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2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清热药综述】】】
    清热药类: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经实火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1、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肺热、泻胃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于高热、口渴、烦躁,肺热咳喘及胃火引起的头痛、牙

           痛。治肺热咳喘常配麻黄、杏仁;清肺胃热常配知母。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知母:  苦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1)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2)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芦根:  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1)清胃生津:用于胃热烦渴,常配天花粉;用于胃热呕吐,常配竹茹、生石膏等。
          (2)清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常配炙杷叶。治肺差别,常配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鱼腥草、桔

               梗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栀子:  苦寒,归心、肺、胃、三焦;
功能主治: 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入气分泻火除烦,入血分凉血解毒而

           止血疗疮,入三焦清利湿热而退黄,外用消肿止痛。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既善清肺胃之热,生津液,润肺燥;又能消肿痛,排疮脓。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热病烦渴。
          (2)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3)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7、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既长于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降血压,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 之要药。清肝

           火,散郁结,降血压。
          (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4)高血压属肝热或肝阳上亢者。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8、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具有清泄肝火,又兼益肾阴功效。肝开窍于目,瞳子属肾,故为明目佳品,虚实目疾,均可应用。

           清肝明目功效用于目赤目暗。还可用于肝经实火,目赤肿痛,羞明多泪者;清热润肠通便功效用于

           肠燥便秘。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 药物的异同点:
1、石膏、知母
   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石膏为矿物药,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有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
   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2、芦根、天花粉:
   同归肺胃经,均善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较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
   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
3、栀子、淡竹叶  
   性寒,归心胃经,善清热除烦,利尿。治热病心烦、热淋涩痛及湿热黄疸。
   栀子兼归肺与三焦,清热力强,又能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淡竹叶兼归小肠经,利尿力强,又治心火上炎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积水肿兼热。

4、夏枯草、决明子  
   味苦归肝经,善清肝火而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夏枯草性寒兼辛,清泄力较强,略益肝阴,又治目珠夜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还善散郁结、降血压,致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高血压属肝热或肝阳上亢者。
   决明子微寒兼甘,清泄力弱,略益肾阴,又能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

【【【清热燥湿药】】】
    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发热头痛、腹满食少、心烦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关节肿痛、耳肿疼痛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1、黄芩: 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

           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湿热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黄连:  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1)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可单用或为香连丸;治疗湿热黄疸如茵 陈蒿汤。
         (2)泻火功效,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不眠或温热病之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若治疗 阴虚、血虚之心

              烦不眠;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胃热呕吐。
         (3)解毒功效,用于治疗疮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内服、外用均可;煎汁点眼 还可治疗目赤肿

              痛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黄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主治: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药力不及黄连,以退虚热为长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退虚热。
         (1)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2)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3)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苦参: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2)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3)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能主治: 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1)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解毒。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瘙痒。
          (2)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 药物的异同点:
1、黄芩、黄连、黄柏:
   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
   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2、苦参、龙胆草:  
   均苦寒归肝胃经,善清热燥湿,治湿热疮疹、阴痒、阴肿、带下及黄疸。
   苦参兼入心经,又能杀虫止痒、利尿,治疥癣、麻风、湿热泻痢、便血及湿热淋痛、小便不利等;
   龙胆草兼入胆经,常欲泻肝火,治肝火上炎治头痛、目赤、耳聋、胁痛、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及带状疱疹。
3、龙胆草和夏枯草:  
   均苦寒归肝胆经,功善清泻肝胆之火,降血压。
   龙胆草大苦大寒,兼入胃经,性主沉降而清泄力强,肝火上炎重症每用,又治高热惊厥抽搐;还善入下焦而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
   夏枯草兼辛味,清肝火不及龙胆草,但兼益肝血,除用于肝火上炎轻症外,又治肝阴不足之目珠夜痛;还善散郁结,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所致瘰疬(luoli)、瘿瘤(主指甲状腺疾病)

【【【清热解毒药 】】】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称为—。
   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郁结引起的“火毒”或“热毒”(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
一、治湿热病药
1、青黛:  咸寒,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1)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证。
          (2)小儿急惊发热抽搐。
          (3)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4)痄(流行性腮腺炎)腮肿痛,喉痹,火毒痈疮。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连翘: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外感热病初起以及上焦诸热。
          (2)消肿散结:用于疮痈,配金银花、赤芍;用于咽喉肿痛,常配牛蒡子、元参; 用于瘰疬(多指

               颈部或腋窝处的硬块)、乳腺炎,常配瓜蒌、贝母、青皮。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热病发热,头痛,喉痛,亦可用治发斑疹,还可用治痄腮,若为痈肿疮毒等 热炽毒盛之证,

