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johnney908 2014-05-22

  3 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仲景警示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时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在经络开始受邪,趁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即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仲景十分重视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证,及早诊断,早治已成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至深,由轻至重。
  4 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仲景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阐明了已病后对未病脏腑在治疗上的预防措施,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成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复生它病。
  5 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 治未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这是具有预防思想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疾病发展的一种积极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防止进入危重阶段。辨证明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是人们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延年益寿的需要。这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具体实施。
  5.2 治未病重在防微杜渐 疾病已经发生,在其病渐而未深,微而未甚阶段能及时制止,使之不致蔓延。运用疾病传变理论判别发展趋向,见其微能知其著,对于起病急,变化快的外感病来说其临床意义更为重要。这是《金匮要略》“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的具体运用。
  5.3 “治未病”标志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学的高度发展 从《内经》提出“治未病”开始,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疾病是由邪正斗争的相对静止性和不断变化的绝对性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治来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一大优势,“治未病”的意义重大,但要真正做到“治未病”,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不懈的努力去发掘与探索,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最大的发挥中医中药在预防治疗学方面的潜力,从而收到最好的效果,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学以治未病构建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让人类看到了希望。“治未病”所表现出的健康学和社会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将更加关爱生命,珍惜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如若不给予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1]。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治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的认识,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换句话说,中医的“治未病”说,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健康学说。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弘扬中医治疗未病之法则,“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还要不断更新对治未病概念的认识,使治未病的内容实质不断得到充实、提高和延伸。借助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深入研究饮食起居、劳逸、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等诸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探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将是当代中西医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樊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诊疗现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9):5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