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藏 象(试题与答案)

 甲炳 2014-05-23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D 3.C 4.C 5.D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与象之间的关系哪项是错的:

A.藏变决定象变 B.藏决定象 C.象变反映藏变 D.象变决定藏变 E.象反映藏

3.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注: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是六腑生理特点。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4.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注: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奇,异也;恒,常也。是不同于六腑的另一类腑为奇恒之腑。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与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5.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 C.水谷精微的充养 D.肾中精气的充盈 E.心血的充盈

6.D 7.A 8.D 9.D 10.A

6.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8.促进性机能成熟的物质是:

A.肾精 B.肾气 C.血液 D.天癸 E.元气

9.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A.肾阳虚衰 B.肾阴亏乏 C.命门虚寒 D.肾精亏损 E.肾气不固

10.下列哪项属于肾阳虚的症状:

A.脉无力而迟缓 B.午后潮热 C.心烦不安 D.舌干红 E.阳事易兴

11.C 12.A 13.B 14.B 15.D

11.哪项不属“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A.小便失禁 B.早泄 C.浮肿 D.滑精 E.带下清稀而多

12.“水脏”是指: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13.《素问·水热穴论》称为“胃之关”的是:

A.脾 B.肾 C.贲门 D.幽门 E.魄门

14.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纳气 C.调气 D.载气 E.行气

15.肾不纳气主要是由于:

A.肾阳不足 B.肾阴不足 C.心气不足 D.肾的精气不足 E.膀胱气化不利

16.D 17.C 18.A 19.D 20.D

16.与脑髓充盈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17.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A.精与气 B.精与液 C.精与血 D.津与气 E.气与血

18.主司二便的脏是:

A.肾 B.脾 C.小肠 D.大肠 E.肺

19.最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忧 D.恐 E.悲

20.“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21.D 22.B 23.B 24.E 25.D

21.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液 B.运化水湿 C.运化水谷 D.运化水谷和水液 E.化生血液

22.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3.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人以水谷为本 D.脾为后天之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25.脾统血主要是指:

A.控制血液运行的流速 B.增加内脏血液的容量 C.控制血液的外周流量

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运行 E.使血液上输于心肺和头目

26.C 27.A 28.A 29.B 30.D

26.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心主血脉功能 B.肾主骨的功能 C.脾主运化功能 D.肺主气的功能 E.肝主筋的功能

27.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卫外作用 E.气的防御作用

28.下列哪项与脾相表里:

A.胃 B.肾 C.肝 D.三焦 E.小肠

29.脾其华在:

A.口 B.唇 C.发 D.面 E.爪

30.肺主气,主要取决于:

A.生成宗气 B.宣发卫气 C.调节全身气机 D.肺的呼吸功能 E.肺气通于天

31.C 32.E 33.C 34.C 35.B

31.肺朝百脉是指: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C.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D.百脉会聚于肺 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32.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

A.排出体内浊气 B.宣发卫气 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E.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33.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和肃降 D.肺朝百脉 E.肺输精于皮毛

34.肺主治节是指: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 B.肺对水液的调节作用 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D.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 E.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

35.下列哪项有误:

A.心在体合脉 B.肺在体合鼻 C.脾在体合肉 D.肝在体合筋 E.肾在体合骨

36.A 37.B 38.B 39.B 40.C

36.肺的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调气 C.行气 D.载气 E.纳气

37.宣发卫气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8.将水谷精微布散于皮毛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9.在肝主疏泄各种功能表现中,最根本的是:

A.调畅情志 B.调畅气机 C.谓节血量 D.疏通水道 E.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40.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A.心神不足 B.髓梅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脾气郁结

41.D 42.C 43.C 44.B 45.D

41.人的视觉功能,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A.心主血脉功能 B.肺主气的功能 C.牌主运化功能 D.肝的藏血功能 E.肾的藏精功能

42.与脾胃升降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膀胱

43.有“血之府库”之称的是:

A.心 B.肺 C.肝 D.冲脉 E.女子胞

44.对肝主疏泻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

A.喜 B.怒 C.思 D.恐 E.惊

45.梅核气的形成是由于:

A.肝气郁于咽喉 B.痰饮聚于咽喉 C.肿块生于咽喉 D.痰气交阻于咽喉 E.瘀血积于咽喉

46.D 47.D 48.A 49.D 50.B

46.两目于涩,视物不清,主要责之于:

A.肝经风热 B.肝火上炎 C.肝风内动 D.肝之阴血不足 E.肝阳上亢

47.“堵风掉眩”皆属于:

A.风 B.寒 C.肺 D.肝 E.脾

48.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49.“血府”是指:

A.心 B.肝 C.脾 D.脉 E 冲脉

50.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化生血液 B.运行血液 C.固摄血液 D.营养血液 E.以上都不是

51.B 52.C 53.A 54.E 55.D

51.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血液 C.精液 D.宗气 E.营气

52.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液 C..心为血之府 D.心为神之舍 E.心其华在面

53.下列哪项不符合心火旺:

A.舌淡白无华 B.面赤舌红 C.舌尖深红起刺 D.脉数 E.心胸烦热

54.下列哪项不符合心阳不足:

A.舌色偏淡 B.脉迟 C.倦怠思睡 D.精神萎靡 E.夜眠不安

55.胆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依赖于:

A.牌主运化功能 B.肾主藏精功能 C.肺主宣发功能 D.肝主疏泄功能 E.心主血脉功能

56.D 57.A 58.B 59.C 60.A

56.制定:“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脾运化水液 B.肺通调水道 C.大肠传化糟粕 D.小肠泌别清浊 E.膀胱贮尿、排尿

57.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三焦 B.肺、牌、肾 C.十二经脉 D.奇经八脉 E.以上均不是

58.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脾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

59.以下哪种说法不对:

A.脑为元神之府 B.灵机记性在于脑 C.脑为精明之府 D.脑为髓海 E.脑为奇恒之府之一

60.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脉 B.脑 C.髓 D.女子胞 E.胆

61.A 62.D 63.A 64.B 65.B

61.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医家是:

A.李时珍 B.王清任 C.汪昂O.华佗 E.张景岳

62.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肝藏魂 C.肺藏魄 D.肾藏智 E.脾藏意

6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液”内容:

A.尿 B.涎 C.涕 D.泪 E.唾

64.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65.“命门”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中藏经》 E.《类经》

66.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心与心包络 B.脾与胃 C.肝与胆 D.肺与大肠 E.肾与膀胱

67.“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肺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脾肾关系

68.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69.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脾与肾

70.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肾 B.脾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肾 E.心与肝 66.A 67.B 68.D 69.C 70.D

71.联结心主血脉和肺司呼吸的中心环节是:

A.元气 B.宗气 C.心气 D.肺气 E.肝气

72.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胆 D.三焦 E.膀胱

73.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何种功能的延伸:

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小肠的受盛 D.小肠的化物 E.小肠的泌别清浊

74.“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

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心肺的输布气血 D.胃的受纳 E.肺主治节的作用

75.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

A.脾主运化功能 B.胃主受纳功能 C.脾胃的整个运化功 D.化生血液 E.输布水谷精微

71.B 72.C 73.B 74.C 75.C

76.以下哪种说法有误:

A.肝者,将军之官 B.肝藏血,血舍魂 C.人卧血归于肝 D.肝主身之血脉

E.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77.以下哪项有误:

A.诸气者,皆属于肺 B.诸血者,皆属于肝 C.心主身之血脉

D.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E.肾为气之根

78.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心与肺 B.肺与脾 C.脾与胃 D.肝与肺 E.肺与肾

79.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

A.脾胃虚寒 B.脾肾阳虚 C.肝脾不调 D.脾气虚 E.肾阳虚

80.喜润,以降为顺的脏腑是:

A.胃 B.肾 C.胆 D.脾 E.肝

76.D 77.B 78.B 79.B 80.A

81.D 82.E 83.D

81.病人腹胀,下午尤甚,纳差、便溏3个月,近来伴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无力。诊为:

A.心血不足 B.脾气虚弱 C.脾阳不足 D.心脾两虚 E.心肝血虚

82.患者平素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近月余观精神过度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泄泻。诊为:

A.肝气郁结 B.脾失健运 C.心血不足 D.心神失养 E.肝脾不调

83.患者素体虚弱,自汗易感冒,近2年呼吸困难,活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诊为:

A.肺气虚弱 B.脾气虚弱 C.肺失宣肃 D.肾不纳气 E.肺肾气虚

(二)B型题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气之主”是:

2.“气之根”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称“后天之本”的是:

4.称“封藏之本”的是:

5.称“罢极之本”的是:

A.肝 B.胆 C.三焦 D.心 E.膻中

6.“谋虑出焉”是指:

7.“喜乐出焉”是指:

8.“决断出焉”是指:

A.肺 B.脾 C.三焦 D.肾 E.膀胱

9.通调水道的是:

10.主宰水液代谢的是:

A.心 B.命门 C.肾 D.脑 E.膻中

11.称为“生之本”的是:

12.称为“生命之门户”的是:

13.“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

A.胆 B.脑 C.脉 D.头 E.骨

14.“精明之府”指的是:

15.“元神之府”指的是:

16.“血之府”指的是:

A.水脏 B.娇脏 C.刚脏 D.孤府 E.子脏

17.肝为:

18.肺为:

19.肾为: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0.称“胃之关”的是:

21.称“作强之官”的是:

A.元神之府 B.玄府 C.血之府 D.孤府 E.传导之府

22.脉为:

23.汗孔又称:

24.三焦为:

A.阑门 B.贲门 C.魄门 D.幽门 E.吸门

25.大肠与小肠交接处是:

26.小肠与胃交接处是:

27.会厌是:

(三)D型题

1.研究藏象的方法历来重视:

A.以表知里 B.以藏测象 C.以象测藏 D.以里知表 E.象变决定藏变

2.血液正常运行,除脉道通利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哪两个基本条件:

A.心神充足 B.心气充沛 C.心阴滋养 D.血液充足 E.心阳充足

3.汗孔又称“玄府”,又可称为:

A.魄门 B.鬼门 C.净府 D.气门 E.户门

4.气血生化之源指何脏器:

A.心 B.脾 C.胃 D.肝 E.三焦

5.升降相因的脏器是:

A.心 B.小肠 C.肝 D.脾 E.胃

6.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

A.肾水 B.肾气 C.肾阳 D.肾阴 E.命门

7.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的主要是:

A.肝血 B.天癸 C.肾阳 D.肾中精气 E.肾阴

8.“水谷之海”是:

A.脾 B.胃 C.大肠 D.太仓 E.小肠

9.胆称:

A.精明之府 B.中正之官 C.筋之府 D.中精之府 E.将军之官

10.同具相火且互为相生关系的脏器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11.肝藏血失职主要可现:

A.精亏 B.血虚 C.出血 D.气陷 E.津少

1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藏血 B.主藏神 C.主统血 D.主疏泄 E.主决断

13.可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是:

A.胃的腐熟 B.小肠化物 C.脾升 D.胃降 E.大肠传导

14.肝调节血量,需哪两项的配合:

A.肝主疏泄 B.肝藏魂 C.肝主藏血 D.脾统血 E.肺朝百脉

15.与人的生殖机能成熟密切相关的是: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天癸的产生 C.肺气的充沛 D.心神的充足

E.脾气的升清

(四)X型题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宰水液代谢 B.闭藏先天之精 C.贮藏尿液 D.受五脏之精而藏之

E.主纳气

2.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是:

A.促进机体的生长 B.促进机体的发育 C.促进肌肉的丰满壮实

D.促进机体的生殖机能 E.促进筋膜的收缩弛张

3.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A.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 C.牙齿松动脱落 D.老年人骨质脆弱 E.脑转耳鸣

4.《内经》是以_______的生长状态,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

A.齿 B.舌 C.骨 D.爪 E.发

5.肾的闭藏作用主要体现在:

A.藏精 B.主骨 C.纳气 D.生髓 E.通脑

6.下列不属于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是:

A.在体合肉 B.运化水谷 C.运化水液 D.统摄血液 E.在液为涎

7.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

A.配合胃腐熟水谷 B.上输水谷精气于心肺、头目

C.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D.维系脏器位置的恒定 E.运化水液

8.“中气下陷”可表现出:

A.皮下出血 B.腹部胀满 C.久泻脱肛 D.恶心呕吐 E.内脏下垂

9.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痰 B.饮 C.湿 D.气喘 E.水肿

10.中医学称肺为:

A.娇脏 B.生之本 C.水之上源 D.华盖 E.气之海

11.肺主肃降,能将什么向下布散:

A.清气 B.浊气 C.津液 D.卫气 E.水谷精微

12.肺的宣降对体内津液的哪些功能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A.生成 B.输布 C.吸收 D.运行 E.排泄

13.影响肺呼吸运动的因素有:

A.宗气不足 B.水液停聚 C.气机失调 D.肾气亏损 E.大肠实热

14.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宗气的生成 B.宣发津液 C.通调水道 D.朝百脉 E.调节全身气机

1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疏泄 B.开窍于目 C.主藏血 D.主筋 E.其华在爪

16.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体现于下列哪些方面:

A.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B.促进男子排精 C.调畅气机 D.调畅情志 E.促进女子排卵

17.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多少随着以下那些因素而改变:

A.情绪的变化 B.月经的来潮 C.气候的变化 D.机体活动量的增减 E.劳逸时间的长短

18.肝藏血的生理意义包括:

A.贮藏血液于肝内 B.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分配 C.调节水液代谢的平衡

D.防止出血 E.魂神有所依舍

19.心为:

A.神之居 B.脉之宗 C.精之藏 D.气之主 E.血之主

20.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宣散卫气 B.推动血行 C.总司气化 D.主藏神 E.开泄汗液

21.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可显现于:

A.脉象 B.心胸部的感觉 C.面色 D.左肩背的感觉 E.舌色

22.胃又称:

A.胃脘 B.太仓 C.水谷之海 D.受盛之官 E.水谷气血之海

23.影响大肠传导变化作用的因素有:

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肝的疏泄 D.肾的气化 E.小肠的泌别清浊

24.胆为六腑的依据是:

A.形态中空 B.胆藏胆汁 C.胆汁助消化 D.胆与肝有表里关系 E.胆不直接传化饮食物

25.胃失和降可出现:

A.口臭 B.腹胀 C.便秘 D.腹泻 E.呃逆

26.胃气是指:

A.受盛化物 B.胃的通降 C.胃的生理功能 D.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

E.泛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27.下列属于奇恒之府的是:

A.三焦 B.女子胞 C.命门 D.脉 E.胆

28.髓海不足可导致:

A.脑转耳鸣 B.目无所见 C.轻劲多力 D.懈怠安卧 E.胫酸眩冒

29.和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内脏有: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0.以下那些说法是对的:

A.发为血之余 B.爪为筋之余 C.齿为骨之余 D.发为肾之外候 E.发的生机根源于肾

31.下列那些说法是对的:

A.肺为气之主 B.肾为气之根 C.肾为封藏之本 D.肾为水脏 E.肾者,胃之关

32.以下那些说法正确:

A.肾者胃之关也 B.脾阳根于肾阳 C.肾为气之根 D.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E.脾为生痰之源,肾为贮痰之器

33.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液的运行 B.津液的输布 C.津液的代谢 D.气机的调畅 E.血液的生成

34.肺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的生成 B.津液的输布 C.气的生成 D.津液的代谢 E.血的贮藏

35.脏与脏之间在血的关系上密切联系的是:

A.心与脾 B.心与肾 C.心与肝 D.肝与脾 E.肺与肾

36.肾与封藏与肝主疏泻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

A.人体的生长发育 B.女子的月经来潮 C.精血间的相互化生 D.女子的排卵

E.男子的排精

37.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为:

A.水能涵木 B.精血同源 C.同具相火 D.藏泄互用 E.先后天相互资生

38.与血的运行有关的脏器组织有:

A.心 B.肝 C.脾 D.骨 E.脉

二、填空题

1.脏腑,是 的总称;脏腑分为三类的主要依据是 的不同。

2.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3.腑的生理特点是

4.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6.生殖之精包括 的生殖之精,同时也包括 的生殖之精。

7.《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者主 之本, 之处也”。

8.《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 之府。”

9.《素问.逆调论》指出:肾者, 脏,主 。”

1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肾者, 之关也,关门 ,故聚 而从其类也。”

11.《类证治裁.喘症》指出:“肺为气之 ,肾为气之 ,肺主 气,肾主 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12.《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 ,吸入 与肝”。

13.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是

1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5.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 密切相关。

16.《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 之官, 出焉。”

17.脾统血的功能,实际上是 作用的体现。

18.《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 满,皆属于 。”

1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20.肺的呼吸实际是肺的 作用在 交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21.《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诸气者,皆属于 。”

22.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 两种形式。

23.肺的生理特性是:肺为

24.肺通过治理调节气血津液而起到治理调节 的作用,其中治理调节 为关键。

25.《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 之官, 出焉”。

26.肺在体合 ,开窍于

27.肝藏血,是指肝有 的功能。

28.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其生理特性是

29.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脏 的生理特点。

30.王冰注释说:“肝藏血, 行之,人动则血运于 ,人静则血归于 ”。

31.肾气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两方面。

32.肝在体合 ,开窍于

33. 、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起着主导作用。

34.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 ,二是主

35.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① ;② ;③ ;④ 的感觉。

36.明·李梃在《医学入门·心》中指出:人心有二,其一为 ;其二为

37.《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则 志达, 通利。”

38.《素问·痿论》:“ 主身之血脉。”

39.《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为 之官。

40.心在体合 ,开窍于

41.心在志为 ,在液为

42.六腑皆以 为顺,以 为用。

43.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胆汁、主

44.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 水谷,其生理特性是

45.胃的上部称 ,包括

46.胃的下部称 ,包括

47.《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之官, 出焉”。

48.《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 之官, 出焉”。

49.膀胱的贮尿功能,依赖于

50.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气与膀胱的 作用。

51.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主要功能是

52.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53.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如 ,中焦如 ,下焦如

54.脑居 内,由 汇聚而成。

55.头为 之府,脑为 之府。

56.女子胞是发生 的器官。

57.与女子胞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四脏和 二脉。

58.肾的阳虚水泛,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称为

59.脾为 之本,肾为 之本。

60.六腑以 为用,腑病以 为补。

61.《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 始运,阳明燥土得 自安。”

6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气在下,则生 ;浊气在上,则生 ”。

63.《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肺者, 之本。”

三、判断题

1.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脏腑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

2.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实而不能满”。()

3.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满而不能实”。()

4.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5.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后天之本”。()

6.肾主闭藏的主要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故“精气溢泻”属于病态。()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有:女子四七,男子四八,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

8.人体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脏腑之精的充盛与否。()

9.脾为后天之本。因此,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已。()

10.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特别是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11.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与肾精充足与否关系密切。()

12.肾主纳气的功能,实际上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13.肾不纳气主要表现为呼气困难,呼多吸少。()

14.“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要与肾藏精、主骨、生髓有关。()

15.肾阳虚损,气化无权,既可致便秘,又可致泄泻。()

16.肾的各种功能中,以肾藏精的功能最为重要。()

17.脾主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的作用。()

18.脾气虚统血失职,多见上部的急性出血病证。()

19.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20.过度思虑既伤脾又伤心。()

21.脾在液为涎,故涎液分泌多且口涎自出,表示脾气充盛。()

22.头在人体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

23.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24.肺司呼吸的功能取决于肺主气的功能。()

25.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

26.肺的清肃之性是保证肺气的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27.“肺为水之上源”主要指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行水。()

28.气门不仅能排泄汗液,且能随肺之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29.肺的宣发,是卫气得以布散的基本动力。()

30.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31.胆系疾病患者的情绪不舒畅,可引起肝失疏泄而加重病情。()

32.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的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

3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呼吸是否和利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34.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故肝气下降,可致升清不能而内脏下垂。()