               亦可使用。
          (2)治疗某些传染病及热性病,常用板蓝根单味或与贯众、金银花、野菊花等合用。

          (3)板蓝根内含有多种抗病毒物质,对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流脑病毒等有较强的抑

               制和杀灭作用。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金银花: 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外感热病初起,常配连翘、薄荷、荆芥;用于疮疖、痈疡等外科感染,配连

               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疼痛明显而未溃者,加炙山甲、皂角刺;
          (2)用于湿热泻痢,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银花炒炭治血痢。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贯众:  辛,苦,寒,入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用于偏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红咽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者。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垂盆草:性凉,味甘凉,归肝、胆、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解毒;
          (1)痈肿疮疡:
          (2)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急慢性肝炎。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二、治热毒疮疡药
1、熊胆:  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1)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
          (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3)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红藤:  凉苦无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1)肠痈腹痛,痈肿疮毒。
          (2)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秦皮:  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蒲公英:苦、甘,性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既能清解热毒而消痈肿,又能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最佳,并治火咽痛、目赤

           及湿热黄疸、淋痛等。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3)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土茯苓: 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2)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1)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并是治疗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的

                要药。
          (2)消痈排脓功效还可用于热毒疮疡。
          (3)清热除湿,利水通淋功效用于湿热淋证。清热止痢功效可用治湿热泻痢。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7、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痈肿及急性阑尾炎,常配薏苡仁、银花。
          (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对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8、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痈肿疔毒。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9、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
          (2)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3)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三、治热毒泻痢药
1、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止痛:用于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发烧、扁桃体炎、咽喉 炎、肺炎、疮疖

           肿毒、肺结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伤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品为止痢要药,用于重症菌痢,常配黄连、秦皮。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四、治咽喉肿痛药

1、射干:苦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既清泄散结,又祛痰利咽,善治咽喉肿痛,属热结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 疟疟母、经闭及

          痈肿瘰疬等。
         (1)咽喉肿痛。
         (2)痰多咳喘。
         (3)久疟疟母,经闭,痈肿,瘰疬。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牛黄: 苦凉,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 风所致诸证。
         (1)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
         (2)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3)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马勃:辛平,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用于咽喉肿痛,配山豆根、元参等;
         (2)用于咳嗽失音、吐血、衄血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1)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2)湿热黄疸,牙龈肿痛,痈肿疮毒。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野菊花:味苦;辛;性平,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1)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
         (2)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7、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血消斑,还善利咽消肿,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1)温病热入血分之高热、神昏、发斑。
         (2)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疮毒。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 药物的异同点:

1、金银花、连翘:
   均归心肺,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对疮肿,无论初起兼表或热毒炽盛均可;对外感热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营、血均宜。
   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
   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2、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来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大青叶大苦大寒,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
   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痄腮最宜。
   青黛咸寒,以善凉血消斑,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解毒收湿敛疮。
3、射干、山豆根、马勃: 
   均归肺经,善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射干苦寒,降火、散血祛痰,适于热结痰盛、瘀肿严重者;射干还长于祛痰行水,散结消肿
   山豆根大苦大寒,清火力强,适用于实热闭塞火毒壅盛者;山豆根清胃火,治胃火牙痛、疮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但有毒。
   马勃辛散性平,质轻上浮,善散风热,适于风热袭肺或肺有郁热者。马勃止血,内服治血热吐衄,外用治外伤出血。
4、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毒。
   蒲公英性寒,兼能消痈散结并通乳,又治乳痈、各种内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及毒蛇咬伤;还能利湿而通淋退黄。
   紫花地丁性寒,兼凉血而消痈散结,药力较强,善治疔疮肿毒。
   野菊花兼平肝,善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及头痛眩晕。
5、穿心莲、白藓皮:
   均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疮毒及湿疹。
   穿心莲清热解毒力强,兼透散,多用于火毒疮疖,又治温热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湿热泻痢、热淋及毒蛇咬伤。
   白藓皮燥湿力强,并兼祛风止痒,多用于湿疮湿疹,又治疥癣瘙痒、湿热黄疸及风湿热痹。
6、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垂盆草:
   均清热解毒利湿。
   半边莲甘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黄,最善治蛇虫咬伤,又治痈肿疮毒、乳痈肿痛、水肿鼓胀、黄疸尿少。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及热淋涩痛;近用于抗癌。
   土茯苓甘淡,长于利湿而解毒,短于清热,功能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并解汞毒,最善治杨梅毒疮。
   垂盆草淡凉,功善利湿退黄,兼清热解毒,最善治湿热黄疸,并治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7、红藤、败酱草:
   苦泄入大肠经,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治肠痈腹痛、热毒痈疮及淤血疼痛。
   红藤平偏凉,专入大肠,活血止痛力强。
   败酱草辛苦微寒,主归胃与大肠,兼归肝,兼消痈排脓,善治肠痈、肺痈、肝痈、血滞瘀阻疼痛,湿热泻痢及咽喉肿痛。
8、牛黄、熊胆:
   苦入肝心经,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治热毒疮肿、咽喉肿痛、高热动风、急惊、癫痫。
   牛黄性凉,清热解毒力强,兼治口舌生疮;又能化痰开窍。
   熊胆性寒,又能明目,兼治痔疮肿痛。

