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50篇)专辑2

 风雨山 2014-05-22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50篇)专辑2

 

0001、晁错传
000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000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二
0004、黄庭坚传
0005、张纲传
0006、余玠传
0007、张巡传(1)
0008、张巡传(2)
0009、公孙弘
0010、郑当时传
0011、虞延传
0012、石奋传
0013、王珪传
0014、赵光逢传
0015、王导传
0016、胡建传
0017、张仪传
0018、李崇传
0019、房玄龄传
0020、司马芝传
0021、韩信传
0022、张俭传
0023、赵咨传
0024、汲黯传
0025、曹端传
0026、蔡泽传
0027、季布传
0028、孙膑传
0029、钟离意
0030、李嗣业
0031、卢承庆
0032、李斯
0033、贾黄中
0034、王翦
0035、卫鞅
0036、班超
0037、王羲之
0039、毕士安
0038、徐绩
0039、毕士安
0040、方克勤
0041、郭子仪传
0042、杜袭传
0043、田单传
0044、仓慈传
0045 高登传
0046 南公传
0047 订鬼
0048 杜环传
0049 赵逵传
0050 萧规曹随

 

0026、蔡泽传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③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学干诸侯 干: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困:使……窘迫、困窘
  C.及见之,又倨 倨: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 说:听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乃延入坐,为上客 其君,非也 A.
  B.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其皆出于此乎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 C.
  D.
  此物固非西产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盾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5.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辩士到了头白也没有获得入仕的机遇,实在是因为游说的效果不大,而非其胸中缺少筹策。
  B.天下贤能之人有许多都像蔡泽一样,能够拥有偶合的机会,能够为世所用,并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挥洒自己的智慧。
  C.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建立功业要有凭藉和条件的道理。
  蔡泽
  1.D.说:喜欢 2.C.本来(A.于是、就;才;B.代词、那些;大概、或许;D.和、同;结交、交好)
  3.B.(1)“蔡泽路上被抢劫”一句不属于表现他智慧与谋略的句子。(3)是范雎的行为。 4.A.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5.B.与文意相反。
  参考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十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很可信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0027、季布传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
  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祖购求布千金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C.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夫忌壮士以资故国
  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B.置(之于)广柳车中。
  C.滕公留(于)朱家饮数日。
  D.朱家亦以此名闻(于)当世。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 )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季布
  1.C(指、意旨,意思)2.D(资,助。古今同,如“资敌”。)3.C(“朱家”是人名,其前不能加“于”)4.B(①⑤两句说的不是朱家的事,第⑥句说的是朱家侠义言行的结果。)
  5.B(说季布潜逃是为了“表示自己……”与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人。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在楚地有名声。项籍让他领兵,他多次使汉王陷于困境。等到项羽被灭,汉高祖以千金悬赏捉拿季布,有敢于窝藏季布的,治罪要株连三族。季布藏匿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将要追踪到我家,您如果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我才敢出主意;如果不能,我愿先自刎而死。”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麻布衣服,放在广柳车中,一并带着他的家奴几十人,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朱家心里知道这人是季布,就买下来安置在田庄。嘱咐他的儿子:“田庄的事情听任这个奴隶的,吃饭方面不要亏待他。”朱家就乘坐一匹马拉的轻车去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住朱家款待数日。朱家趁便对滕公说:“季布有什么大罪,以至于皇上捉拿他这样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滕公说:“他是贤人。”朱家说:“做臣子的各替自己的主子效劳,季布为项羽用命,是他的职责。项磔的臣子能够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才得到天下,偏偏因自己的私怨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这样狭隘呢?况且由于季布贤能而汉朝追捕他又这么紧急,这样,(他可能)不向北投奔匈奴,就向南投奔南越。忌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缘故啊。您为什么不找个合适的机会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心中知道朱家是大侠,猜想季布藏在他那里,就答应说:“好吧。”等到适当时机,果然按朱家的意思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这时候人们都称赞季布能伸能屈,朱家也因此在当世闻名。季布接受召见,谢了罪,皇上授给他郎中的官职。[朱家,人名,秦末汉初鲁地著名侠士,事迹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记载。]