35.肝气郁结则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36.肝的调节血量功能,必须是藏血与疏泄功能间的协调平衡才能完成。()

37.精神活动中,神与魂都是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

38.心气是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

39.心气是完成主血脉功能的唯一条件。()

40.心主血脉的功能与主神志的功能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41.太仓即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以供机体营养之需,故称。()

42.“中精之府”即肾。由于肾藏精,为封藏之本,故称。()

43.“精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44.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

45.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46.“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其原理在于膀胱能贮尿排尿。()

47.小肠主津,而大肠主液。()

48.“孤腑”即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中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49.奇恒之腑中除心包外,余皆无表里配合及五行配属。 ()

50.心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称“元神之府”。()

51.冲、任二脉的盛衰,受“天癸”的调节。()

52.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能超越五行的生克乘侮范畴。()

53.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作用。()

5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55.心主血,肾藏精,故“心肾相交”又称“精血同源”。()

56.肺主气,肝藏血,故二者主要表现于气和血的关系。()

57.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58.在五脏中,脾肾两脏与阳虚内寒的产生关系最为密切。()

59.脾属阴土,故喜润而恶燥;胃属阳土,故喜燥而恶湿。()

60.六腑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61.一般而言,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藏象 2.脏腑 3.藏象学说 4.心主血脉 5.心藏神

6.神 7.心在体合脉 8.心其华在面 9.心在液为汗 10.心开窍于舌

11.心在志为喜 12.华盖 13.娇脏 14.肺主气 15.肺主呼吸之气

16.肺主一身之气 17.肺主通调水道 18.肺为水之上源 19.肺朝百脉 20.肺主治节

21.肺性清肃 22.肺在体合皮 23.肺其华在毛 24.气门 25.鬼门

26.玄府 27.肺开窍于鼻 28 .肺在液为涕 29.肺在志为悲忧 30.后天之本

31.脾主运化 32.脾主运化水湿 33.脾主升清 33.脾主统血 35.四末

36.分肉 37.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38.唇四白 39.脾主肌肉

40.脾主四肢 41.脾在志为思 42.仓禀之官 43.脾开窍于口 44.脾其华在唇

45.脾在液为涎 46.肝藏血 47.肝调节血量 48.肝为“血海” 49.肝主生血

50.肝体阴而用阳 51.肝主疏泄 52.肝主谋虑 53.肝为刚脏 54.肝主筋

55.将军之官 56.罢极之本 57.肝其华在爪 58.肝开窍于目 59.肝在液为泪

60.肝在志为怒 61.肾藏精 62.精(医学) 63.先天之精 64.后天之精

65.天癸 66.先天之本 67.金破不鸣 68.三余 69.肾为胃关

70.肾主骨 71.肾生髓 72.命门 73.肾精 74.肾气

75.肾阴 76.肾阳 7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78.肾在志为恐

79.肾在液为唾 80.七冲门 81.飞门 82.户门 83.吸门

84.贲门 85.幽门 86.阑门 87.魄门 88.六腑以通为用

89.中精之府 90.腐熟 91.太仓 92.水谷之海 93.胃气

94.小肠主化物 95.小肠主液 96.大肠主津 97.孤腑 98.三焦气化

99.上焦如雾 100.中焦如沤 101.下焦如渎 102.决渎之官 103.奇恒之府

104.五神藏 105.元神之府 106.肝肾同源 107.乙癸同源 108.心肾相交

109.形体 110.官窍 111.腠理 112.皮腠 113.肉腠

114.月困 115.溪谷 116.筋之府 117.髓之府 118.肾之标

119.目系 120.山根 121.天柱 122.精明 123.心之苗

124.金实不鸣

五、简答题

1.何谓藏象学说?其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2.藏象学说有何特点?

3.何谓脏腑?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你对“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如何理解的?

5.何谓五脏之精、气、阴、阳?四者关系如何?

6.你对“心主血脉”是如何理解的?

7.简述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8.为何称“肺为娇脏”?

9.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

10.何谓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包括哪几方面?

11.你对“脾喜燥而恶湿”是如何理解的?

12.肝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13.简述心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

14.简述肺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

15.肝为刚脏的含义是什么?

