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都“晋阳”文献辑要

 laoxuesheng 2014-05-22

禹都“晋阳”文献辑要

                                            乔兆坤 

为了促使广大同仁深入学习、研究安邑根祖文化,特将近几年涉猎到的有关文献择要辑出,供大家研讨争鸣,并继续拓展史料。

⒈  郑玄《毛诗谱》:“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1﹞1636《汉书·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2﹞913(按:这些材料说明在盐池之滨,冀方(唐邑、晋阳)之南确有一条河名叫“晋”水。)

⒉   《世本·居篇》说:“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西汉以后《郡国志》、《十三州志》、《水经注》、《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环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中国民族史》均肯定了这一记载。﹝3﹞72

《汉志》:“夏禹自平阳徙都安邑,后徙晋阳。”(见《虞舜文化研究集》P264)

故而俞樾为其作序的《韵海大全·地部》说:“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区安邑镇,古之晋阳)为‘禹营安邑即此’ (大禹新都) 。”﹝4﹞

⒊   唐,《史记》〔集解〕:“《世本》曰:‘居鄂。’宋衷曰:‘鄂地今在大夏。’〔索引〕:“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1﹞16351636

《尚书》说,禹为舜帝司空,奉命率四岳及百姓治水,功成受禅登基,国号为“有夏”。 ﹝5﹞《国语·周语(下)》:“皇天佑之,祚禹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3﹞71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按:这就是说,夏、唐、晋起初本是一个地方,都是参星对应的分野。)﹝6﹞266

《诗·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7﹞(按:古唐国必在首阳山以东的大夏之墟。)

《新唐书·天文志》:“参、伐(伐也称罚星,在参星三星中间)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崔恒升:《简明甲骨文词典》曰:“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一带。”),尽大夏之墟。”﹝8﹞(按: 可见,以参星、首山和黄河为座标的河东,历代史书都认为是禹夏和唐叔的封地。)

 

《周礼·夏官》: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其川漳,其浸汾潞。《竹书纪年》:“(穆王)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

《穆天子传》:“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宗栢夭先白□,天子使○父受之。”

“ 阳纡(亦作“ 杨陓 ”。古泽薮名。确址旧说不一,不可考。《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其泽藪曰 杨紆 。”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 , 阳紆 所在未闻。” 孙诒让 正义:“ 杨紆 、 杨陓 、 阳华 、 阳紆 、 阳盱 声类并相近, 惠 ( 惠士奇 )説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紆 所在, 汉 时已不可攷,故 班 郑 并闕而不言,而旧説多强为傅合,悉无塙证,谨从盖闕,以竢知者。”(互联网) “杨紆” ,”据《辞源》所引,多以为在陕西省,即雍州地境,故知其有误),当为“矢昜纡”, “杨” 、 “矢昜”﹙古唐字﹚形近而误,且同在古音第十部,又可通假;或以“ ”(上从﹝桃)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为“杨”。纡,曲屈也,故知“矢昜 纡”薮为 唐国大泽,其水曲屈难泄出也。﹝32﹞

《说文》:“唐,大言也,从口庚声,庚承己象人齐。” (按:意思是庚在十天干中居己之后,排第七位,象人的肚脐。)  《尔雅·释地》 : “岠(jù去)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 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疏﹞: “齐,中也。中州为齐州,中州犹言中国也。”﹝9﹞    《淮南子·地形》 :“正中冀州曰中土。”﹝10﹞

⒋  今本《竹书纪年》:“元年丙子,帝﹙尧﹚即位,居冀。……元年己未,帝﹙舜﹚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11﹞疏证2  (按:《说文》:“居”,蹲也,处也,常驻也。 意思是:  尧舜禹常都于冀,帝启初都于夏邑,很快又回归到冀都。)

《归藏·启筮书》:“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做为璇台于水之阳。”﹝12﹞

《左传·哀公六年》引孔子的话说︰“《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 杜预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6﹞316317