0028、孙膑传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蟹六跪而三螯
  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 )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
  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
  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
  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
  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孙膑
  1 C(其:约定。)2 C( 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代词,他、他们、代词,自己。)3 D 4
  B(“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5 B(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儿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见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0029、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②赐群臣。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官;属员。 ②班:分。
  1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刑:做榜样。
  B.辟大司徒侯霸府 辟:征召
  C.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 系:被绑(捕)。
  D.坐臧千金,征还伏法 坐:牵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意亦具以闻
  ②广竟得以减死论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②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
  A. B.
  ①建父闻之,为建设酒
  ②县民防广为父报仇
  ①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
  ②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C. D.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③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⑤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⑥遂令建进药而死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事后弘农县令写信向光武帝汇报了此事,钟离意因此受到光武帝的夸奖。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等。他的仁爱和宽容,使罪犯受到了感化。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拒不接受没收的钱物(赃物),得到显宗的赞赏。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译文:
  (1)
  (2)
  11.D(坐:犯罪)
  12.B(A.于:①②都是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B.以:①为连词,相当于“而”;②为介词,相当于“凭”。C.为:①②都是介词,相当于“给”。D.乃:①②都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就。”
  13.C(②说明钟离意的升迁情况。⑤说明钟离意清正不受赃物。⑥说明钟离意的“仁于用心”使建父受到感动,这是对钟离意的侧面描写。)
  14.B(弘农县令给犯人做棉衣是迫不得已,写信向光武帝汇报此事是为了告状)
  [参考译文]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少年时做过郡督邮。当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的,府下
登记在案考察。钟离意封还记载时,进去对太守说:“《春秋》先内后外,《诗经》说‘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就是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太守认为他很贤能,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身分发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
  钟离意被举荐为孝廉,再次升迁,征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朝廷下诏令他押送囚徒到河
内,时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过弘农县时,钟离意就让县里替囚徒制做棉衣,县里不得已把棉衣给了他,但上书朝廷汇报了事情的经过,钟离意也将全部情况上报。光武帝得到奏章,给侯霸看,并说:“你所派的属下用心怎么这么仁慈,的确是个好官吏。”钟离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规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们按期到达,没有一个违背的。回来后,以病免职。
  钟离意后来授职为瑕丘县令。有个叫檀建的小吏偷窃县里的东西,钟离意屏退左右私自问供,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心加刑罚,遣送他回家令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到了,替檀建安排了酒席,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你有罪,命该如此。”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钟离意升为堂邑县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吃饭。钟离意同情他,于是让防广回家,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县丞都争论不能放人,钟离意说:“罪人是我放回的,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你们。”于是就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秘密地上报其事,防广竟减除了死罪。
  显宗即位后,钟离意被征拜为尚书。当时交阯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之罪,被召回京师处死。把家庭资财登记没收交大司农府,朝廷下诏将赃物赐给群臣。钟离意得到一些珠宝,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拜赐。显宗奇怪而问其原故,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曾参听到“胜母”的地名而回车,是厌恶其坏名声。这些肮脏的宝物,的确不敢拜受。”显宗感叹道:“尚书的话多么清廉啊!”于是改用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又升任为尚书仆射。
  四、(18分,每小题4分)
  15.(8分,每句4分)参考译文:
  臣马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0029、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②赐群臣。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官;属员。 ②班:分。
  1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刑:做榜样。
  B.辟大司徒侯霸府 辟:征召
  C.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 系:被绑(捕)。
  D.坐臧千金,征还伏法 坐:牵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意亦具以闻
  ②广竟得以减死论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②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
  A. B.
  ①建父闻之,为建设酒
  ②县民防广为父报仇
  ①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
  ②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C. D.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③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⑤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⑥遂令建进药而死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事后弘农县令写信向光武帝汇报了此事,钟离意因此受到光武帝的夸奖。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等。他的仁爱和宽容,使罪犯受到了感化。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拒不接受没收的钱物(赃物),得到显宗的赞赏。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译文:
  (1)
  (2)
  11.D(坐:犯罪)
  12.B(A.于:①②都是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B.以:①为连词,相当于“而”;②为介词,相当于“凭”。C.为:①②都是介词,相当于“给”。D.乃:①②都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就。”
  13.C(②说明钟离意的升迁情况。⑤说明钟离意清正不受赃物。⑥说明钟离意的“仁于用心”使建父受到感动,这是对钟离意的侧面描写。)
  14.B(弘农县令给犯人做棉衣是迫不得已,写信向光武帝汇报此事是为了告状)
  [参考译文]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少年时做过郡督邮。当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的,府下
登记在案考察。钟离意封还记载时,进去对太守说:“《春秋》先内后外,《诗经》说‘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就是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太守认为他很贤能,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身分发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
  钟离意被举荐为孝廉,再次升迁,征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朝廷下诏令他押送囚徒到河
内,时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过弘农县时,钟离意就让县里替囚徒制做棉衣,县里不得已把棉衣给了他,但上书朝廷汇报了事情的经过,钟离意也将全部情况上报。光武帝得到奏章,给侯霸看,并说:“你所派的属下用心怎么这么仁慈,的确是个好官吏。”钟离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规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们按期到达,没有一个违背的。回来后,以病免职。
  钟离意后来授职为瑕丘县令。有个叫檀建的小吏偷窃县里的东西,钟离意屏退左右私自问供,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心加刑罚,遣送他回家令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到了,替檀建安排了酒席,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你有罪,命该如此。”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钟离意升为堂邑县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吃饭。钟离意同情他,于是让防广回家,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县丞都争论不能放人,钟离意说:“罪人是我放回的,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你们。”于是就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秘密地上报其事,防广竟减除了死罪。
  显宗即位后,钟离意被征拜为尚书。当时交阯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之罪,被召回京师处死。把家庭资财登记没收交大司农府,朝廷下诏将赃物赐给群臣。钟离意得到一些珠宝,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拜赐。显宗奇怪而问其原故,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曾参听到“胜母”的地名而回车,是厌恶其坏名声。这些肮脏的宝物,的确不敢拜受。”显宗感叹道:“尚书的话多么清廉啊!”于是改用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又升任为尚书仆射。
  四、(18分,每小题4分)
  15.(8分,每句4分)参考译文:
  臣马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0031、卢承庆
  卢承庆,字予余,幽州涿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稚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崇德尚俭,少袭爵。贞观初,为泰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拜刑部尚书,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几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李渔《笠翁别集》)
  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高祖稚故 稚故:故交,旧交
  B.承庆美仪矩。仪矩:仪表态度
  C.引据该详 该详:应该详细
  D.承庆重其雅量雅量:宽洪的气度
  1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其人容色自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D.卢承庆之屡易判语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卢承庆“博学而才”和“崇德尚俭”的一组是
  A.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洋。 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B.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C.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D.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 坐调非法,免。
  14、下列对两段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卢承庆在考核官员时,多次改判督漕运官员的考核结论,是出于爱惜人才,这一点李渔和《新唐书》的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B.《新唐书》选段主要叙写了卢承庆“奏军事”、“叙户版”、“辞五品选”、“诫子”、“校百官”等事件,表现了卢承庆博学善言的才识和谦逊、俭约、怜才的品行。
  C.李渔认为卢承庆更改考核评语的做法不可效法,否则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并借此说明前人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就说明李渔的思想是保守的。
  D.《新唐书》选段对卢承庆是高度肯定的,而李渔则更加辩证,以其“屡易判语”的事启示后人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参考答案】:11C 12D 13A 14C