16.简述肾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17.何谓心主血脉的含义?

18.简述肺主气的含义。

19.何谓肾阴?与一身之阴的关系如何?

20.肺主治节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1.如何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23.简述肾主水功能的具体作用。

24.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5.简述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作用。

26.肺的肃降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7.简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28.何谓“心肾不交”?

29.简述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30.胃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3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天癸有何关系?

六、论述题

1.1.脏与腑有何区别?临床意义如何?

2.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

3.试述肺主行水的功能。

4.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

5.如何理解脾主运化的功能?

6.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何指导意义?

7.试述肝主疏泄对脾胃功能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影响。

8.如何理解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根本?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0.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1.试述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表现。

12.如何理解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13.试述脑的生理机能。

14.临床上为何把“保胃气”作为重要治疗原则?

15.如何理解三焦通行诸气的生理功能?

16.与女子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17.试述心与肺的关系。

18.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19.试述心与肾的关系?

20.肝与肾的关系如何?

21.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2.试述脾与肾的关系。

23.脾与肾之间在病理方面有何相互影响?

24.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

25.试述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6.肾和膀胱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27.试述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联系?

试 题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D 3.C 4.C 5.D 6.D 7.A 8.D 9.D 10.A

11.C 12.A 13.B 14.B 15.D 16.D 17.C 18.A 19.D 20.D

21.D 22.B 23.B 24.E 25.D 26.C 27.A 28.A 29.B 30.D

31.C 32.E 33.C 34.C 35.B 36.A 37.B 38.B 39.B 40.C

41.D 42.C 43.C 44.B 45.D 46.D 47.D 48.A 49.D 50.B

51.B 52.C 53.A 54.E 55.D 56.D 57.A 58.B 59.C 60.A

61.A 62.D 63.A 64.B 65.B 66.A 67.B 68.D 69.C 70.D

71.B 72.C 73.B 74.C 75.C 76.D 77.B 78.B 79.B 80.A

81.D 82.E 83.D

)B型题

1.B 2.E 3.C 4.E 5.D 6.A 7.E 8.B 9.A 10.D

11.A 12.B 13.B 14.D 15.B 16.C 17.C 18.B 19.A 20.E

21.E 22.C 23.B 24.D 25.A 26.D 27.E

(三)D型题

1.AC 2.BD 3.BD 4.BC 5.DE 6.CD 7.BD 8.BD 9.BD 10.DE

11.BC 12.AD 13.CD 14.AC 15.AB

(四)X型题

1.ABDE 2.ABD 3.ABCDE 4.ACE 5.AC 6.AE 7.BD 8.CE

9.ABCE 10.ACD 11.ACE 12.BDE 13.ABCDE 14.AE 15.AC 16.ABCDE

17.ACD 18.ABDE 19.ABE 20.BD 21.ABCE 22.ABCE 23.ABCDE 24.ACD

25.ABCE 26.CDE 27.BDE 28.ABDE 29.ACDE 30.ABCDE 31.ABCDE 32.ABCD

33.AE 34.BCD 35.ACD 36.BDE 37.ABCD 38.ABCE

二、填空题

1.内脏 生理功能的特点

2.化生 贮藏精气

3.受盛 传化水谷

4.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5.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主水 主纳气

6.禀受于父母 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

7.蛰 封藏

8.肾

9.水 津液

10.胃 不利水

11.主

12.肺

13.升清 升举内脏

14.主运化 主统血

15.气血生化之源

16.仓禀 五味

17.气的固摄

18.肿

19.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 主治节

20.宣肃 气体

21.肺

22.宣发 肃降

23.华盖 娇脏 主宣发肃降

24.全身 气机

25.相傅 治节

26.皮

27.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28.主疏泄 主藏血 肝为刚脏 肝主升发

29.主升 主动 主散

30.心 诸经 肝脏

3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2.筋

33.心

34.血脉 藏神

35.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

36.血肉之心 神明之心

37.气和 营卫

38.心

39.君主

40.脉

41.喜

42.降

43.贮存 排泄 决断

44.受纳 腐熟 主通降 喜润恶燥

45.上脘 贲门

46.下脘 幽门

47.受盛 化物

48.传导 变化

49.肾气的固摄

50.气化

51.疏通水道 运行水液

52.通行诸气 运行水液

53.雾

54.颅

55.精明 元神

56.月经 孕育胎儿

57.心肝脾肾 冲任

58.水气凌心

59.后天 先天

60.通

61.阳

62.飧泄 嗔胀

63.气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2.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4.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