9、鱼腥草、芦根:
   归肺经而有清透并具之特点,均能清热利尿排脓,治肺痈咳吐脓血、肺热或风热咳嗽及热淋涩痛等。
   鱼腥草辛微寒,有解毒消痈。
   芦根甘寒质轻,又能生津除烦止呕。
10、苦参、白藓皮:
   苦寒,清热燥湿止痒,治湿热黄疸与湿疹疥癣相须为用。
   苦参既入心肝胃,有归大肠与膀胱,兼杀虫利尿,治湿热泻痢、湿热便血、肠风下血、痔疮出血、带下阴痒、湿热淋痛及小便不利。
   白藓皮归脾胃,兼祛风解毒、通痹,治湿热疮毒、湿热痹痛。
11、熊胆、蝉衣:
   均归肝经,凉肝息风止痉,明目退翳。
   熊胆苦寒清泄,善清肝心经治热而息风解毒,且能消肿,肝热惊痫目赤用之为宜;又治肝热抽搐、痈肿疮毒。
   蝉衣甘寒质轻,兼入肺,善疏散肺肝经之风热而息风明目,又治破伤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还能透疹止痒。

【【【清热凉血药】】】
     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1、紫草:  甘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1)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
          (2)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赤芍:  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1)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
          (2)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等。
          (3)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玄参: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         

         (1)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3)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4)阴虚肠燥便秘。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犀角: 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
         (1)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斑疹,血热出血证。
         (2)性寒,脾胃虚寒不宜。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
         (1)温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血热吐血等。
         (2)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
         (3)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伤肿。
         (4)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6、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1)温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④阴虚肠燥便秘。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7、马齿苋:酸,寒,入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1)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
          (2)用于热毒疮疡。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8、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风热咳嗽;咽喉肿痛;
          (2)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 药物的异同点:
1、鲜地黄、干地黄: 
   均苦甘、性寒质润,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主治热病邪入营血脂高热神昏、温度发斑、血热出血、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鲜地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
   干地黄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2、白头翁、马齿苋、秦皮:
   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白头翁苦寒,善清肠胃湿热和血分热毒,治热毒血痢,又治阿米巴痢,还治阴痒、疟疾。
   马齿苋酸寒,善滑肠凉血,唯治热毒血痢,又能止血、通淋。
   秦皮苦涩寒,兼燥湿收涩,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又能止带,清肝明目。
3、生地黄、玄参:  
   均苦甘性寒质润,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滋润肠燥,治热病邪入营血之舌绛口干、温毒发斑、血热咳血、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生地甘重于苦,长于滋阴凉血,阴血不足兼血热者多用,又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玄参苦重于甘,长于清降火热,热毒炽盛兼阴虚者多用;又善解毒散结,治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及瘰疬痰核。
4、牡丹皮、赤芍药:
   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
   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5、犀角、生地黄: 
   性寒归心、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治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及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
   犀角咸寒,专入血分而长于清热凉血,并兼解热毒,血热毒盛者每用;
   生地甘苦性寒质润,善滋阴生津润肠,血热津伤兼热者每用。并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内热消渴、津伤口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6、紫草、牛蒡子:  
   性寒,均能解毒透疹,通利二便,治麻疹、热毒疮肿。
   紫草味甘入心肝血分,又能凉血活血,解散血分热毒,麻疹属血热毒盛难出或疹色紫黯者多用,又治温毒发斑色紫黑、湿疹、阴痒及水火烫伤。
   牛蒡子味辛苦,长于疏散风热、清泄热毒,又能利咽散肿、宣肺祛痰,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多用。二药均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清虚热药】】】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
1、青蒿:  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 既善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解暑热,又能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热兼表。
          (2)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
          (3)血热疹痒、吐血、衄血。
          (4)疟疾寒热。
          (5)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白薇:  苦咸寒,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2)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
          (3)热淋,血淋。
          (4)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 既能退虚热、凉血热、泄肺热,又略兼益阴而生津。
          (1)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银柴胡: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退虚热,清疳热。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5、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1)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3)湿热泻痢,痔肿便血。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 药物的异同点:
1、青蒿、白薇:
   性寒入肝经,功能退虚热、凉血、兼透散。既善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热病后期阴伤发热,以及虚热又感风邪而兼表证;又治血热疹痒及吐衄。
   青蒿苦芳香,解暑热、除虐热。
   白薇苦咸,凉血力强,又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2、地骨皮、牡丹皮:
   均退虚热、凉血。
   地骨皮甘寒,退虚热之中略兼润补,有敛邪之嫌,故善治阴伤重之有汗骨蒸;有入气分,善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益阴生津,治内热消渴。
   牡丹皮辛苦微寒,偏清散而性燥,虽不敛邪,但有伤阴之嫌,善治阴伤不甚之无汗骨蒸;专入血分,活血化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且善清泻肝火善治血热斑疹、经闭、癥瘕、跌打瘀肿、热毒疮肿及肝热目赤肿痛等。
3、银柴胡、柴胡:
   性微寒退热。
   银柴胡源于石竹科,胃甘归肝胃经,退虚热、除疳热、兼益阴。
   柴胡源于伞形科,苦辛归肝胆二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子宫脱垂及疟疾寒热。
4、胡黄连、黄连:
   均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治湿热火毒诸证。
   胡黄连源于玄参科,沉降走下,又善退虚热、除疳热,善治中下二焦湿热火毒诸证及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黄连源于毛茛科,大苦大寒,药力破强,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于清心胃火、除中焦湿热,湿热火毒重症用之。