0032、李斯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至秦,说秦王曰:“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秦王乃拜李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秦王拜李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李斯乃上书谏秦王,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至沙丘,始皇帝病基,令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符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赵高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帝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乃见丞相李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与将军恬皆死。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者众,恐大臣入朝毁恶之,乃说二世,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使人告丞相:“上方间,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乃使人案验三川守①与盗通状。
  是时二世在甘泉,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已前信赵高,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赵高案治李斯,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②,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三川守:时三川守李由为李斯长子。 ②瑕衅:可乘之机。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阴:暗中。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役使。
  C.论腰斩咸阳市 论:判罪。
  D.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 案:案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斯“有功于秦”和“有过于秦”的一组是( )
  A.
  
  B.
  
  C.
  
  
  D.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斯是个有功有过的悲剧人物,“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是其功,“听高邪说,废嫡立庶”是其过。
  B.流俗认为:李斯为秦尽了忠心而被杀害是冤屈的,太史公认为他是罪有应得。
  C.当皇帝行苛政时,李斯作为丞相就应该谏争,到诸侯都已叛变,再谏争,已经太晚了。
  D.李斯有性格的缺陷,为了保全高官厚禄,阿谀顺从,是造成自身悲剧的原因之一。
  第Ⅱ卷 (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近人、犬,数惊恐之。
  译文:
  (2)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译文:
  (3)赵高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帝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
  译文:
  
