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常都究竟在哪里?记载先秦帝王都城的 《 世本·居篇》说:“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此后史籍及学界对此遂有三派:(一)阳城派。其根据是“夏禹都阳城”及上世纪中后期在河南登封县告城镇王城岗发掘出龙山文化晚期城址.故今之学界多持此说.就连学校教科书也因此而修改。(二)安邑(夏县禹王城)派。《括地志》云:“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之也。”意思是说,阳城为夏禹的临时行宫,并非国之常都。但此派认为,夏之都邑尽管屡迁。从未出晋南范围,尤其是夏县境内的安邑(今禹王城) ,盖为禹夏常都。《元和郡县志》、《太平环宇纪》、《读史方舆纪要 》 也都肯定了这一说法,王钟翰等史学家亦持此说。(三)晋阳(盐湖安邑)派。《左传·哀公六年》引孔子的话说︰“《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乃灭而亡。’” 杜预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今本《竹书纪年》:“元年丙子,帝﹙尧﹚即位,居冀。……元年己未,帝﹙舜﹚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归藏·启筮书》:“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做为璇台于水之阳。”《史记》〔集解〕说:“徐广曰:‘尧都晋阳也。’”据“璇台之享”可知冀方即晋阳。又据《国语·晋语》:冀郤同祖及郤犨称苦城叔子,可知冀方即盐湖安邑。《晋地理志》、《太康地道记》说:“虞旧都安邑鸣条地带。”《韵海大全·地部》说 :“ 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安邑)为‘禹营安邑即此’ ”,即“禹作宫室”之常都。 故《安邑县志·沿革考》记载说:“安 邑旧为尧舜都.后为夏禹都。”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定的地理教科书即 采此说,并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认为。三种说法以最后一说为胜,其理由是: i ‘ 一、因材就利。 《管子》曰:“凡立国都,因天材,就地利。盐湖安邑为“禹营常都” 的首要条件,就是由于“ 紧靠盐池,因天材,就地利。”的缘 故。盐池最早称盬。《山海经》说:“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晋】郭璞注曰:“盐贩 之泽即盐池也,在今河东猗氏县,或无‘贩’字。 ” 柳宗元说:“猗氏之盐,晋宝之大者也。人 之赖之与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这就是说“盐池东据安邑,西依解州,南抵中条山,北临涑水河,天然生成,为中原之大宝。”景山即荆山,又名雷首山、中条山,富藏铜、铁、金矿。盐池之滨,涑水河畔,温湿多雨,营原抱隰,盛产稷麦、蚕桑和牛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古代农牧邦国最为优越的立都所在。 二、殷盈浩穰。 《汉官仪》 曰:“绝高曰京,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汉书·张尚传》曰:“京兆典京师长安,浩穰于三辅。【注】浩,大也;穰.盛也,言人众之多也。”意思是说,国都必须设立在人口聚居、财富集中的地方。盐湖安邑滨临上池(今安邑水库,乃一淡水湖),富甲天下,当然具备这一条件。《左传·成公六年》载:“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民乐。”郇、瑕都在今临猗县境,皆紧靠盐池和盬(苦)城(今安邑古又名苦城)。《尚书大传》云:“(舜)贩于顿丘,迁于负夏。”顿丘,殆猗顿之北原。或即(舜)_作什器之“寿丘”。寿者,峨眉也,寿丘即峨眉岭也。“负夏”即夏县之南盬城安邑也。“负”,背靠之意。如《仪礼·士丧礼》之“祝负墉”;《仪礼·士虞礼》之“负依南面”,《尔雅·释丘 》之“丘背有丘为负丘”, 《释名》 之“负,背也,置项背也”,《礼·明堂位》之“ 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注〕 负之言背也。” 《战国策》之“齐 (国) 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 等 ,故知“ 负夏”即今之安邑,舜时已经成为一个交易集会的“殷盈浩穰”之地。当时盬盐大概已经成为中原交易的固定等价物,谁拥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货币和财富,故天下诸侯士民皆趋之若鹜。 