南汇、东北汇和中央汇5座戏台,演戏3日,盛况空前。 

1965年,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活动中,五龙庙内所有佛像被毁。此后,没有法事活动,昔日盛况不复存在。五龙庙也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1969年因建五尤小学拆除五龙庙,好端端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此毁于一旦。 

改革开放后,迁移五龙小学,于1988年,在原五尤庙遗址上重建大雄宝殿。1990年五龙庙更名为五龙禅寺。1994-1998年间,征用土地52987平方米,投资437万元,新建伽蓝殿、观音殿,翻建大雄宝殿和玉佛楼,修建生活用房,建筑面积达2446.48平方米。2005年5月放生池主体结构工程封顶。重塑观音菩萨、如来菩萨、四大金刚等佛像。每年举行6次大型法事法会活动,朝圣香客达11万多人次,香火日趋兴旺。 

寺内有树龄达470多年的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名木紫藤树、银杏树各1棵,区级保护文物树龄170多年银杏树1棵。

性觉寺

枫泾镇白牛路北端,“性觉寺”初名“明月庵”,明万历11年(1578年)开始建造,起因于枫泾孝子顾诚心为母亲60大寿捐地15亩造庙,以示孝心,由僧性本募化,所造资金由米商富豪胡文升捐助,选址在枫泾河沿浪的聚源桥西侧,于该年六月初五动工建造“明月庵”.整个“性觉寺”先后建造达6年,于明万历17年(1594年)才建造完工.当时寺庙规模很大,分别建有山门、大殿、中殿、后殿、两边有鼓楼、钟楼、成为名噪一时江南古刹,当时寺庙香火旺盛,寺内绿树成荫.清康熙40年,康熙南巡到松江,主持僧‘本冲’被召见,康熙御书“性觉寺”三字赐额.该寺因而得名.  性觉出典于《楞严经》第四卷:“性觉妙明”.解释是真如之体,不由他体自觉,体自明.意思是修佛至一定境界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已不需要依靠外来辅助,只需要依靠自己本性感知就能洞察和彻悟一切.

        传说康熙南下微服私访到枫泾,正踏步走向明月庵时,只见寺内一当家和尚大开正门迎接:“万岁驾到”,小僧有失远迎.皇帝一听,关上庙门问:“朕游江南到此,大师何以知晓”?和尚答道:“小僧今晨用功之间,悟知圣上驾到”.康熙听后心想:大师在用功之中性觉一切,其功德不可小看,当即兴起,要来笔墨亲笔题写了“性觉寺”三字.由此得名.

       咸丰十年〔1860〕,遭到太平军战火,被焚烧一空.光绪四年〔1878〕,僧人永激又募资重建.至20世纪60年代,因历史原因,“性觉寺”被停止宗教活动,僧人遭遣散,房屋被改建为枫泾工艺品厂.

       1994年4月,根据广大佛教信众要求,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镇白牛路北易地重建“性觉寺”.

       199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重建后的“性觉寺”占地面积10185平方米〔15.2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有山门、祖师殿、地藏殿、四大天王殿、圆通宝殿、放生池、玉佛殿、功德堂、九品莲花塔.

        性觉寺给人印像最深的是,一尊高达4米、宽3.5米、重达8吨的露天弥勒铜像.笑迎您的到来.主殿为圆通宝殿,主供毗卢观音,左右两侧为32观音化身像. “玉佛殿”主供从缅甸请回的一尊释迦玉卧佛,玉佛全长4米,高1.5米.主轴线的最后面是九品莲花塔,高30米、共九层,由晋云石砌成,造型别致.

        性觉寺的绿化面积有1500平方米.种植有香樟、广玉兰、银杏、榉树、女贞、桂花、五针松、铁树等多种近3000株花木〔草〕.

        2001年,上海西南门户的金山枫泾镇被上海市政府列为重点城镇建设的1城9镇之一.地处枫泾古镇北端的“性觉寺”成了新城区的一个亮点,也将为枫泾镇新兴的旅游业增添一个新景点,而佛缘也将由此更加惠泽广大。
 

 东林寺

朱泾镇东林街150号,东林禅寺乃历史名迹,位于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150号。原名观音堂。元至大初年(1308年),由僧人妙因所建。元皇庆二年(1313)年,西林寺智僧来开山,改额为东林禅寺。至正年见(1341--1367年)毁于兵 。明初僧至益重建,后因年久失修而倾毁。清乾隆年间陈克已等再次建造新寺。嘉庆十年(1805)年,僧漪云重修,并建莲月轩。道光五年(1825年),大殿毁于火灾。九年(1829年),僧念怀募款重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门又毁于火燹。抗日战争期间,寺内有和尚11人。20世纪50年代初,有和尚6人,寺内尚存大殿一座。 1987年,东林禅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由金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修缮,同年11月竣工。对该寺院维修加固后,大殿恢复清代建筑特色--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一字脊,垂脊与角脊处置兽吻。朝南,面阔五间带轩廊,建筑面积348平方米。抬梁式构架,榫卯组合,砖木结构,外貌雄伟庄严。2002年11月,经金山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批准,正式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东林禅寺才以佛教形象接纳刚大香客和游人。
 