  11.D(“案”,应译为“考察”、“察看。”)
  12.C(A助词,的。B副词,于是、就。D动词,遭受。C前“与”,动词,参加;后“与”,连词,和。)
  13.B(上句说李斯说秦王,“有功于秦”;下句说李斯参与“沙丘之谋”,“有过于秦”。A上句说“有功”尚可,下句“言赵高之短”,为了自保,谈不上对秦的功过。C上句是说李斯见“仓中鼠”与“厕中鼠”的感受。D后一句是叙事,谈不上李斯对秦的功过。)
  14.B(说“认为他是罪有应得”不对。)
  四、(18分)
  15.(8分)(1)遇到人和狗,时时受到惊吓。(2分。“近”、“数”各1分。“近”,译为“靠近”、“接近”;“数”,译为“多次”、“屡次”,或意译为“时时”。)(2)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不过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离间罢了。(3分。“事”、“游”、“间”各1分。“事”,“侍奉”;游,“游说”;“间”,“离间”。“事秦”,意译为“投奔”或“投效”秦国,也行)。(3)赵高于是就劝说胡亥,请求假托始皇帝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做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对。(3分,“说”、“诈”、“然”各1分。“说”,劝说;“诈”,假托;“然,认为……对。)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担任乡郡的小官吏,看见办公的房子旁厕所中的老鼠吃着脏东西,遇到人和狗,时时受到惊吓。李斯进入粮仓,看到仓中的老鼠吃着储积的陈粮,住在大屋子里,不会有碰到人和狗的忧虑。这时李斯叹息说:“一个人的贤能或不才,好像老鼠一样啊,就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于是跟荀聊去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学业完成以后,到秦国去,他游说秦王道:“自从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各国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形成了六国,秦国趁着胜利的形势役使六国,至今已有六个朝代了。现在诸侯归服秦国,就好像郡县服从朝廷一样。凭借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完全可以消灭诸侯,成就帝王的大业,实现天下的统一,这是万载难逢的良机。”秦王就任命李斯做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中派遣有谋略的士人,带着金玉去游说各国诸侯。
  (不久),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投奔秦国的人,大都不过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驱逐的名单之中,李斯于是上书劝谏秦王,秦王就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政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巡游各地,到了沙丘,始皇病得很重,便让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说:“把兵权交托给蒙恬,来参加丧事,到咸阳会齐后,然后举行葬礼。”信已封好,还没有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那里。只有皇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始皇所宠信的亲近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始皇去世了,其余群臣都不知道。赵高于是就劝说胡亥,请求假托始皇帝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做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对。赵高就去见丞相李斯,说:“皇帝赐给长子扶苏的书信以及印玺都在胡亥那里,确定太子的事,就凭您和我赵高口说罢了。“李斯听从他的计谋,就跟赵高一块谋划,假称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再伪造一封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赐扶苏和将军蒙恬都死。
  当初,赵高担任郎中令,杀害的人和报私仇的事很多,恐怕大臣们在入朝奏事时揭露自己,就劝说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听从他的意见,就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而深居宫中,赵高常常侍候左右执政。于是赵高就趁二世皇帝正在欢宴娱乐,派人告诉丞相李斯:“皇上正在空闲,你可以来禀奏事情。”丞相李斯于是来宫门求见,这样一连多次,二世皇帝发怒了,就派人考察核实三川郡守李由和盗贼勾结的情况。
  这时二世皇帝在甘泉宫,李斯不能见到二世,就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二世皇帝早已信任赵高,就说:“就把李斯交给郎中令吧!”赵高审讯李斯的案件,定罪名,责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全部逮捕了李斯宗族和宾客。秦二世二年七月,判决李斯受五刑之罪,在咸阳集市执行腰斩。
  太史公说:“李斯以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各国,进关服事秦国后,利用六国可乘之机,来辅佐秦始皇,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可以说受到尊崇和重用了。李斯懂得《六经》的旨趣,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为了保全高官厚禄,阿谀顺从别人,对下严威酷刑,听从赵高的邪说,废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诸侯已经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为秦朝竭尽忠心,反而遭受五刑而死,但考察一下他的发展道路,却跟流俗的议论不同。不然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和召公相比了。

0033、贾黄中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昇州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④,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⑤,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⑥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经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孝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注释: 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②宣州:今安徽宣城县。 ③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昇州。 ④恪:恭谨
  ⑤司封郎中:官职名,主管封爵、授职、褒赠等。 ⑥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其诵读 课:按规定考查
  B.仍设法弭盗 弭:禁止,平息
  C.多柬拔寒俊 柬拔:选拔
  D.凡再典贡部 再典:再次掌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B.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C.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D.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得金宝数十匮
  B.以黄中为采访使 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计直数百万
  D.俟业成,乃得食肉 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 )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C.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D.贾高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贾黄中
  1.D(“再”义为“二”,“再典”意思“两次掌管”)
  2.D(“全活”在文中的意思是“保全、存活”,可以译成“保全活下来”,不能译成“全都活下来”)
  3.A(两个“数”字都相当于“几”。A项两个“乃”字分别相当于“才”和“是”,B项中两个“以”字分别相当于“任用”和连词“而”,C项中两个“直”字通“值”,一个相当于“值班”的“值”,一个相当于“价值”的“值”)
  4.C(“廉直”,廉洁正直;“平恕”,处事公平,待人宽恕。①④两句不属于这个范畴)
  5.B(A项对“展书卷比之”的理解不正确。古代的“书卷”是卷轴,展开书卷比量身高来确定诵读的数量,并非“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在与他的身体一样高”。C项把几件事都说成任采访使期间,显然不对。D项皇帝赏赐的应该是贾母)

