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教师子女的优越性

 三成空间 2014-05-23

教师子女的优越性哪里来?当然来自教师本身给他们的额外关照。

因为同在一所学校里教书,教师群体便成为最为亲密的战友。对战友的孩子当然要格外关照了,上课回答个问题,只要他们这帮“师二代”举手,必定获得“先叫权”。如果没有看见孩子举手惹得他们有了情绪,还要个给战友长解释,唯恐让产生了误会。至于评优树先啊,参加个露脸的活动啊,受领导的接见啊,他们更是享受着完全的优先权了。谁叫咱是老师的孩子呢。

有时,这些孩子优秀到不能不去的地步,有时,这些孩子的去真的是看了老师的他们家长的面子---同事啊,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让去见了面好意思吗?于是,退而求其次,勉勉强强,马马虎虎,就这么定了。在这样格外的关照下,孩子们的思想意识里就滋生了一点点的自豪感,我们不妨将其称为优越感。有了优越感,就变得有些自信起来,自信要是过了头,就有点自大,自大到一定程度,就是飘飘然的目空了。不难发现,很多老师的孩子正是在教师的关怀下,在优越感的滋土壤里变得有些浮躁了。考试不太好也可以拿到奖状,能力不突出也可以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妈妈是老师,或者爸爸是老师嘛!

因为笼罩在优越的光亮之下,这些孩子往往自信,善于登场,绝不怵场。可在这出色的背面又会看到骄傲、随意、浮躁和一点点的忘乎所以。不该孩子事,被娇宠的感觉谁不愿意享受呢?

不过有个问题需要在意,那就是我们小学老师的孩子要是到了初中怎么办?到了高中呢?进入大学又当如何呢?我们不可能在孩子求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保证找到对孩子特别呵护的同行了----不是我们的地盘,我们的话语还有多大的分量?一旦如此,这些被宠惯了的孩子们能平静接受来自心理的巨大落差吗?那种雀跃的优越感会不会在此时成为孩子进步的弊端?心灵失衡会的吧,情绪不振会的吧。既然此时的享受会成为明日的短板,那何苦让我们为他们在小小的年纪烹炒出特殊的味道呢?

孩子总该自己成长。我们的关爱,同事的关注,应基于一视同仁的前提。如此,才不会让他们在骄傲失落的情绪里来回颠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