⒌  晋国“三郤xī”,财富抵得上晋国的一半,在晋国任将帅的占了三军的一半多,富贵显赫。其中一支封于驹骊(今河津,其东北十五里有冀亭),称驹伯;一支仍在祖籍地,叫苦城(安邑古代因产带苦味的大颗盐而称苦盐之城,简称苦城)叔子;一支封在温(今河南温县),叫温季子。(按:他们的封国三足鼎立,几乎覆盖了晋国的大部分疆域,所以《吕氏春秋》称冀州“为晋地,在两河间”,而“冀方”也就通过“苦城叔子”这一线索被探知为今之盐湖安邑。)﹝13﹞

《旧唐书·地理志》:“冀氏,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南置冀氏”亦说冀氏即为盐湖。﹝14﹞

《安邑县志》遂云:“﹙安邑﹚春秋属晋,为苦城邑;一曰为晋郤犨邑,谓之苦城,实为盬城之转变。”﹝15﹞

6.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1﹞15孔安国说:“冀州,尧所都也。”﹝1﹞52《史记》〔集解〕说:“徐广曰:‘尧都晋阳也。’”﹝1﹞3263     杜佑《通典》说:“尧旧都在蒲。”﹝16﹞32

《读史方舆纪要》:“《禹贡》冀州也,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

《虞舜文化研究集》P90引徐旭生的话说:“平阳、晋阳本为一地。”

《晋地理志》、《太康地道记》均称:“ 虞旧都安邑鸣条地带。”﹝16﹞32

《括地志》注曰: “ 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1﹞96叶雨寈、张培莲《圣帝虞舜》P10:“所谓舜嫔于虞者,《环宇记》以为(盐湖)安邑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载: 安邑县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乡本汉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三代以降为晋之境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衍有盐铁之饶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纪禹或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魏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废置虞州贞观十七年又废虞州县河东郡今虞邑县东三里即废州之地也 龙池宫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塩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33)

《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解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虞乡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34)(按:隋唐时(南)安邑(今盐湖区安邑镇)改名为虞州、虞邑,虞为舜部族之号,州为“聚集”之意,邑,《说文》释为“国也”,故“虞州,虞邑”者,即有虞氏聚族而居的国都也。《环宇记》以为“舜嫔于虞”之“虞” “在安邑” ,故“虞州”、“虞邑”之名固有所本。参见《周礼·地官·大司徒》P103:“九夫(100亩为一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又P77【注】:“五州为一乡。每州二千五百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百家为族,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 )

7. 今本《竹书纪年》说:“帝相二十八年,少康自纶(山西荣河)归于夏邑。” 又“帝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元年乙酉,帝即位。诸侯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按:环今安邑“古城”之水习称“上池”,盖与“下池”盐湖相表里也)。又“帝癸(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又“周赧王十二年(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11﹞疏证8(按:说明晋阳毗邻秦地,理当就在今姚暹渠流域。)

《国语》云:“(唐叔虞)曾射兕于徒﹙桃﹚ 林。”而“晋公盦ān铭”亦曰:“ 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正)﹙阙﹚ 百蛮,广治亖(四)方,至于大廷,莫不来(王),命 公,冂宅京师……”﹝17﹞11  《说文解字注》:“ 冂,坰也。邑外为郊,                                                                         郊外为野,野外为林,林外为坰,象国邑也。” 我认为,“ ” 是“林”、“唐”、“邑”三字的合体,即上从“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右从邑﹙阝) 旁,意即桃林塞正北毗邻之唐邑也,亦即桃林外之坰,夏之国邑也。﹝32﹞

8. 殷墟卜辞有“告 秋于西邑”、“ 尞于西邑”、“侑于西邑” 。

《简明甲骨文词典》释“西邑 ”曰:“殆为唐邑,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我认为,“西邑” 就是夏之常都盐湖安邑,太原市西南在商代尚属土方,与盐湖安邑、商之安阳不可同日而语。

“告秋”、“尞”、“侑”都是商王祭祖祀天的重要仪式,一般都在太庙或社稷坛举行。这种特定的祭祀庙坛,非王都不设。《 史记·商本纪》说:“商汤革命,夏社未迁。”

故知“告秋”、“尞”、“侑”于“西邑”,当在夏禹常都——(盐湖)安邑。《大丰簋》铭文曰:“丕显王作商,丕显王作唐。”《诗·周颂·武》说:“﹙武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这里所说的“ 唐” 和“刘” 都是指帝尧后裔夏禹枝族,亦即商的股肱方国。