0034、王翦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
  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五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 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败李信,入两壁 壁:城墙。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略:攻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久之,王翦使人问
  将军老矣,何怯也
  A. B.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大王来何操
  杀其将军项燕
  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C.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3.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王翦
  1.A(壁:营垒,军营)
  2.C(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便” A项第一句中的“何”为副词,多么;第二句中的“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B项第一句中的“之”为音节助词,无义;第二句中的“之”为人称代词,他们,指士卒
  D项第一句中的“其”为人称代词,指楚国;第二句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3.B(谢罪,道歉。A辞别;谢绝;拒绝; D告诫,告诉)
  4.D(①说的是王翦借口生病拒绝为将, ③说的是王翦为消除秦王的疑心的做法,这两项都与“为将才干”无关; ⑥是从侧而间接说明王翦的“为将才干”)
  5.D(“今空国中之甲干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这充分说明了王翦“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的真正目的是消除秦王的疑心)
  参考译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近回家乡频阳。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城,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拿下了它们。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推进,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紧紧跟在秦军的后边,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军队被拖得疲惫不堪,遭到惨败,两座军营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杀死;李信逃回。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去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下不管吗!”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精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楚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并亲自同士卒一起用饭。过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问:“军中在玩什么?”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可以出兵了!”这时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王翦趁机出兵追赶,命令壮士攻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地区,杀死了楚军将军项燕,楚军于是全线溃败。王翦便乘胜占领了各地城邑。

0035、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5.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卫鞅
  1.A(厌:满足)2.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3.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4.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5.D(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只是认为他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个谋反的恶名。)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0036、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诸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目:“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呜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后汉书·班超传》)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坐事免官 (坐事:因事犯罪) B. 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擅:占有)
  C. 如有不虞 (不虞:不测) D. 因辞让之 (让:谦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人有大志 B. 不修细节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帝壮超节
  C. 因激怒之曰 D. 超问其状独有因夜以火攻虏 超密知其状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A.前后鼓噪 B. 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少有大志,家贫,常被官家雇佣抄书来供养母亲,长期劳累辛苦,但也不能磨灭他远大的志向。
  B.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班超用激将法激怒部属,率领30人杀死全部匈奴人,使鄯善国举国震惊。
  C.班超击杀匈奴前,不与郭恂商量,是因为他是文弱平庸的官吏,怕他泄露机密,而自己是豪壮勇敢的人,将来不想与他分享这份功劳。
  D.班超有远见卓识,防事之未萌,斩窴巫,迫使广德王依附汉朝。
  班超
  1.D(让:责备) 2.B 节操 (A为:做、被;C因:于是、趁机;D状:面相、情况) 3.B 4.C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内心孝顺恭谨,在家常勤勉地干些苦活儿,不以劳累下贱为耻辱。有善辩的口才,又喜欢浏览群书及传注,永平五年(公元63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家中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长时间劳累辛苦,曾停下手头的工作,扔笔感叹道:“大丈夫没有其它志向才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以获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在笔砚间消磨时日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怎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到看相的那儿去看相,看相的说:“先生,您现在不过是布衣之士罢了,可是将来必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额头如燕,颈项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回答说:“他在为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班超因为有过失而被免了官。
  永平十六年(公元74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以班超作代理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许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他与从事郭恂一道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鄯善国王广很恭敬而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后来忽然变得冷淡了。班超对他的部属说:“你们可曾感到广的礼敬之意淡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到来,他心怀犹豫不知所从的缘故。明智的人能够看出还没有露出苗头的事物,何况是明摆着的事实呢?”于是叫来侍候的胡人,吓诈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侍者恐惧害怕,就吐露了全部情况。班超便把侍者关起来,把他的部属36人都召集起来一同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班超便用语言激怒他们道:“你们和我们都处在极偏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便取消礼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会永远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呢?”部属都说:“现在处在危险存亡的地方,死活都听从司马的吩咐。”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目前的办法,只有趁夜晚用火攻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一定大为惊恐,我们就可以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大功就可告成,事业就可建立了。”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道:“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文弱平庸的官吏,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天刚黑,班超便带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的营房。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10个人拿着鼓躲藏在匈奴使者营房后面,约定说:“你们看到火烧起来了,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武器弓箭,埋伏在营门两边。班超顺风放火,前后击鼓大叫,匈奴人吓得乱作一团。班超亲手杀死3个人,部属杀死了匈奴使者和随从士兵30多人,全都砍下了他们的脑袋。其余的100多人全被烧死。第二天,就回去把情况告知郭恂。郭恂开始大吃一惊,随即变了脸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分功,便举着手对郭恂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去破敌,我哪有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叫来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国举国震惊。班超便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并加以抚慰。于是鄯善国王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向窦固禀报,窦固大喜,详细地把班超的功劳奏明皇帝,并且要求另外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赞许班超的气节,下令给窦固说:“有班超那样的官吏,为什么不派遣而要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去完成以前的功业。”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域。窦固想要多给些士兵给班超,班超说:“我只愿带上原来跟随我的30多个人就够了。如果有什么不测,人多了更是累赘。”
  这时,于窴国王广德刚攻破莎车国,在西域南道称雄。而匈奴派了使者监护他们的国家。班超到西域,先到于窴国,广德王对他很冷淡,礼意极不周到。而且这个国家的风俗信巫。巫师说:“神人发脾气了,为什么要亲近汉朝?汉朝使者有一匹騧马,赶快牵来祭我。”广德王就派人到班超那里来要那匹马。班超暗地里了解了这个情况,便答应了把马给他,并要那个巫师亲自来牵马。一会儿,巫师来了,班超当即砍下他的头来送给广德王,并用言辞责备他。广德王早听说班超在鄯善国消灭匈奴使者的情况,非常害怕,便击杀匈奴使者向班超投降。班超重赏广德王及其下属,就此把于窴震慑安抚下来。
  