万寿寺

金山卫镇金卫村1148号,金山卫镇万寿寺,为千年古刹。据地方史料载,该寺初名万寿院,原为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赐建。随着岁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万寿院几经建废。其名也随时而易,曾叫过“护国娘娘庙”、“万安寺”、“万寿寺”、“祝圣道场”等。

        改革开放以后,金山卫镇群众要求修复金山卫江浙两省都城隍方鸣谦庙及千年古刹金山卫万寿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贯彻党的宗教政策,1993年12月3日,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募资修复开放金山卫万寿寺。选址在金山卫城遗址东北境(金卫村二组荒地),于1994年开始自筹资金以寺养寺的修复工程,边劝募,边建设。
至2000年,寺内已先后建有山门、三圣殿、嘉篮殿、大雄宝殿、僧职人员宿舍、香客楼、钟鼓楼及若干耳房,还将增建天王殿、公德殿、方丈楼(包括藏宝楼)、放生池等

-------------------------------------------------------------------------------------------------------------
 
       松江区

西林禅寺

中山中路654弄内,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初名云间接待院,院内有崇恩宝塔,气势恢宏,元初年毁于兵焚。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重建,改名为西林禅寺,并修建宝塔,俗称西林塔。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南宋云间接待院创始人高僧圆应禅师,故易称圆应塔。塔共七层,高46、5米,塔势峥嵘荘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名播远近。正统年间,明英宗亲赐匾额,敕封“大明西林禅寺”,其时僧众达六百余人,暮鼓晨钟,法音梵呗,盛极一时,延至清代。法门有继,代代相传,累世扩建,称为江南名刹。

        民初以来,战事频仍“日趋”式微。“文革”时期不免于难,几近废墟。端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佛日增辉,西林重光。前方丈续明大和尚主持修复,历时五年复具规模。

        一九九二年二月,性修大和尚继任住持,竭力规划,再振宗风,不仅重建毗庐殿,新塑毗庐大佛暨二十诸天,又复建造大雄宝殿和东厢房,成立松江区佛教协会,主持日常工作,带动四众弟子精进修学。九二年,西林宝塔经上海文管会拨款主修,现已峻峙云间。次年,发现塔内藏有鎏金佛像、玉雕罗汉像、琥珀、玛瑙等饰物百余件,并供奉圆应禅师舍利子。今日西林禅寺的牌楼、钟鼓楼在性修大和尚的带领下,亦修建完工。仰仗佛光永照,善信护持,承蒙市区政府之关心,在中山中路改造规划中得以发展,购置西边土地。区府又将我寺的东北角规划给西林禅寺,作为常住庙产。今后我寺将按整体规划,扩建文殊殿、普贤殿、三圣殿、药师殿、东西厢房、念佛堂、禅堂、藏经楼、方丈室、斋堂、图书馆、陈列室和其它配殿等功能。建成之后的西林禅寺,总面积达十余亩,相信届时将是十方四众同参共修,听经闻法,参禅念佛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今后的扩建工程需耗费巨资,仰赖十方善男信女、社会仁人善翁共襄善举,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以大众的施舍来成就十方的事业。

        性修法主老和尚晋寺十一年来,恢复殿宇,带动两序大众和十方善信精进熏修,培养后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十月份,性修长老已将自己退居让贤,荣任法主和尚,高风亮节,是一位德高望重,慈悲可亲的长老。现任住持的悟端法师,继承性修长老的伟业,确立西林禅寺五条修学信念。为了正法久住,为了社会安和,荘严国土,利乐有情。西林常住本着“以音声广做佛事,以律仪规范僧团,以教理化导世人,以文教提高品位,以诚信服务社会”为修学信念,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园智教寺

佘山西南面天马山,据说古时山上多梵宫寺院,每逢阳春三月,松郡乡民便纷纷登山进香,香火极为旺盛,天马山由此在民间又被称作“烧香山”。在天马山众多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可算是园智教寺。在这座寺庙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塔,
松江天马山名叫“护珠宝光塔”,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许文全建。塔高20余米,共七级八面。放眼望去,虽塔身显小,但屹立山间,仍不失挺拔俊秀。《干山志》称:“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此塔内,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据目睹此景者说,每当日出或傍晚时分,阳光透过带水气的云雾,就会在塔的四周出现一个七彩的光环。这同我国几处名山佛光,如黄山佛光、峨眉山佛光的形成原理一样,它使天马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