后来因参加武庚叛乱,被成王削剪,其国族被迁往陕西,命为唐杜氏。于是叔虞被封到商之“西邑” ,夏之邦都,又叫 “唐邑”。著名的“ 削桐叶为珪以封弟”,即“叔虞封唐”的故事,记录的就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8﹞

9.西魏(或北周)曹恪碑云:“天和五年(570年)十月,卜厝于夏禹域之西北××(当为“高涯”二字)原(鸣条陌别称,特以商汤伐桀著称)之南……。”﹝19﹞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的《河东盐池灵庆公祠颂并序》碑云:“其墟实沉……帝乙建社而临之,王豹迁都而据之。”﹝20﹞则安邑又称“夏禹域(邦邑)”、“实沈(夏)墟”,商之“西邑”。(《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5)235)《韵海大全·地部》说 :“ 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安邑)为‘禹营安邑即此’。”  故《安邑县志·沿革考》记载说:“安 邑旧为尧舜都.后为夏禹都。” (按:民国十八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定的地理教科书即 采此说,并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0.《史记》〔正义〕说:“阳晋当作晋阳也,史文误。”﹝1﹞1852(按:张守节把阳晋“正义”为晋阳,仅凭《括地志》中“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一句话,是不足为信的。)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P71引 刘起纡《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第3节《夏人之故墟》亦云:“晋阳在今虞乡附近。”

11.《汉书·地理志》说:“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2﹞414新《辞海》河东条释:“郡名,秦置,治所在安邑(今运城市盐湖区之安邑镇),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21﹞

《康熙字典》:“应劭曰:‘龟曰兆’。”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22﹞《楚辞·天问》:“鸱龟曳衔, 鲧何听焉?”﹝23﹞《说文解字·自叙》(十五卷下):“(共工)祖自炎神”,段玉裁注:“炎帝神农氏也,居姜水,因以为姓,亦曰历山氏。历山一作烈山。”﹝24﹞(按:这与考古学、﹝25)周原卜辞﹝26)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说:“兆,灼龟坼ché也。” 《史记》[正义]说:“鲧之羽山,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能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束晳(按:晋代经学家)《发蒙记》说:‘鳖三足曰能’。” ﹝1﹞50 明代所修《安邑县志》也予以载录:“刘海名钦水,颇能诗,居于西纽延祥观。曾写一诗云:‘未生我来谁是我?既生我来我是谁?而今且道我是我,死后哪知谁是谁!’后得知神仙饮水之法,口吐金蟾化去。”﹝27﹞(按: 盐湖区民俗文化专集《虞舜圣地文化风情录》也有大同小异的同类文章。)

《甲骨文编》中“晋”字作“ ”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晋篇》认为,它象一件器物中放了两支箭,它应是“箭”的古文。

﹝17﹞6《说文解字》说:“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我认为甲金文中“ ”字应释为“尚镞崇日”的部族,即鲧(与半坡人面鱼纹盆族徽标记相同,头笄为双镞)和禹夏(《书·汤誓》:“时日(桀)曷丧,予及汝偕亡。”证明夏后自称为太阳神之子)之部族。    故“兆阳”即“晋阳”也。﹝28﹞53

12.《书·伊训》说:“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尚书·序》也说:“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音而,地名,在河曲之南,一曰即首阳山),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5〕256 孔安国[传]曰:“安邑县西有鸣条陌(按,陌即岗)。”﹝1﹞88孔颖达《尚书·汤誓》【疏】:“《伊训》曰:‘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今安邑见有鸣条陌、昆吾亭,《左氏》以为昆吾与桀同以乙卯日亡,韦顾亦尔。故《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于《左氏》昆吾在卫,乃在濮阳,不得与桀异处同日而亡,明昆吾亦来安邑,欲以卫桀,故同日亡,而安邑有其亭也。”﹝29﹞

《辞海》:“【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即此。”﹝30﹞

13.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二·古迹记》:“《帝王世纪》:‘汤伐桀,战昆吾亭。’按《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昆吾盖事桀之臣。旧志不注明此亭所在地,但安邑里甲有昆吾前、昆吾后之名,则是相传已久,与蚩尤城一例可存。”