0037、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
  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
  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
  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王羲之
  1.B(“目”应为“认为、品评”)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4.D(“王述在会稽任职进,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0038、徐绩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推讲而力行之耳 连衡而斗诸侯
  C. 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以疾卒,年七十九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勋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劫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
11.B12.A 13.A 14.D
四、(18分)
15.①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责力)*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②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③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0039、毕士安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乾德四年举进士。雍熙二年,诸王出阁①,慎择僚属,士安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太宗诏谓曰:“诸子生长宫廷,未闲②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诰,淳化二年,召入翰林学士。大臣以张洎荐,太宗曰:“洎视毕士安词艺践历固不减,但履行远在下尔。”
李沆卒,进士安吏部侍郎、参加政事,入谢,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士安顿首。真宗曰:“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然时方多事,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对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③,实不足以胜任。
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真宗曰:“闻其好刚使气。”又对曰: “准方正,慷慨有大节,望身殉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④为边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真宗曰:“然,当藉卿宿德镇之。”未阅月,以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士安兼监修国史,居准上。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杰,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准乃安。
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酝藉,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注]①出阁:皇子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作藩王。?②闲:通"娴",熟习。 ③驽朽:比喻才能低下。④跳梁:强横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宰相者,必有其器(a.才能 b.度量)②正协朕意(a.相同、一致 b.和)
A、①a②a B、①b②b C、①a②b D、①b②a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两个“其”代诸王僚属。)
B、然时方多事(然:然而。方:各方,主要指西北方。)
C、乃可居其位(乃:才。?其:代宰相。)
D、行且相卿(行且:即将。相:任命为相。)
17.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资良士赞导------一定借助贤良的人辅佐引导。
B、朕倚卿以辅相------我要依靠你辅佐。
C、闻其好刚使气------听说他喜欢强硬,好发脾气。
D、第不为流俗所喜------只是不受世俗欢迎。
18.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洎视毕士安词艺践历固不减,但履行远在下尔
A、张洎只看到毕士安文采阅历毫不逊色,但履行职责却远不如他。
B、张洎只看到毕士安文采阅历毫不逊色,但操行就差得远了。
C、张洎与毕士安相比,文采阅历固然不差,但操行就差得远了。
D、张洎与毕士安相比,文采阅历固然不差,但履行职责却远不如他。
19.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毕士安“有清识(指对人、事有高明的见识)”的一组是:
①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
②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
③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
④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
⑤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
⑥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吏,具得奸罔。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0.下列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毕士安谦虚谨慎的品质。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表示自己才能低下,实在不足以胜任,以为寇准是最合适的人选。
B、表现毕士安正直无私的美德。辅佐王子期间他就因品德出众而被太宗赏识,在入相问题上,认为寇准是难得的宰相之才,强于自己,因而竭力推荐,并且在寇准受到诬陷时为他申辩。
C、说明毕士安深受皇上的崇信。在辅佐诸王子的僚属中,太宗认为毕士安才德都是最好的;真宗时又任命他为宰相,国家大事倚重于他。
D、说明毕士安很善于识别人才。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认为寇准忠义兼备,善断大事,具有宰相的才能,虽然好刚使气,但主持正义,疾恶如仇,是最合适的宰相人选。
15 A
16B
17C
18C
19D
20 B