三、建首善,居枢机。《史 记·儒林传序》曰:“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师始。”意思是说,国都所在,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郦道元《水经注·涑水》曰:“﹙安邑)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薄山即中条山,巫咸山又名灵山。“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可见此地乃是卜筮和中医、天文学的发达之区,是华夏文明的传播中心。娥皇和女英是尧的两个部落,其族徽当是蚕娥与花瓣,即由太华山东进的“ 华族”。帝“舜 ” 亦属 “ 花草”族类。以鱼龙为族徽的鲧禹族则是首戴蓍草为笄簪,足跳跛足舞以娱神的“夏”族。其祖同为炎黄,社会组织和文明程度都遥遥领先别的地区,故称“ 华夏”。 九州之枢机称“ 中国”,又称“神州”,当与巫咸集团十卜九验的神妙预测有关;华夏、神州和中国又称“ 赤县”和“紫县”, 又当与盐池密切相关。《水经注》卷六载:“ (盐池) 紫色澄亭,,浑而不流,水中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沈括《梦溪笔谈》亦云:“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所谓“ 紫县”、 “赤县”者 ,盖天子直辖之州县,即盐池周围之近畿也。《梁书·元帝纪》:“ 土圭测景(影),仙人承露,斯盖九州之赤县,六合之枢机。” 正是把当时的建康(今南京)比作古代巫咸山下、盐湖池畔的安邑。“土圭测影,仙人承露 ” 继承了巫咸山下的 《夏小 正》而更加辉煌、领先。可见,巫咸山和盐水湖就象一座丰碑和一面明镜,无可辩驳地见证了 “禹 营安邑” 这个“首善之区”。 四、龙兴虎视之地。 《后汉 书·班固传》说:“(咸阳) 横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意思是说,国之所都,必籍王气,关隘山河,龙盘虎踞, 据之可夺取天下,驾御九州。稽之盐池安邑,固为五帝三王争夺之地,当为夏之常都。《史记· 五帝本纪》说:“轩辕乃修兵振艺……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又“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可见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的两次决战,而阪泉与涿鹿, 晋《太康地道记》、《魏土地记》、《 水经注》、《梦溪笔谈》、《太 平环字记》皆云在今运城市安邑蚩尤城(今蚩尤村或从善村)南。黄帝臣风后神庙在今解州社东村,其塚在今永济市风陵渡口。这两次决战实质上是争夺盐池及中条山铜矿的控制权,即中央邦国的统治权。盐池南岸的蚩尤城,正是炎帝族的邦邑.它与盐池北岸后来的“安邑” 隔池相对,颇具“龙兴于池而虎视天下”的地望。此后,以刻花草纹之玉为冠饰的颛顼、帝舜部落,又与鱼龙纹纪官的共工(鲧 ) 、帝尧部落展开了同样的“争帝”大战。《列子·汤问》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共工,有学者认为即鲧也,舜殛之羽山。《楚辞·天问》曾怀疑他不是因治水无功而是因“争为帝”被流放。《古本竹书纪年》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荀子》 、《韩非予》亦有同样说法。也许,所谓“ 尧舜禅让”, 实在是不得已而举行的君权神授仪式.。 两大集团争夺帝位及其都邑的传说,各家史籍虽相互穿凿,各执一词,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皆以盐池为中心彼此消长进退。例如不周山,《山海经·西次三经》 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 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郭璞注:“ 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这段话意思是说,(不周山) 北望如脐似囟的中条山,南临中岳嵩山,东望荥阳之泽,其岸有桃林之塞。所触不周之山,分明是指大阳(今平陆)黄河中的砥柱山﹙俗称三门山)!共工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神话证明了一个事实:颛顼族及其后裔从此统治了盐池安邑并迫使共工﹙鲧)与尧子丹朱部族退至河南。 五、舜歌 《南风》 之处。 《 史记》说:“ 舜生于冀州嬀汭蒲坂,耕历山﹙亦名景山、首山、中条山等),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嚣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活动范围由西南而东北。