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诊糖尿病,几多担心几多忧?

 johnney908 2014-05-22

  
  “新病友入门”栏目将连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倪青主任为新病友们倾心撰写的文章。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中西医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敬请广大病友们关注。本期主题为:
  中医疗法,正确选择避免盲从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已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病机等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唐初医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记载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唐初医家王焘更有“尿闻之有水果气,尝之有甜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糖尿病者尿甜的文字记载。比西方国家关于认识糖尿病尿甜的现象要早1000多年。
  
  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耗气伤正,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候。
  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其主要病机特征是气血逆乱、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神经、五脏六腑等各种急慢性病变。临床上对急性病变分为轻、中、重三度,对慢性病变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由于消渴病的慢性病变主要伤及各个组织器官,往往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防治尤其重要。病人可根据自身的症状特点,如在口渴喜饮、多食多尿的基础上出现视物模糊、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闷痛、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肢体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缩、下肢及颜面浮肿、性欲减退或阳痿、闭经,甚至出现严重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脑梗塞、脑出血等,应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一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病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二是对防治并发症的独特优势。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变等。以大血管病变为主的有心脑及周围血管病变。以神经病变为主的有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多数情况三者并存。并发症一旦出现,现代医学无法完全逆转。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和综合治疗,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是减少西药用量,调节脏脯功能。糖尿病并发症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西药的用量。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优势。
  
  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
  
  目前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达70余种,按化学结构分为8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