到了清代,天马山香火仍很旺盛。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由于燃放爆竹不慎,而造成火灾,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被毁坏,仅剩砖砌塔身。现在塔身上截西南角留残木一段,便是明证。后人在塔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不断拆砖觅宝,使塔底西北角砖身逐渐被拆去,形成2米直径的大窟窿。由于地基变动,使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据1982年勘查,塔顶中心移位2.27米,护珠宝光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倾斜1度多,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紧挨斜塔20米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距今已有700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干大部分枯萎。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主枝长得生意盎然。
   
        在天马山护珠塔南坡,有被誉为“天下第四泉”的濯月泉。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考之群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掏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池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现在,泉源几近枯断,大雨天才见涓涓泉水从岩石缝隙间流淌而出。
   
        拾级而上,站在天马山最高峰———北高峰处,若遇天晴气爽日,游人往东南眺望,东海汪洋,大小金山,隐约可见;往西眺望,泖河片片,碧波万顷,帆影点点。在北高峰顶部还有一凸起平台,约5平方丈,其平如砥,古称舞剑台。据《干山志》载:此处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舞剑台遗址……”
 


东禅古寺

车墩镇东门村,据松江镇志记载,该寺建于宋绍兴六年,朝廷赐名宝胜禅院,后改名为东禅古寺。明末清初寺院失修,后墙房屋几乎倾毁,直至清末方有僧人主持复修,将三撞房屋改为二幢,重兴东禅道场。1993年恢复宗教活动。 

福田净寺

 泗泾镇开江中路300弄30号, 松江泗泾福田净寺原名严家庵,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系佛教净土宗道场。1994年经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更名为福田净寺,并正式对外开放,在社会各方善信的护持下已初具规模。首期工程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念佛堂已经告竣,但是随着香客,游客不断增多,法务活动日益繁忙,给寺内活动空间增加了不小压力,同时寺院整体布局也不够完善,因此给僧众的饮食起居,学习修持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寺庙弘法工作的开展也因此而受到限制,恢复和发展福田净寺还须仰仗十方信众的护持,聚沙成塔,福不唐捐。
    
        马相伯故居坐落于泗泾镇,于2003年开放。故居自成一体,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给人以平实无华,简朴淡雅的感觉。 厅堂内两侧挂满了浓缩马相伯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的文字及相关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马相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马相伯原籍江苏丹阳。他5岁起开始读书,12岁时到上海,先后在依纳爵公学(即徐汇公学)、徐家汇神学院等学府求学,并以特优成绩获神学博士学位。他语通六国,学贯中西,是近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民国名人于右任、邵力子等都是他的门生弟子。他在学界的地位至为崇高,是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九峰禅寺

小昆山园北坡顶峰山上,小昆山位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小昆山镇境内,在县城西北,地处九峰之西南端,呈东南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两峰。全山似“8”字状,望之如覆盎,远望如卧牛之首,故又称“牛头山”。
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座落于小昆山北峰,南宋乾道元年(1165)释心古建。山门有四大金刚,寺内有18罗汉,暮鼓晨钟,具备了江南名刹的宏大气派。清顺治五年(1648),顺治帝南巡,提出寺院大殿应易向面朝北京。康熙帝四十四年(1705)南巡时,曾书“奎光烛影”扁额。现经市宗教局,市区佛协同意,批准修复现为九峰禅寺,现任主持戒法

延寿寺

石湖荡镇李塔街88号,延寿寺位于松江区西南,李塔街李塔院内。李塔始建于初唐时期,因唐太宗李世明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自古称名李塔,塔高30余米,七级方形,砖木结构,内有木梯拾级而上,塔身四周有砖雕佛、菩萨像二百余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之下,经松江区人民政府批准。于2001年正式开放,更名“延寿古寺”。现任住持灵彻法师为使道场清净庄严,不提劳苦尽心尽力,现已初步完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功德堂、僧寮等初期建设!

 大方禅院

新浜镇赵王村(大方村),大方禅院(又名大方庵),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西南大方村(今属赵王村)。为清代中叶寺院,迄今有200余年的历史。原为四合院式寺院,方砖铺地。院前原有银杏两株,院中原有榆树两株,皆为古树名木,清荫如盖,环境宜人。大方庵建国前后住持为三根法师。

        大方禅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有广能和尚舟行西来,驻锡创建,名大方庵。历为浦江西南信众礼佛道场,历史上地处僻壤,兵家不到、官吏稀至。甲寅秋,广能去芦隐庵卓锡,徒承法继之。寺院地处松江、青浦、金山三区的交界地段。1927年,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在青浦、枫泾、新浜、小蒸一带进行地下活动,领导枫泾农民暴动时,此处曾是暴动指挥部所在地,现东厢房设有“枫泾暴动陈列室”。后被松江区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恢复宗教活动;1994年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并逐步修复寺院。其间,县(1998年6月22日松江撤县建区)人大赵事坚副主任代表政府性修方丈代表区佛教协会,数度往返主持修复工作。因交通欠畅(石子、黄沙机耕道路),自然进展艰辛,一砖一瓦运载不易,经三年而初成。原因大火焚毁的后殿较前更殿宇壮严,气势宏敞。原老榆银杏于文革中砍去,故重新栽种银杏两株,其他花木若干。围墙周建,挡风马头墙为门。黄墙乌瓦,俨然菩提道场。现有前殿和大殿两座主要建筑,以及附属房屋等设施。