0040、方克勤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饮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一通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耄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伺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载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两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愈恭。及酒醒,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亦畏甚,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 索:探求
  B. 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 阅:观察
  C. 故事,以兵完筑 完:修缮
  D. 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 奉:供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A 如姬父为人所杀
  B
  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
  C
  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及酒醒,来谢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两千石为! 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B.年底往燕地运送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C.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D.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2分)
  (2) 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3分)
  11、B(阅:经过)
  12、A(A所:前为特殊指示代词,后为助词;B辄:就;C以:因为;D及:等到)
  13、C
  14、B(“按照法令”错,原文中法律规定“役民舟者有诛”)
  第 Ⅱ 卷(共180分)
  四、(共18分)
  15、(5分)
  (1)老百姓如果有不满意的事情,任凭到官府亲自说明,禁止衙役盘问百姓。(3分)
  (2)秘密地将此事报告给中书省,朝廷当天即下令停止百姓的劳役。任职三年,户数和人口增加了几倍,全郡百姓都很富足。(2分)
  说明:按得分点采分,在此基础上如有不通顺处,每句扣一分。
  (1) 即:如果;听:任凭;诣:到;谁何之:盘问百姓(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
  (2)闻:使听到、报告、上奏;视事:任职;户口:户数和人口(只答“户数”或“人口”不扣分,不译或漏译扣一分)(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

0041、郭子仪传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 ! ”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官名 官名
B 官名 一般尊称
C 别号 官名
D 爵名 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
A 母亲 B 妻子 C 儿媳 D 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
A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 所请不当圣意
C 以是方镇跋扈 D 求无不得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 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 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 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 ( 需经过宰相 ) 不知体贴人啊 !
B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C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
D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7 、“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
A 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 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 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答案】
1、 D( 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
2 、B( 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
3 、D( “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
4 、B( 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
5 、D(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
6、D( “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
7、D( 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
【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 ( 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 ) ,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 ( 郭子仪的下属 ) 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 ( 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 ) 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 ( 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 ) 。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 ( 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 ) ,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 ” 

0042、杜袭传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
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
注:①不阐:不开明。 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绥怀开导 ②可招怀攸 ③臣方助殿下成之 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 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 为督 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 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部曲:私人的队伍
3、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祖逆谓之曰 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
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
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
A 杜袭 张鲁 B 杜袭 刘备 C 张 张鲁 D 张 刘备
8、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答案】
1 、B( 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
2 、C( “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
3 、D( “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军队 )
4 、C( 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 C)  5、D( “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 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 d à n)
6 C
7 B
8 A( 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也不在讨张鲁时 )
【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 ! ”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
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 ! ”曹操说:“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 ! ”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 ? 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 ( 一钧三十斤 ) 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 ( 一石一百二十斤 ) 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 ”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0043、田单传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平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C

0044、仓慈传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和中,迁敦煌太守   迁:升任
B.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   县:县官
C.吏民畏而爱之   畏:敬畏
D.郡在西陲   陲:边疆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 清约:清廉,简约
B.循故而已,无所匡革 匡革:改革,建树
C.抑挫豪右 豪右:豪门,权贵
D.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 贡献:给当地官员送礼
3.对下列语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慈躬往省阅——仓慈亲自在府衙查阅
B.旷无太守二十岁——(敦煌)空旷,有二十年没有太守到任
C.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一年中判刑的还不到十人
D.大姓雄张,遂以为俗——郡中世家大族称霸,已习以为常
4.下面句子分成四组,全部说明仓慈为各族百姓办好事的一组是( )
①画其图形,思其遗像
②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③欲诣洛者,为封过所
④吏民畏而爱之
⑤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⑥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仓慈到敦煌上任后,能安抚救济百姓,事情做得很有道理。
B.平时一些豪门大户与西域人进行买卖交易时,经常用诈骗、欺侮等手段,西域人心怀不满,仓慈一一抚慰他们。
C.最后仓慈离开敦煌,到别处做官,百姓十分怀念他。
D.西域人路过敦煌,还有剩余的货物,官府就和他们平等交换,还派官吏百姓送他们上路。
【参考答案】:
1.B(搁置) 
2.D(来朝进贡) 
3. D(A应为“仓慈亲自前往查阅”。B应为“空缺太守竟达二十年”。C应为“一年中被判死刑的还不到十人”。)
4.C
5.C(“数年卒官”是说仓慈死在任上,而不是“离开敦煌,到别处做官”。)

