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2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的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必然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也需要神经系统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主要功能】】

1、感觉功能:

   身体内在感受器探测如血的酸度,血压等内在刺激,在外感受器传送由皮肤等身体末端所接受到的外来刺激

   情报。这些情报经由感觉神经传递至中枢神经。(末梢神经)

2、综合及指令功能:

   对于感觉受器所送来的情报进行分析、整理、判断,并做出适当的决定 (中枢神经系统)
3、运动功能:将整理之后的情报,经由运动神经传递至末梢,并执行决定(运动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脑分为端脑、间脑、小

   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是按对侧支配的原则来发挥功能的,如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逻

   辑思维,右脑负责艺术思维等等。
      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

   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2、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1)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

      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2)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

      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3)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

      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基本功能:①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② 传导兴奋;③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④ 神经-内分泌功能。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1、神经元=细胞体+突起
   细胞体: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

   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尼氏体颗粒状,是糙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的混合

   物,神经元的各种蛋白质都在这里合成);细胞质中还有不同走向的微管、微丝和密布的中间纤维,即神经

   元纤维。它们构成神经元的骨架,有保持神经元形态的作用。微管还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

   异。尼氏体可深入树突中,树突和细胞体的表膜都有接受刺激的功能。它们的表面富有小棘状突起,是与其

   它神经元的轴突相连(突触)之处。
      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从细胞体的一个凸出部分伸出,轴突不含尼氏体,轴突表面也无

   棘状突起。轴突一般都比树突长,其功能是把从树突和细胞表面传入细胞体的神经冲动传出到其他神经元或

   效应器。所以,树突是传入纤维,轴突是传出纤维。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2、根据突起数目,神经元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1)假单极神经元:

      胞体在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不远处分两支,一支至皮肤、运动系统或内脏等处

      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   
   2)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为树突,另一个为轴突。   
   3)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胞体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内,部分存在于内脏神经节。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3、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

      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
   2)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

      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
   3)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

      元。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二、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包裹在轴突外的髓鞘=有髓鞘纤维;神经元的轴突+树突=无髓鞘纤维;髓鞘绝

    缘性很高,有规则地分节段地形成。
       按传导兴奋的方向不同,又可把神经纤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兴奋从外周传向脑、脊髓的传入神经纤

    维,也叫感觉神经纤维;另一类是把兴奋从脑、脊髓传向外周的传出神经纤维,又叫运动神经纤维。神经纤

    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纤维分布到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间隙中,其主要功能是对冲动发生传

    导。传导的速度很快,每秒2-120米,传导的过程是以生物电信号的形式进行。
注: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神经膜细胞的质膜沿着轴索的轴心螺旋缠绕形成的多层脂双

          结构。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三、突触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称为突触,实际上,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见神经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人类的突触传递属于化学突触。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四、神经节

    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其中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细胞。被膜和周围神经的外膜、神经束膜连在一起,并深入神经节内形成神经节中的网状支架。由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身体有关部分,称节后纤维。按生理和形态的不同,神经节可分为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两类。脑脊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感觉神经元,在形态上属于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植物性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内。在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脊髓相联系。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五、神经
    为许多神经纤维在周围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所形成。这些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裹在一起,外面再围以结缔组织的鞘,即形成一条神经。这些神经纤维各有髓鞘包围,外面又有结缔组织彼此相隔,是高度绝缘的,传导信息时彼此不受干扰。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六、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胶质细胞比神经元多,没有传导功能,其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胶质细胞虽有突起,但不具轴突,也不产生动作电位。神经胶质细胞有分裂的能力,还能够吞噬因损伤而解体破碎的神经元,并能修补填充、形成瘢痕。大脑和小脑发育中细胞构筑的形成都有赖胶质细胞作前导,提供原初的框架结构。神经轴突再生过程必须有胶质细胞的导引才能成功。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七、神经递质:

    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甘氨酸、谷氨酸、组胺、乙酰胆碱等;
    肽类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P物质、胆囊收缩素、生成抑素、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等;
    其它神经递质:核苷酸类、花生酸碱、阿南德酰胺等;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按部位可分为: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又可分为

  1)躯体神经系统:又称为动物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

    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

    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一、反射: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reflex)。反射的概念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里进行,此结构就是反射弧。
二、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其基本组成: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肌肉、腺体—发生反应的器官或细胞)。反射弧是神经系

    统的基本工作单位。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将减弱或消失。反射弧必须完整,缺一不

    可。脊髓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神经信号传输的两种方式:
       在神经细胞里:兴奋通过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差传输。 
       在神经细胞间:兴奋依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统(总论)

三、感受器:感受器是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1、 感受器分类: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
    1)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皮肤、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

                     视器、听器等处。
    2)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

                     类感受器。
    3)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

                     的刺激。 
    按所接受刺激的特点可将感受器分为以下约8种:
    1)机械感受器: 包括位于皮肤内、肠系膜根部、口唇、外生殖器等部的触、压感受器和位于心血管壁