         1994年暮春初夏,为发展寺院佛教事业,寺院礼请又海法师晋院主持寺院工作。在殿宇佛教文化的充实之中,带动两序大众和十方善信精进薰修,培养后学。举贤荐能,于2006年3月于晋寺12年后退居让贤,俨然慈悲长老。

         2006年3月10日,在区宗教办高飞主任,新浜镇陈炳权镇长。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西林寺方丈悟端大和尚的送座中,能慧法师荣任大方禅院监院,继承又海老法师的佛业,确立大方禅院六条修学理念。大方禅院根据中国佛教协会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涵作了界定:即“以文化阐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修学净化人心,以慈善回报社会,以团结促导进步,以经济带动发展”为修学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方信众净土乐境。

        为了正法久住,佛日增辉,大方禅院正实施整体规划:扩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念佛堂、讲经堂、放生池等佛教道场功能性建筑。以大众的共襄,终成十方善举。

 
 
-------------------------------------------------------------------------------------------------------------

      青浦区

        青龙古寺
 
鹤镇青龙村,坐落在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古寺,是一座有着近1300年悠久历史的古刹。青龙寺创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当时寺名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80年后,时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古寺重建,改名‘隆福寺’。在寺旁建塔,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青龙古寺地处江南繁华的水乡,所以香火兴旺,佛事鼎盛。在当时的僧俗四众弟子中享有盛名。

        公元1062年(宋嘉祐七年),
杭州梵天寺僧人了空法师来青龙寺弘扬天台宗,因此改寺名为‘隆福教寺’。由于弘法笃信,使青龙古寺远近闻名。历经岁月的变迁,寺塔均遭摧损。时至公元1299年,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这次规模宏大的修葺,竟长达44年。修葺一新的青龙古寺更加雄姿勃发。300年后,到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塔再度重建。

         直至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慕名游寺,亲书‘精严寿相’匾额,御赐寺名‘吉增禅寺’,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鎏金书画扇一柄为镇寺之宝。当时青龙古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华丽,享有‘佛塔为天下之雄’美誉,为当时江南着名佛教丛林之一。以后,青龙古寺历遭战火灾害,一度烧成废墟。

        到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年)古寺重建。而后,又遭兵灾,殿宇建筑毁废大半。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使青龙古寺得以重建。1993年经上海市和青浦县人民政府批准,青龙古寺重新对外开放,青龙古寺佛教事务、佛事场所恢复重建工作正式开始。上海市佛教协会授权青龙古寺监院光云法师组建青龙古寺修复委员会。光云法师率四众弟子,发心宏愿,多年艰苦不懈地努力,终于使青龙古寺十分繁复艰辛的修建工程坚持至今。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等相继落成。寺内香火兴盛,梵音缭绕,瑞象屡现。尤为瞩目的是青龙古寺,尊尊白玉佛像,庄严非凡;座座红木佛龛,华贵增色。步入今日之青龙古寺,叩拜礼佛,诵经加持,朝钟暮鼓,格外吉祥。万千信众,到了青龙古寺,目睹佛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无不称之为:‘中国唯一,世界罕见’!青龙古寺所在的青浦区白鹤镇自古便是着名的江南市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亦可谓上海最早开埠之地,是近代
上海港口的起源地之一。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后逐渐发展,至南宋达到了顶峰。后因河道淤塞,赖依生存和发展的港口条件丧失,才渐趋衰落,衰变为一小集镇。从现存史迹来看,青龙古寺所在地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享有‘小杭州’之美称。

        青龙古寺周围曾有过书法家米芾、藏书家庄肃、水利专家郏覃和画家任仁发、政治家章质夫等当时各界名人的足迹,陆游、范仲淹、苏轼苏辙兄弟、秦观、张先、赵孟俯等知名
人物也曾在此驻足。这也是青龙古寺在当代得以兴旺发展的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其‘海纳百川、时尚风雅’的市镇风格和文化渊源

报国寺

朱家角镇淀峰村,报国寺座落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西澱山湖畔,地处沪青平公路(三一八国道)澱峰大桥东堍北侧。庙基上有古银杏树一株,据考证是五代时所植,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树高近二十米,为上海古树名木之一。

一九八五年以来,关帝祠重新修茸,保持了明代古建筑风貌。后成为佛教徒举行佛事活动场所,并对外开外,香火日益旺盛。一九八九年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发心将关帝祠修缮扩建,并改为上海玉佛禅寺下院。