0045 高登传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注:①丞相,指秦桧。(《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 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 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 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 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买书以谢士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C.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终身事且无忧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丐:乞求)
2. B(表并列。 A表目的或作介词/表并列。C表被动/介词,替。D副词,将要/连词,尚且)
3. B(③表清廉。④也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4. 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5.(8分)
(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4分。语句通顺1分;可,1分;复,1分;置,1分)
(2)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4分。在基本译出大意的基础上,判断句1分,“旧治”1分,“盍”1分,“祠”1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0046 南公传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⑥?”策曰:“然,有质钱而没⑦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⑧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 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 ⑥靳:吝啬。
⑦没:同“殁”,死。 ⑧畀:音bì,给予。

19、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得不可被鞍者 (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3)有质钱而没者 (4)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B、自追及,告以不堪
  C、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D、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今以是何之?
22、陈策“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是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23、上文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是 。

19、(1)通“披”,加上鞍子的意思(2)隐藏
(3)抵押 (4)使……忧虑,担忧
20、 D
21、(1)你只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
(2)(你)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22、验证银器的真伪
23、都不贪图物质上的小利,为人诚实不欺。
[译文]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
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他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的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从而把它卖掉。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藏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他并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死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秤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你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追出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
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0047 订鬼
王充①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③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注] ①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②寝衽:卧床不起。衽,音rèn,卧席。
③传:这里指《吕览》。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1、上文提到的“传”即《吕览》,也被称为《 》。
2、“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本身要说明的道理是 。文中举“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 。
3、从上文内容看,标题“订鬼”的意思是( )。
A、对“鬼”加以研究
B、就“鬼”进行讨论
C、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D、给“什么是鬼”下一个定义
4、在作者看来,“鬼”是如何产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鬼神都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完全是人在畏惧状态下主观想像的产物,而且这种情况以在病中最突出。
3、C
4、说明病人之所以看见鬼是由于用心过度,产生了错觉。伯乐和庖丁两人都是由于专心想着某一个问题而产生了错觉,看见了异乎原物的东西。同理,病人也是产生了错觉,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
[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之内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0048 杜环传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潭 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3.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0049赵逵传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暇,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囊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阻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赋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 抗折:抗拒、驳斥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②逵单车赴阙。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参考答案】:
1.B(“亲老”应指“父母亲老年”。)
  2.C(①句中“以”是介词,按照;②句中的“以”是介词,把:③句中的“以”是介词用;④句中的“以”是介词,凭;⑤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⑥句中的“以”是连词,而;⑦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
  3.D
  4.B(“被罢免官职”不合文意,应是“罢免主管科举的王暇,任命赵逵为地方官员”)
参考译文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地人,在资州安家。赵逵读书一目数行,尤其喜欢收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的事迹,以及当代名人大贤立身进退的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绍兴二十年,他在分类的尚书省考试中入围得到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惟独赵逵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当即罢免了主管科举考试的王暇,任命赵逵为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皇帝曾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按照实情回答。过了很久,皇帝又问赵逵在哪儿,这才任命赵逵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皇宫,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旅行袋子,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很少的金钱而已。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更加怨恨。赵逵在皇帝写的《芝草诗》后面续写诗句,他的诗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句子,秦桧见到这诗句发怒说:“赵逵还认为不太平吗?”又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亲年老不能走险又远的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帮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敷衍而已。过后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复先前的话,暗示赵逵去答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他,没有来得及做到就死了。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尚书省随宰相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提到你,我凭这个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进谏的途径很久不通了,请你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构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答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只是不服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品评,革除了旧时的弊端。于是选到了王十月、阎安中……赵逵因为疾病请求调出朝廷,皇帝命令国医生继先给他看病,他的病已无法救治。终年四十一岁。皇帝因为他而拭泪叹息。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

0050 萧规曹随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qū):说话笨拙。 ②已:通“以”。 ③窋(kū):同“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治行,吾将入相 趣:通“促”,催促。
D.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 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 垂拱:垂衣拱手(治理天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木诎于文辞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参辄饮以醇酒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C.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D.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3)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参考答案】:
1.C(案:压抑,阻止。)
2.B(A.于:对于;比 B.者: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C.以:把,拿;表凭借 D.且:副词,再说;连词,而且。)
3.A(A.约束:古今都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B.大夫:文中指官职;今读dàifu,指医生。 C.相应:文中指相互呼应;今指互相适应. D.自从:文中指自己按照惠帝的话;今为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4.B(A.萧何最后推荐了曹参 C.“缺乏创新精神”不妥,他是为了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 D.没有被惠帝当面谴责,鞭笞儿子曹窋是认为他不该过问朝政。)
5.(1)译文: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很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后,两人有了隔阂。(2)译文: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替别人隐藏遮盖,因此相府中没发生过什么事情。(3)译文: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附:文言文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洗澡洗头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