                    内、肺泡及支气管 壁内,各空腔内脏壁内的牵张(或牵拉)感受器。
    2)温度感受器:包括温热感受器及冷感受器两种,遍布于皮肤及口腔、生殖器官等部的粘膜内。
    3)声感受器:在大多数高等动物已发展为结构复杂的听觉器官,其组成部分除接受声波振荡的内耳螺旋器

                    外,还有增强声压的中耳和集音的外耳。
    4)光感受器:首要组成部分是感光细胞,还包括多层结构的视网膜。
    5)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粘膜、口腔粘膜、尿道粘膜、眼结合膜等处,主要感受空气中和水中所含的

                    化学刺激物,如Na 、H 以及一些挥发性油类。
    6)平衡感受器:内耳平衡器官(前庭器官)。
    7)痛感受器:也叫损伤性刺激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皮肤、角膜、结合膜、口腔粘膜等处的游离神经末

                    梢, 还有分布于胸膜、腹膜及骨膜等部的神经末梢,多无特殊结构。
    8)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及室旁核内,它对体液中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浆渗透压降

                    低时,它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反之则分泌增加,从而调节尿中排出的水分,维持体

                    液的正常渗透压。
2、感受器生理机理  
   如果感受器发出的冲动只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则只能引起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脊髓反射。若刺激较强,传入冲动的频率较高,经由低级神经中枢,可以再向高级中枢上传,或向其低中枢扩散,这时出现的反应就比较复杂,甚至可以引起主观感觉。在麻醉状态下,人的主观感觉消失,但反射活动仍然存在。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之后,不一定就能引起感觉,真正的感觉要有复杂的中枢参加,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3、感受器特点: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需要极小强度的某种刺激即能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这种刺激形

   式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的最小适宜刺激强度称之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值。刺激强

   度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或面积(皮肤的触觉)。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即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

   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传入神经纤维获得来自各感受器的传入信号。   

   3)感受器编码作用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

   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不同感觉的引起,不仅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

   被受刺激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大脑皮层的终点部位。也就是说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

   高级中枢的部位。至于在同一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对刺激强度(或量)如何编码问题,目前认为感受器可通

   过改变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来反应刺激的强度。刺激加强时,还可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

   入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这种现象也常体现于生活中,如“久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反应嗅觉对刺激的适应现象。实验也证明,当刺激仍继续作用于感受器

   时,而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有所下降,这些都证明感受器具有适应现象。
四、效应器:
    接受神经中枢的指令对刺激发出反应的器官。 换言之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按神经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神经末梢向肌纤维传递冲动,是由于神经纤维轴突终端膨大部分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硷),经过裂隙,作用于肌膜,使肌膜产生膜电位来完成的。  

【【相关知识】】
一、神经元与神经的区别是什么?
    神经元是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分枝,分枝分树突(多、短,通常向细胞体传入冲动)和轴突(多为单一、长,多从细胞体传出冲动)。
    神经是由许多轴突或由树突和轴突混合在一起构成的纤维束。它长长的延伸看起来就像一条电缆。它们起着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

二、感受阈及感受器电位  
   引起感觉神经的兴奋需用适宜刺激相应的感受器,如果刺激强度太弱,则传入神经不会出现动作电位,这类刺激叫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并不太弱,而作用的时间太短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在刺激感受器时,首先是局部的电位降低,随刺激强度增加,电位降低逐渐明显,直到它的强度足以影响感受器内的神经末梢,使其发生动作电位。如所用刺激强度不大,这种局部电位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退,这种电位变化叫感受器电位。一般所用的刺激强度愈大,感受器电位增长的速率愈快,因而由它所引起的末梢神经纤维上的传入冲动频率愈高。有些感受器本身就是神经末梢,如痛感受器。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器电位就等于发生器电位。有些感受器,它的感受细胞本身没有轴突,而是由围绕在细胞底部的神经网产生传入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先由感受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再由感受器电位激发神经末梢,使之产生局部去极化。转而引起动作电位。  
   感受器的兴奋与生理反应如感受器发出的冲动只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则只能引起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脊髓反射。若刺激较强,传入冲动的频率较高,经由低级神经中枢,可以再向高级中枢上传,或向其他中枢扩散,这时出现的反应就比较复杂,甚至可以引起主观感觉。但这不是说,引起主观感觉的刺激都需要很强,而要看刺激的是哪一种感受器。用微弱的光照射人眼,可以引起瞳孔缩小,同时也引起对光点的感觉。这里既有反射活动,又有主观感觉。在麻醉状态下,人的主观感觉消失,但反射活动仍然存在。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之后,不一定就能引起感觉,真正的感觉要有复杂的中枢参加,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三、 神经系统常见术语

1、灰质和白质

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

      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2、神经核和神经节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脊神经节。

3、纤维束和神经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为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  在周围神经,神经纤维集合成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每条纤维、每个

        集束和整条神经的周围都包有结缔组织被膜。

4、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