数年来在青浦区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广大佛教徒的支持下,耗资百万余元建三层观音殿一座,于一九九二年落成,面积九百五十八平方米,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寺名为“报国寺”,取佛教徒齐心报效祖国之意。同时还为观音殿题匾额为“净土人间”,使殿堂增辉。一九九零年新加坡佛教信徒赠予报国寺释迦如来与观音菩萨两尊玉石雕像,玉质细腻,色泽晶莹,神态安祥,供奉于观音殿内。一九九二年,又延请雕塑高手用香樟木雕成大型观音菩萨法身像一尊,高一丈二尺余,端坐大莲花臺上,现已装金,文殊、普贤菩萨分别乘骑青狮、白象安立在殿内两旁。二零零一年,本寺又建造了二层天王殿一座,面积八百二十平方米,飞檐翘角,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总占地面积达38.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堪与苏杭古刹媲美;加之地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不仅是苏、浙、沪地区善男信女的佛教活动场所,也方便了广大香港、澳门同胞和新加坡等地侨胞来此做佛事和朝拜,从而也成为淀山湖畔的一处新的景点。 

颐浩禅寺

金泽镇寺前街12号,始建于宋景元年(1260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名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后吕氏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僧人道崇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15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钍椤

天光寺

练塘泖口村,天光寺,建于唐朝天佑年间,位于练塘镇东1公里处新朱枫公路的交叉口。寺院为三进式寺院,进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总占地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885平方米,其中:天王殿124平方米,大雄宝殿174平方米,其他殿房267平方米,辅助用房320平方米。天王殿前立着沈陈碑记。2000年恢复开放。

庄严寺

蓝淀镇东团村,上海青浦区西南边陲,与金山风泾接壤,毗邻浙江省嘉善县,有座恢复中的古庙——庄严寺。其前身名为濮阳王庙。相传,其后殿神座下即为濮阳王墓,寺庙因此得名。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七百余年前——公元1301年(元朝大德五年)。寺旁有史前遗址(金山坟),曾出土史前文物。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1997年11月,修复濮阳王庙的工程再次启动,历经数载,寺庙得到恢复,并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寺庙也更名为“庄严寺”, 寓意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并由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题字。考虑到四方信众的认同以及旧址文化背景和文物保护,寺院建筑形式采用江南苏式古代建筑风格,结构古朴典雅。

 

圆津禅院

朱家角镇漕河街193号,圆津禅院圆津禅院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泰安桥西堍漕河街193号。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津禅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圆津禅院逐渐扩建。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往往流連,吟诵聚会。1995年修复开放,2001年正式登记。现院中恢复有赵孟頫手书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华阁等古迹。

法会庵

固镇通波塘东街258号,法会庵,位于青浦区重固镇通波塘街。相传于元至正十年(1350),由僧人开山,原来又名戴坟庵。清乾隆二十年僧明璧重修,咸丰年间毁,以后再修,改作尼众道场,定名为法会庵。1993年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9月正式登记。

蟠龙庵

徐泾镇蟠龙村,蟠龙庵蟠龙庵,地处青浦区徐泾蟠龙村。蟠龙庵始建年代不详,当地俗称“古庙”或“圣堂”。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蟠龙村蟠龙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蟠龙庵是由“蟠龙大寺”即“普门教寺”与圣堂两个寺院合并而成。大寺位于村北,圣堂位于村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蟠龙庵恢复宗教活动,以后逐渐重建大殿、配殿及附属建筑。2001年获准正式登记。

-------------------------------------------------------------------------------------------------------------

奉贤区

      洪福禅寺

 洪庙镇唐城街东首,洪福寺又称洪庙,是上海颇具有影响的佛教寺庙。原位于奉贤区洪庙镇钦公塘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相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足迹所至,黎民百姓称颂“洪福齐天“而扬名,洪庙镇的镇名也因寺而得名。一九九五年九月经奉贤区人民政府批准移址重建,按原建筑风格得以恢复,占地32亩。现任方丈慧远法师是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率领全寺僧三十余人,洪福寺的恢复,重建乃是佛教盛事。寺内还将建造藏经楼、方丈楼、洪福塔,规模宏伟,远望各方共同举此善事,功德无量。

二严寺

南桥沪杭公路1749号,二严寺,又名佛阁,始建於元代,原位於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人民北路,寺内有千手观音殿,即建在月城上。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月城,有石砌法线式城门,城上建观音殿,好似镇城之锁钥,因名“钥城”或“月城”,二严寺现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楼及一些辅助用房相继落成,可谓是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寺内有宋代古银杏树两株,依然枝叶茂盛,生机勃勃,二严寺现有出家僧人二十位,职工五位,每年接待香客,游客十多万人次,从寺院的地理位置环境和规模礼佛人数均足以说明二严寺以成为奉贤区重点佛教场所,特别是连续几年被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二严寺内有宋代古银杏树两株,依然枝叶茂盛,生机勃勃,现有出家僧人二十位,职工五位,每年接待香客,游客十多万人次,从寺院的地理位置环境和规模礼佛人数均足以说明二严寺以成为奉贤区重点佛教场所。