【【【清肝明目药】】】
  有清肝火、散风热、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
1、青箱子: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益脑髓,明肝目,坚筋骨。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2、谷精草:辛甘凉,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 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头痛及肝热眼病,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3、密蒙花:味甘,性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1)清肝明目:用于血虚肝热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丝子;
          (2)治肝经实热之眼病(清热养肝)则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4、夜明砂:味辛寒;
功能主治: 消积,活血,明目;
          (1)清热明目:用于青光眼、夜盲、白内障,常配决明子、谷精草、牛胆汁等。
          (2)活血消疳积:用于疳积,瘀血作痛等证。

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中药分类之一清热药

【【【清热药的配伍】】】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2、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3、使用清热药时,对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双解,以防表邪内陷;阴虚发热者,当配养阴药,以标本兼顾;气血并热者,又宜气血两清。用治热淋水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喘、瘰疬疮毒等证,还应分别配伍利水通淋、利胆退黄、化痰止咳、软坚散结药,以协同药力,提高疗效。 
4、对于清热解毒药而言,因本类药物具清热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热毒证。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关于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常把清热解毒与抗菌作用等同起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菌素相提并论。然而从实验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一个象抗菌素那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临床,相反,有的中草药虽抗菌作用不强,但对很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单纯用抗菌作用来解释本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资料表明,认为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而呈现广泛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强度各有不同,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知母、赤芍、鱼腥草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连、黄柏、黄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生地、紫草等对多种皮肤真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也有效。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酰乙醛(鱼腥草)、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紫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秦皮乙素(秦皮)、原白头翁素(白头翁)、小蘖碱(黄连、黄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有抗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抗病毒作用:
   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银花、连翘、鱼腥草、贯众、黄芩、大青叶、赤芍、板蓝根、黄柏、丹皮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有抑制作用;银花、射干、贯众等对孤儿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还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能方泛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许多清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黄连、小蘖碱、黄芩、穿心莲、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鱼腥草素能使体内备解素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抵御病源侵袭;蒲公英、大蒜、黄连、黄芩等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黄芩甙、黄连、丹皮等对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解热作用:
   犀角、石膏、知母、玄参、赤芍、紫草、地骨皮、银花、大青叶等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出汗。
5、抗炎作用:
   急性炎症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如连翘能抑制炎性渗出,黄连能加速炎症消退,黄芩能对抗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等。临床上用本类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与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6、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牛黄、栀子、黄芩、丹皮等有明显的镇静或抗惊厥作用。此外,生地、牛黄有强心作用,黄芩、丹皮等有降血压作用,银花有止血作用,广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肿瘤作用,白头翁、黄连还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清热药使用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当慎用。热证易伤阴液,某些苦寒药物又易伤阴化燥,故阴虚津伤者慎用,或配养阴药同用,祛邪而不忘扶正。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要中病即止,以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1、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另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2、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3、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4、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5、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