渐趋盐池。“舜”,《说文解字注》云:“草蔓花叶对生而大也。帝‘舜’为其谥号。”我认为,“舜” 是该部落的族徽,先以虞官(管理山林盐泽)为氏,后结盟于娥皇女英诸部,统领百官,主持祭祀,执刑典,流四凶,终于迫使帝尧禅位,退居平阳,尧子丹朱退避南河之南(今河南),父子不得相见(据《竹书纪年》)。《晋地理志》和《太康地道记》都说 “ 虞旧都安邑鸣条地带。”《括地志》注曰: “ 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王雪樵:《 河东文史拾零·鸣条舜迹漫考》称: “ 盐湖区冯村乡太方村古称虞城。村南有扬余村,为舜晚年之牧官。其西十五里,有舜帝陵庙,皆在鸣条地带。”《水经注》则云:“虞城(今平陆境)北对长坂,谓之虞坂。 《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 〔清〕俞樾序《韵海大全》载:“古迹,虞坂,在安邑南。” 由此可知:虞坂当在安邑以南盐池岸边,即今东郭镇磨河村山谷中。虞坂往西约数里有盐宗庙 ﹙俗称池神庙〕, 其南有歌薰楼旧址,据说是舜歌《 南风》之处。其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薰:香草也。《 本草注》曰:“古人祓除,以此草薰之。 ”《山 海经》 也说:“ 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佩之已厉。”舜把南风比作薰草,可以袚除不祥,阻止凶厉,消解部族民众的怨怒,以得到安宁和财富。南风何以如此之神呢?柴继光:《晋盐文化述要》解释说: “ 池盐生成必须借助应时而至的南风,号为‘ 盐南风’。”祈祷盐南风,就能民安财阜,盛世太平!因此,“ 禹营安邑”,隋置“虞州”,后改置安邑郡,唐改虞邑县,后改名安邑.其源盖出于此。 、 六、大禹治水即治盐。 文献记载,大禹为舜帝之司空,主管水利疆土,后人祀为山川之神。说他凿龙门,劈砥柱,导九山九川,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又说“禹致力乎沟洫”,“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楚辞·天问》对这些神话传说早就提出了质疑,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也颇有辩证。我认为,禹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功绩主要是盐池水利,征伐三苗、少昊部落和建立五服联邦的夏王朝。禹继鲧治水,“命诸侯百姓与人徒以傅土”,堰堤与导流相结合,终成其功。这与盐池治理客水的办法如出一辙。首先,为什么非要堰堤截堵洪水呢?难道不可以移民于山陵和涯原以避水害吗?这里答案只有一个:即人畜当然可以迁居,而盐池这个聚宝盆,国家与百姓赖以生存,固不能移。若暴雨骤至,洪水四注,则稀释卤水,盐花不成。故须在盐池四周修堤筑堰以堵洪水.使之顺堰西南流入解州诸滩。鲧禹皆用此法,并未有错。禹又因势利导,蓄洪水于盐池四周数十个低洼滩地,引夏县青龙河及山洪经永丰渠(今姚暹渠)之古水道入永济伍姓湖,汇入涑水后入黄河,这叫治客水。“禹致力乎沟洫”,当是既引水溉田变水害为水利,又精心治理盐池卤水,整畦浇晒,以成盐花。故“ 治水即治盐也”。盐池无水害则安,因此舜禅位于禹而‘‘禹营安邑”于此。我认为,姚暹渠的前身叫永丰渠,永丰渠的前身叫晋水,皆人工所挖之运河。《 易·晋卦》曰:“晋,进也。”《周礼·夏官·田仆》曰:“ 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 晋又释为“抑”。运河且“进”且“抑",可制夏县东来及涑水北来之洪,正合大禹及姚暹等人治理盐池客水的疏堵之法.故名“ 晋水 ”。又《 诗·唐风谱》曰:“ 成王封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 汉书·地理志》曰:“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以改唐为晋。” 所谓“尧旧都在蒲”之“晋阳﹙杜佑说在今虞乡附近》 ”者,实指尧旧都在蒲州府虞坂晋水北岸,即今之盐湖安邑附近也。《史记·项羽本纪》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禹继尧舜,从丹江、岷江、三危而下,平定三苗;又从河济、淮泗、江汉向东,平定太昊、少昊集团,以水纪官,盟于会稽,划甸、侯、绥、要、荒五服,分而治之,万国纳贡,九州归于有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联邦王国。 七、夏都九迁,宗祀(盐湖)安邑。 夏邑﹙禹王城)为“鲧筑之城”、禹受封之小邑:阳城为禹避商均之行宫,“禹营安邑”于虞坂附近之晋阳城为常都,当是反映了夏禹部落与虞舜部落争夺盐池及帝位的兴衰交替过程,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几十年的肘间。