保境禅寺

钱桥南张桥奉柘路3398号,保境禅寺,初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保境禅寺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钱桥镇奉柘公路3398号,西边浦星公路直达卢浦大桥、成都路南北高架;占地面积十亩,现已基本完成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讲经殿、观音殿、地藏殿、钟鼓楼及万佛宝塔等土建工程,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格局严谨大方,内部简洁清静,楼阁相映,巧妙独到;高耸入云的万佛宝塔,玲珑典雅。攀塔至顶,举目眺望,睛空万里,杭州湾海面、东方明珠塔尽收眼底。特殊的地理环境,完善的整体规划,勾勒出一幅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三宝禅净道场。开堂纳众,栖心息影,云集善侣,修道徇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鱼闻钟声,剑轮住空,信相金鼓,诸佛法身,唤醒群迷,同入三昩,是其行处。

住持印明法师,现任奉贤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信仰虔诚,十九岁皈依佛门,立志献身佛教事业。遍访诸山长老、大善知识,频沽化雨;历经名刹古寺,佛陀圣迹,益臻觉路。自任保境禅寺住持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全心投入佛教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佛教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奉贤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万佛阁

奉城北街189号,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九(一三八六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国公汤和大将军督筑奉城城墙,将原是乡间小庵的万佛阁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因此,当地有“先有万佛阁,后有奉城镇”之说。

明代的万佛阁,气度不凡,环垣踞堞,面山枕流,胜境之妙,冠于诸刹。后历经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国六年的二次修缮,佛阁更增添了大殿三楹,东西禅室各二楹,后有地藏殿,前有弥勒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万佛阁几经历史兴衰,于文革期间被毁,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万佛阁由万佛楼、钟楼与鼓楼组成,阁内装置电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庄严气派,佛韵悠长。

1993年6月,经武进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定名为“万佛阁寺”,恭请上海南汇县福泉寺随学法师驻寺。2001年更名为“万佛禅寺”。十年来,先后落成山门、钟楼、鼓楼、普贤殿、天王殿、文殊殿、大悲殿(观音殿)、西方殿、韦驮殿、禅堂、海会堂合楼、观音长廊、功德碑廊等,设计新颖独特的大雄宝殿于2005年5月15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另有弥勒殿、双体宝塔等建筑也在筹划中。 万佛阁的建筑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渐高,尤为特别是后法堂楼阁建在古城墙上,别具一格。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缜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被定为奉贤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禅寺,又名万佛阁寺。位于新北区春江镇圩塘街北,是延续八百余年的佛教禅宗古寺。现占地37亩,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

万佛禅寺的前身是祠山庙,始建于唐代武则天年间。宋元祐年间,改建为佛教寺庙千佛阁,碑记称“常州之古刹”。明嘉靖前多次增修,至清高宗乾隆帝南巡敕赐重建。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曾到此,并手题“南兰香国”匾额,其时香火鼎盛。清咸丰庚申年(1860)遭战火毁,光绪年间又重修。有大雄宝殿、万佛楼、观音楼、罗汉堂、祠山楼等殿宇房舍百余间,增置田产50余亩,蔚成至观,为常州北乡之最。民国六年(1917),万佛阁放戒,周围百里之内的小沙弥都来受戒,万佛阁名声更大。1937年日军侵华,万佛阁一蹶不振。

旃檀禅院

  旃檀禅院,又名“旃檀庵”, 始建于元泰二年(1325)。同治六年(1867)重建。1996年后翻修三清殿、斗姆殿、头门殿。1931年,比丘尼性定法师重建大雄宝殿,在当时的山门处有“江南名刹”的匾额。1990年旃檀庵开始有宗教活动,1995年,经奉贤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1996年,旃檀庵重建大雄宝殿,1998年,又重建山门、观音殿、两厢房及附属房等。


东海观音寺

拓林镇海湾旅游区西侧,东海观音寺,规模不大,但触景生奇,含情多致,历史非常久远。

观音寺,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约近700年历史。据清嘉庆年间编撰《松江府志》载:“初寺并海,元皇庆壬(公元1312年)僧已满等别管一区,有观音像。元绍兴年间(公园1151年)渔人邬氏得之于海中。”