14.明朝万历十年(1582)安邑知县羊可镌立的《题准优免事例碑》(现存安邑中学校内)尚刻载有“昆吾坊城内街区之一)丈出官民耕地一百三十八顷五十三亩一分五厘六毫五丝四忽二微三沙一尘二埃”。合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三亩二分地。(按:真可谓“苍海桑田、王迹犹存”啊!又夏都畿内玉钩山(今关铝集团碳素厂内)有夏桀诤臣关龙(李竹林同志证明关龙氏即豢龙氏)逄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

《帝王世纪》4:“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按:前之安邑当为禹王城,后之安邑当指鸣条邑,非一地也;晋阳即唐邑,与鸣条邑固为一地。皇甫谧恐未察悉也。)(35)

 

15. 《表解说明中华最新形势图》(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于中华民国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审字第贰拾肆號定为中学地理教科书)第十八页:“安邑  本安邑县(安邑故县,在运城东十五里,为夏禹之故都)属之潞村,因盐运使驻此,故名运城。自民国肇兴后,移安邑县公署于此,遂改运城为今名。城濒盐池北侧,田畴膏沃,民物富庶,村镇市集,错落相望。南阻大河,北襟涑水,外控砥柱之险,内扼龙门之要,自古为秦晋冲衢,关河要塞。”

 

 

文献出处:

﹝1﹞.  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 互联网. 长城文化网〔3/14〕2007.5.9

﹝3﹞. 王钟翰主编.   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 仁寿室主人主编.   韵海大全〔M〕上海 :上海积山书局石印.  光绪十二年夏四月

﹝5﹞. 张道勤直解.   尚书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6﹞. 左丘明.   左氏春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7﹞  .朱熹﹒   诗经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P49

﹝8﹞.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P882

﹝9﹞.  新世纪万有文库(掌珍本)﹒尔雅.· 释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P27

﹝10﹞.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P83

﹝11﹞.   互联网  2009.2,28    今本《竹书纪年》

﹝12﹞.   袁珂.周明.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P227

﹝13﹞. 刘淑珍主编   吴越春秋·国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P394–395

﹝14﹞. 叶雨青、张培莲.  尧舜传〔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

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8   P200

﹝15﹞. 景定成。      安邑县志卷一·沿革考  ﹝M﹞ 民国23年     P2

﹝16﹞ 柴继光、李竹林.晋盐文化述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7     P32

﹝17﹞. 李孟存、常金仓.  晋国史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P11

﹝18﹞ 乔兆坤。   盐湖安邑禹夏都 ∥盐湖文学 ﹝J﹞  2007年 总第14期   P63

﹝19﹞景定成.   安邑县志·金石记〔M〕民国23年

﹝20﹞杨强.   池神庙与运城的兴建和发展//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J〕2008.8

﹝21﹞. 中国先秦史学会等.   虞舜文化研究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P541

﹝22﹞. 刘歆.   山海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P346

﹝23﹞. 李振华译注.  楚辞〔M〕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P84

﹝2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    P782

﹝25﹞. 王震中.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田昌五、石兴邦主编. 中国原始文化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  P 166

﹝26﹞. 周书灿.  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J〕2009(1)   P 48

﹝27﹞. 刘钟岳.  安邑的民间传说〔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

﹝28﹞. 乔兆坤.   禹凿晋水在鬷川//水利高等职业教育〔J〕2010.3   P 53

﹝29﹞. 孔颖达。   尚书·汤誓【疏证】    互联网

﹝30﹞.  张培莲、叶雨青.  圣帝虞舜〔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P 161

﹝31﹞.  万历十年(1581)题准优免事例碑 (现存安邑高中校内)

﹝32﹞  乔兆坤。尧舜禹帝都探赜∥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J﹞总第6期(拟刊稿)

 

csscl学术论文网2010.10.31

 

(33)(34)(35)互联网谷歌搜索

 

 

 

感言——

㈠.疑孤证单引             信殊途同归

㈡.

帝都集名联

冀唐晋室鸣条邑;

盬苦平阳蒲坂城。

盐湖安邑

㈢.旧都安邑,  常都晋阳(冀唐)。

“旧”冠“常”戴,顺理成章。

 

凡加(按:……)者,皆是辑者个人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