太康失国被后羿拒于河而都斟寻(今洛阳附近),至帝相又徙都商丘。后羿被寒浞杀死后,羿妻被寒浞所占,生浇与殪。浇后来又攻杀帝相于商丘,帝相妃逃奔有仍氏生少康。后来帝少康立于鬲﹙洛阳附近),返于纶(今山西荣河),以纶为根据地而复国,都安邑。帝杼建行宫于原(今河南济源),灭殪于戈。至此,前后四十多年的内乱方才平定。至帝孔甲及桀。国之常都一直在盐湖安邑。孔甲之后,夏衰,商族及诸侯多叛之,桀以武力征之.曾立行宫于斟寻,兵败,退回安邑,商汤追至鸣条,夏亡。《史记·集解》: “服虔曰:‘邑 有先君之主曰都’。”《世本·作篇》曰:“禹作宫室。”宫室者,祖庙或明堂也,也叫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四周为水,中有灵台、宫室,是天子宣明政教、祭祀赏罚的地方,即国都的中心。现山西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大概就是“禹作宫室”处,其城垣及池水之地形酷似辟雍,风水堪为天下宝地也。 八、西邑·唐邑·晋邑。 殷墟卜辞有“告 秋于西邑”、“ 尞于西邑”、“侑于西邑” 。《简明甲骨文词典》释“西邑 ”曰:“殆为唐邑,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我认为,“西邑” 就是夏之常都盐湖安邑,太原市西南在商代尚属土方,与盐湖安邑、商之安阳不可同日而语。“告秋”、“尞”、“侑”都是商王祭祖祀天的重要仪式,一般都在太庙或社稷坛举行。这种特定的祭祀庙坛,非王都不设。《史记·商本纪》说:“商汤革命,夏社未迁。”故知“告秋”、“尞”、“侑”于“西邑”,必在夏禹常都——(盐湖)安邑。“大丰簋”铭文曰:“丕显王作商,丕显王作唐。”《诗·周颂·武》说:“﹙武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这里所说的“ 唐” 和“刘” 都是指帝尧后裔夏禹枝族,亦即商的股肱方国。后来因参加武庚叛乱,被成王削剪,其国族被迁往陕西,命为唐杜氏。于是叔虞被封到商之“西邑” ,夏之邦都,又叫 “唐邑”。著名的“ 削桐叶为珪以封弟”,即“叔虞封唐”的故事,记录的就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桐叶”即“ 唐孽”, 唐邑即晋阳,尧之旧墟也。又《国语》云:“(唐叔虞)曾射兕于徒﹙桃﹚林。”而“晋公盦ān铭”亦曰:“ 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正)﹙阙﹚ 百蛮,广治亖(四)方,至于大廷,莫不来(王),命 ?公,冂宅京师……” 《说文解字注》:“ 冂,坰也。邑外为郊, 郊外为野,野外为林,林外为坰,象国邑也。” 我认为,“ ?” 是“林”、“啺”、“邑”三字的合体,即上从“(桃)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右从邑﹙阝)旁,意即桃林塞正北毗邻之唐邑也,亦即桃林外之坰,夏之国邑也。叔虞死,子燮改唐邑为晋邑,以晋水及晋阳故也。《竹书纪年》说:“晋侯作宫室而美,康王使让之。” 大概是晋侯燮重修禹之宫室以祀先祖考妣,因超越礼制,被康王使臣责怪,唐邑遂被废止,迁晋之国都于翼(今翼城与曲沃交界) ,是为正式之晋邑 。 九、魏都安邑与安邑魏豹城。 据《史记·魏世家》载: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封毕万(其祖为周之同姓)于魏(今芮城境)。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魏武子毕犨袭封于魏。晋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因魏绛助悼公九合诸侯,戎翟亲附,故赐之乐,徒治安邑(绛州夏县,今禹王城) 。魏武侯二年﹙公元前394年),城安邑,即筑禹王城为魏之国都安邑。魏惠王三十一年﹙ 公元前339年),秦用商鞅计,东地至河,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粱(今河南开封)。又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云:秦末,魏公子豹从陈胜吴广反秦,后又从项羽入关,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都平阳(即晋阳)。汉二年,刘邦渡临晋,魏豹归附汉王。于是随刘邦击楚于彭城,汉败,退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关﹙今蒲坂渡口)。八月,刘邦派韩信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韩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暗派精兵从韩城附近扎缚木桶为筏以渡,袭安邑, 豹惊,屯兵拒信,固守安邑禹夏宫城(今山西省水利职业技求学院,当为魏王豹所迁之都—上古之“平阳”城),韩信掘沟泄水,遂掳豹。