相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园916年),扶桑(即日本)有一位得到高僧叫慧锷,身负重伤,经历千难万险,风尘仆仆八十一天,终于抵达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朝拜。高 僧想清一尊檀香木观音像回日本供奉,五台山的方丈看了慧锷十分虔诚,为了传播佛学、文化交流,就答应了。慧锷欢喜极了,心想,终于不负重托,便立即返程,这心情,这柑橘,和西天取经的唐僧差不多!孰料,来到海边,他三次扬帆起航,想东渡到日本,都被风暴,云雾,铁莲花所阻,未能成行。慧锷哪是懵懂之人,立时醒悟,知道三次起航、三次受阻,必是天意,更是禅机。便将这尊观音就近供奉在东海普陀山的双峰下。不想观音娘娘心有所念,决定择一凡地,为一方百姓便洒甘霖,普度众生。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一海之隔、崇尚“敬奉贤人”的奉贤海湾。于是,施展佛法,踏波而来。

当时正在捕鱼虾、拾海鲜的渔民看见观音娘娘从海天佛国的普陀山方向徐徐渡来,十分惊喜。一齐虔诚跪拜,将观音请进海塘内,供奉在一邬姓渔民家。消息传开,方圆百里的渔民欣喜若狂,纷至沓来,烧香叩拜。后来百姓齐心协力,建造了这座东海观音寺,成为一方香火鼎盛的梵宇从林。观音娘娘果然特别关照,保佑杭州湾一带风调雨顺,成了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现在所见的东海观音,是为了珍爱百姓心中的这份情感修复重建的。

-------------------------------------------------------------------------------------------------------------

崇明县

      静修观音寺
 
        静修观音寺位于宝山区(现归崇明县)横沙乡横沙岛民生村。寺院始建于1949年。1990年4月18日,经宝山区政府批准,静修观音寺正式队外开放。现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寿安寺

城东镇鳖山村,寿安寺位于崇明县城东五里金鳌山南端,为崇明岛四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淳佑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四川僧人来崇建造,先定名为“富安院”后元朝延佑五年朝廷赐额“永福寿安寺”,尔后历经宋、元、明、清四个封建王朝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寺内的大雄宝殿、念佛堂、千佛阁、忏堂、沧海阁、天王殿、玉莲池、紫竹林、清远堂、丰乐亭、月圃胜等建筑金瓯、浮光溢彩、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金壁辉煌、相互辉映、两株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直径盈尺绿荫覆地,构成一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与金鳌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刹之神韵,又有平川名寺之风华的寺庙风光。寺内三尊铁铸三世如来佛像,均重达数吨,宝殿门前峙立一只雕龙描风大香炉。后因战乱和倭寇侵扰,以及人灾动乱的洗劫,昔日盛况毁绝殆尽。

    在广愿法师奔走呼号之下,于一九八三年重建三圣殿,重塑香樟木释伽牟尼佛像和诸神彩塑金像。后又建成雄伟恢宏的大雄宝殿,塑造三世如来、文殊、普贤、海岛观音等十六尊佛像,并拟在原有遗址上重建方丈室、藏经楼、钟楼、鼓楼、功德堂、放生池等建筑,与金鳌山连为一体,辉映成趣。

广福寺

中兴镇中兴村,“广福寺”座落于中兴镇七效河畔,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前身为“武圣殿”,1921年了道大师驻锡于此,更为现名,享有“长江第一寺”的美誉。

 广良寺

 陈家镇裕安村,原名“老庙”,创建于民国28年(1939年)。20世纪80年代起重建,现有寺房30多间,建筑面积912㎡,占地3060㎡。

寒山寺

寒山寺座落于上海市崇明城内东门路21号。
崇明县寒山寺建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县城东门,由苏州来崇的杨军门夫人朱氏皈仁购地建造。寺内因供奉唐朝高僧寒山而得名。朱氏削发为比丘尼,在寺内供佛像,诵经书。自号“颠修”昼夜静修。

        当时寒山寺院颇具规模,为鸳鸯双宅,“三进两场心”,有殿堂、客厅、寮房、厨房、斋房、库房、关房、香亭、贮存寿框之房,山房等38间,占地3300多平方米,约合5亩。旁边有隙地若干亩,种瓜茄蔬菜。

       寒山寺历经曲折,先后拆去大部分建筑,但后来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该寺收回部分庙产,重新恢复佛事。

清净庵
 
位于崇明县裕安镇德云村253号。原属崇明县陈家镇德云村二队,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革期间,不幸被毁。

  1995年8月,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清净庵恢复宗教活动,并建成了佛殿、东西厢房、生活楼、念佛堂、大雄宝殿等宗教设施,共建起殿厢房十九间。当时的清净庵为二层民间建筑,山门前有菜园,占地二亩零六厘,建筑面积760平方米,监院为羡圣,有比丘尼五人。历经数年,清净庵在崇明东部地区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尼众道场。
 

