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阴三阳的位序与《伤寒论》六经“开、阖、枢”

 johnney908 2014-05-22

   
  “开阖”的“开”另有开始之义。如《后汉·冯衍传》:“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有开方有合,这样开阖便有先后之分。“太阳”、“太阴”均为“开”而通于表,故虚邪贼风之至,往往首先为病,所以临床上三阳病多始于太阳,而三阴病则多始于太阴。

  2.2  论开关  《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阖)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棂)……心主(厥阴)之阴,名曰害(阖)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这样就又提出了一个“关、阖、枢”的问题,关与开一字之争,延续至今,未臻统一。
   
  对于主“开”的“太阳”、“太阴”为何又为“关”枢,笔者认为,此系从正邪两方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谓“太阳”、“太阴”为“开”,系从人体生理角度而言;言“太阳”、“太阴”为“关”,系从邪气的角度来看。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篱;太阴通过口鼻通达于外,为三阴之屏障。二者均需御贼邪于外,方能不病,犹守关隘,故对邪而言则为“关”。

  2.3  辨枢  枢,《说文》解释为“户枢也”。据此,今人多将“枢”解释为“转枢”,认为少阳介入太阳、阳明之间,出则太阳,入则阳明,当然也有人认为少阳介于阴阳之间,出则二阳,入则太阴。同理,对于少阴,则认为介于太阴、厥阴之间,系心肾水火之转枢,故病则或为寒化,或为热化。这种解释固然可以很好地从气机、气化和脏腑功能方面来解释六经的生理病理,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上面的解释其实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承认少阳为太阳、阳明之枢,那少阴就应该是太阴、厥阴之转枢,又何以成了“心肾水火”(本经)的转枢。
   
  笔者认为,这是对“枢”的含义理解有所偏颇之故。在古汉语中,枢除了具有“门轴”或“转枢”等本义外,更多被引申为“机”、“要”。如《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战国策·秦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古代设朝廷“枢秘院”等中央机关,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被称为“枢”、“天枢”等等。所以,古人称“少阳”“少阴”为“枢”者,应该还有强调二者作用“枢要”之意。少阳枢转表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少阴枢转阴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六经病之中,少阳病不愈则多邪入三阴,少阴病不愈则其命立危,皆因少阳、少阴为六经之枢要故也。

  2.4  “开、阖、枢”与六经病机  “开、阖、枢”理论主要是从气化的角度,对六经病证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概括。一言蔽之,“开”针对于外,有释放之意,“合”针对于里,有收藏之意,“枢”则握其要,为表里阴阳之枢纽。“太阳为开”,说明太阳阳气的生理特点是浮现于外,有卫外之功效,也易于发散。太阳气化在表,其气开泄应天,风寒暑湿燥火上受之,故太阳病既有中风、伤寒之分,更有湿病、暍病、温病之别。“阳明为阖”,是说阳明的阳气宜蓄于内的生理特性。阳明气化应里,其气入于阴而主阖,阳气不阖则见大热、大汗、大渴、脉大等热证之象,阖之太过则见不更衣、脾约、大便难等燥实之象。“少阳为枢”,是说少阳之气握表里阳气之枢要,且有枢转表里阳气之功。气不足则“阳去入阴”(269条),“三阴当受邪”(270条);枢机不利则阳出生热,阳入生寒,表现为寒热交争之象。太阴气化在里但通于外,为阴分之表,其气通于外而应地,酸苦甘辛咸五味以饲之,其气主动而用阳,太阴升降有序则水谷得以运化,故太阴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厥阴为阖”,是说厥阴之气主静而用阴,宜蓄积闭藏于内的生理特性。厥阴不藏则阳无以制,故发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之利不止。“少阴为枢”,是说少阴握阴阳之枢要,为一身阴阳之枢机。其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故其病有寒化、热化之别,其气微则见六经危候,有阴阳离决之虞。

  3  小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