于是乃置河东郡,治所即今盐湖安邑。据《晋盐文化述要》称:“禹王城有大、中、小三座城址,曾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遗物,汉代砖瓦,礼器陶范、钱范及刻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之字砖等重要文物。”这说明禹王城(北安邑)初为鲧作之城邑、夏禹受封之地;春秋时为晋国功臣魏绛的采邑,即中等城址;战国初为魏国都城,遂筑大城。而盐湖安邑(南安邑) “魏豹城 ”(即山西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则为豹之王宫。禹王城出土的春秋、战国、汉代遗物正好印证了《史记》的有关记载。 十、龙池宫·玉钩山·昆吾坊。 《史记·季布传》曰:“季布为河东守,上(汉文帝)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效初唐(公元690年,武周元年)置晋阳(太原市西南) 为北都、置李渊起兵反隋时的宫邸为晋阳宫之故事,于唐尧旧都、周初唐邑,设李唐股肱郡河东为中都,以彰国运。并据尧、舜、禹王鱼、龙、龟、藻之图腾,于上池(今安邑水库)中圆丘上,禹作清宫九室以祀九鼎之遗址,置“龙池宫”以贯通王气。这一重大事件《新唐书·地理志》和清代《韵海大全·地部》皆有记载。龙池宫正北三里许又有古迹曰“玉钩山”,当地俗称“关龙﹙豢龙﹚逄塚”,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题准优兔事例碑 ” (现存安邑高中校内) 上,刻有安邑全县各里、坊地亩和粮赋。其中“昆吾坊今次丈出并首出官地八十亩三分一厘三毫,民地一百三十七顷七十二亩八分五厘六毫伍丝四忽二微三沙一尘二埃。” 昆吾族是禹夏王朝占星候岁的祭祀国族,其后裔于明代可能仍有一族留居夏墟,领有约一万四千亩的耕地。真是“沧海桑田,王迹犹存”啊! 综上所述,可知夏禹受封于安邑(今夏县禹王城 ), 避商均于阳城(今河南登封),“登天子位”、“作宫室”、营帝都于晋阳(今盐湖安邑)。终禹夏一朝四百七十一年,就有四百余年常都晋阳。其余都邑,总共不过数十年而已。故知《世本》所记信而不妄,只是“又都平阳”,后人多有疑义。我认为,“平阳”二字,春秋以前当指“鬷川” 地域(按:冯、平声近,皆为唇音且同摄,与鬷合韵 ,且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也说:“平阳、晋阳本为一地”)。自公元前660年羊舌氏封采邑于平阳﹙今临汾﹚,直到公元前205年,平阳﹙今临汾﹚ 县治所还是一个村落(今临汾县西南金殿村),并无城垣。而《中国古代史地图册·夏代形势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6月) 也明确标定:平阳﹙今临汾﹚ 不在夏朝的统治中心和势力到达范围”之内。再如《史记·魏世家》所说:豹受项羽所封“都平阳”, 实则并未以“平阳村”﹙今临汾﹚为都。这是因为:(一)、《史记》及有关典籍未见平阳﹙今临汾﹚有魏豹活动的记载;(二)、秦末农民战争中,六国贵族以复国为旗帜,平阳﹙今临汾﹚ 并非魏地,而是韩国故都;(三)、 韩信从韩城偷渡,奔袭魏都,径取魏豹城,说明西魏王都平阳即(盐湖)安邑; (四)、“﹙盐湖﹚安邑旧为尧舜都”。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孔安国说:“冀州,尧所都也。”,《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禹贡》冀州也,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 (按:“《禹贡》冀州”与“尧舜之都冀州”绝非同一概念,且乾隆十九年重鎸的《蒲州府志》说:“北魏元清开永丰渠,引平水而西入黄河以运盐。”故知顾氏盖失)因而安邑又当称为三代王都之“平阳”。 故西魏王豹都平阳、居(盐湖)安邑,名称与史实正好相符。《史记》之 文虽然浮省而意自明了。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说:“ 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又说:“ 晋南乃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所在。”稽之史籍.考之地望,盐湖安邑无疑就是这“直根”上 的尖端。夏墟常都的直接证据虽然尚未找到,但恰恰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坚持这一观点。
|
|
来自: laoxuesheng > 《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