        云林寺 
  

位于崇明县堡镇五滧村登瀛(原五滧镇登瀛村)1199号。

云林寺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曾为本寺题过一个“福”字。三百多年来, 云林寺高僧辈出, 其中颇具盛名的有善福法师, 整觉法师, 悟空法师,智圆法师, 了道大师, 正守法师等。尤为突出的是了道大师, 他是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的得意弟子, 圆寂于1947年。 云林寺被毁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因开河道,寺院被拆大半。文革期间,寺院彻底被毁,被改成橡胶厂。1986年崇明县民宗办批准重建, 恢复云林寺古道场。
 
 
无为寺
 
无为寺又名“吃素庙”,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93年起,重建了大殿和东西厢房楼。

        位于庙镇米洪村,系崇明西部著名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咸丰(公元1880年)年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当时占地6、5亩、庙房32间,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药师殿、地藏殿、三圣殿六个大殿。无为寺由胜莲和尚创建并主持寺务。之后,相继由自性、广照、宗莲、广仁等法师修持并主持寺务。每逢佛期圣诞,来自启东、海门、常熟、福山等地及本县西部的佛教信徒云集于此,礼佛敬香,一时香火鼎盛。 

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无为寺房屋被拆,僧众四散,佛像佛经毁弃无遗。 

1988年,僧明藏、广照等在无为寺废墟上借当地生产队所建的三间仓库进行修持。1989年,归还了无为寺房屋和部分土地,解决了无为寺佛堂用地和进行佛事活动的场地。1993年11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无为寺。 

1996年,无为寺在原址公路北重建。1997年1月,建成大雄宝殿,高11.4米,建筑面积288平方米,雄伟庄严。1998年3月,县政府同意将米洪村占用原庙基地全部归还无为寺。由此,无为寺逐步完善了寺庙建筑,经堂、僧寮、膳堂等相继建成,经书、法器、幢幡等一应俱全,佛像庄严,香烟缭绕,恢复了佛教丛林景象。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县城西门施翘河渔民村,北靠公路,南临长江,创建于宋代淳佑年间,有700年历史,是崇明著名古刹之一。天后宫原有庙房30多间,庙基地20多亩,文革中部分庙地产被占,后殿被拆。三中全会后,监院志行法师秉承师志,热心办庙,修建了大雄宝殿,收回了部分被占庙产,修建了生活用房。1995年被批准为临时登记寺院,1997年被正式登记,当年又重建了天王殿。
 

 
       安乐院
 
        安乐院位于陈家镇协隆村范围,始建于清初,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该院解放前有庙房10余间,毁于日本侵华期间,后由当地若法师筹资修复。十年动乱期间又被当地村委占用。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房产全部归还。近几年来由比丘尼净因、羡贤等法师努力,热心办庙,得到当地政府和沪、崇两地信徒的资助,修建扩建庙房20多间,并筑围墙,占地2772㎡(其中已办土地使用证692㎡)寺内佛像、经书、法器、家具等一应俱全。
 

         观音庵
 
         观音庵位于堡镇南路83号,在原“天妃宫”旧址重建。据《堡镇志》1984年版第24页记载,“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后期,寺庙规模较大,内有正殿,供天后娘娘,殿后有三棵古银杏,殿旁有二埭二层楼砖木结构的厢房,做僧侣宿舍用。殿旁前一埭平房,设有戏台。渔民出海前常去烧香念佛保平安。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一度驻扎在天后宫,寺废。解放后,被海洋渔业社占用,1964年堡镇镇办燎原电器厂搬入,并在殿南空地建厂房。天妃宫唯留大殿和二层楼厢房躯壳,墙壁斑驳陆离,重椽杂草丛生,昔日天妃宫雄姿依稀可寻。观音庵迁移新建工程开工后,以上建筑均被拆除。  

崇明县观音庵,经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2002年7月1日沪民宗发(2002)第158号“关于崇明县观音庵迁移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同意观音庵迁移至崇明堡镇,在原“天妃宫”旧址内重建。观音庵原址房屋全部拆除,土地退地还耕。观音庵重建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3平方米,主要是利用原建筑格局并对旧建筑加固改造。投资400万元,由佛协自筹。经崇明县规划管理局2004年12月7日沪建(2004)0055号崇明县观音庵迁移重建工程3248平方米,经审定,本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准予建设,并于2004年12月13日经崇明县规划管理监督检查队现场访样复验,符合要求,同意动工。该工程由江西省萍乡市建筑设计院设计,有大雄宝殿1幢,三层,高度21.8米,建筑面积1203平方米;宿舍1幢,三层,高度16.2米,建筑面积1885平方米;山门1幢,1层,高度12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3248平方米,组成崇明县观音庵建筑群。


        慎修庵
 
 
慎修庵位于崇明县港西镇静南村。原名“慎修莲社”,1931年由崇明人施文德等集资筹建,专修净土宗念佛,并作为当地佛教居士研究佛学的场所。1945年后,改为比丘尼道场,称“慎修庵”。1985年,经批准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