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johnney908 2014-05-22


4存阴和胃除烦

本法适用于太阳病汗出太过,耗伤津液之证。《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此为汗之太过、损耗津液而使胃津失润所致。本证之烦为过于发汗、胃阴不足,胃气不和而成。此时病人欲得饮水,即可不必给药,而给少量汤水,令频频饮下,使得存阴生津,益气和胃,每得滋润而烦躁自愈。

5养营护阴除烦

本法适用于营阴不足,卫气不充,心失所养之证。《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言伤寒病早期没有少阳、阳明症状,而出现心中悸而烦。本证乃平素营卫不足,难以御外抗邪,营虚于里,心气失养,卫气不足欲作汗而不能、所生为烦。治宜养营护阴,温中补气除烦,投以小建中汤。而温补建中之剂为何主用甘润柔养之品?方有执曾提到:“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胶饴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3\]。方中重用芍药益阴养血和营,饴糖补脾益气,二者合用具有酸甘化阴之功,大枣补中缓急,桂枝、生姜微解其外,寓汗于补之中,则心烦得愈。

6育阴泻火除烦

本法适用于邪入少阴,从阳化热,损伤阴津之证。《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病入少阴,真阴已虚,邪火复炽,肾阴亏于下,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炎于上,水火不济而致“心中烦,不得卧”。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证。如张兼善曰:“今但心烦不卧,……乃真阴为热邪煎熬也,故必解热生阴以为治。”治宜育阴泻火,除烦安眠,方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芩、黄连之苦寒直折心火,火灭则津不受损,清心降火,而除烦热。阿胶、芍药、鸡子黄既养心血,安心神,又滋填真阴,使阴充液沛则火自敛,是于清降之外,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于是则水升火降,交通心肾,则心烦自除,夜寐得安。

7滋阴润补除烦

本法适用于少阴阴虚火炎之证。《伤寒论》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此为病在少阴,邪从热化,气滞胸满、虚火上扰而成。本证之烦为少阴热邪充斥胸中,扰乱心神所致。治宜滋阴润补,除烦和中,故治疗用滋润平补之剂—猪肤汤。方中猪肤甘润微寒,滋肾水而润燥,白蜜甘寒润肺,白米粉甘淡补脾和中止利。三药合用,虽清热而不苦寒,虽润燥而不呆滞,共奏滋润除烦之功。

8顾阴利水除烦

本法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停蓄于内之证。《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系少阴之病日久,邪从热化灼伤津液,以致水热互结为病。本证之烦由于阴虚有热,热扰心神之故,可见心烦不得眠,兼有脉浮发热,小便不利,或渴、呕等症。治宜顾阴利水,清热除烦,方用猪苓汤。其中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利,阿胶育阴润燥,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水热皆去,津液得充,虚热得清,则心神即安,烦症自除。
烦躁虽自古有之,但当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心理压力增大,发病率逐年增高。《伤寒论》对此类病症论述得淋漓尽致,仲景临证时不仅着眼于局部征象,而更加注重辨证立法,审证求因,其法度严谨,内容详实,堪为后世医家之典范。对当今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临床诊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仲景遵循了《内经》中“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使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维持人体生态平衡。本文论及的“保阴存津”思想正是对《伤寒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具体应用的表现,所述保阴存津思想对于烦躁论述亦不过管中窥豹,意在抛砖引玉,若临床医家能由此而进一步深究仲景对此类病症的辨治规律,并加以整理提高,定能使烦躁疾病的证治进入一个新里程。
(注:条文次序以宋本《伤寒论》为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原版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