5.心藏神: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志。

6.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7.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在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的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8.心其华在面:华,光彩之意。即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9.心在液为汗:①因心主神态,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②汗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故称汗为心之液。

10.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故称。

11.心在志为喜:喜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感反映,故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悲忧。

12.华盖: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称肺为华盖。

13.娇脏:指肺。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脉,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而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

14.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5.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6.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17.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18.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下输于肾,故称。

19.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20.肺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21.肺性清肃:清肃,即清洁、肃清。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22.肺在体合皮: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23.肺其华在毛:肺输布精气,充养于皮肤之毛发,故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反映出来。

24.气门:即汗孔。因汗孔有随肺气的宣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作用,故称。

25.鬼门: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孔则称为鬼门。

26.玄府: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称气门、汗孔。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

27.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的和利作用,故称。

28 .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阴津所化,赖肺气宣发至鼻窍,以润鼻,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故称。

29.肺在志为悲忧: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情志变化,悲忧太过则耗肺气,肺气虚则易悲忧。

30.后天之本:指脾(胃)。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32.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33.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33.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35.四末: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四肢为四末。

36.分肉:即肌肉、肌。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

37.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经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心,以输布营养全身,故称。

38.唇四白:唇四周的白肉,能反映脾脏精气的盛衰。

39.脾主肌肉: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肌肉,使之丰满健壮,故称。

40.脾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阳,四肢得清阳之气则轻劲有力,故称。

41.脾在志为思:思虑是以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经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状态,故称。

42.仓禀之官:仓禀,指贮藏粮食的仓库。仓禀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国家粮库的官员,对饮食物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43.脾开窍于口:指脾气之运化正常与否,可从饮食口味的情况反映出来。脾气健运则饮食口味正常。

44.脾其华在唇:口唇为肌肉的一部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光泽,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故称。

45.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脾之阴津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润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气固摄,使涎而不外流,故称。

46.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47.肝调节血量:是指肝对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48.肝为“血海”: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

49.肝主生血: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即肾精输于肝,经肝之气化而化为血,故称。

50.肝体阴而用阳:肝性升、动、散,功主疏泄其用属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

5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52.肝主谋虑: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53.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

54.肝主筋:筋束骨,系于关节,其运动强劲有力而灵活,须赖肝之气血的营养,故称。

55.将军之官:指肝。因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但肝藏血而主谋虑,反映了肝既刚且柔如同将军有勇有谋,故称。

56.罢极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运动。筋膜得肝之气血充养而强劲有力,活动自如,且能消除疲劳,故称。(罢,读作ba,免去、消除之意;极,疲困之意。罢极,即消除疲劳)

57.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的营养,爪甲之荣枯可反映肝之精气的盛衰,故称。

58.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称。

59.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阴津所化,经肝气疏泄至目,滋润和保护眼目,肝气收摄,使泪不外流,故称。

60.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变化,久怒则伤肝气,故称。

61.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62.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63.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64.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

65.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66.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

67.金破不鸣: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

68.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69.肾为胃关:关,关卡。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

70.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故称。

71.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中精气化生,故称。

72.命门:①《内经》谓“命门者目也”。②《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73.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

74.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

75.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

76.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兴奋、化气作用。

7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耳主听觉,听觉系于脑,肾精化髓通于脑,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故称。二阴,即前后阴。前阴主生殖和排尿,后阴主排便,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故称。

78.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活动,肾气虚则易恐,大惊卒恐则伤肾气。

79.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中阴精所化,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的液体,肾气封藏可使唾不外逸,故称。

80.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81.飞门:指口唇。“飞”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

82.户门:即牙齿。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

83.吸门:即会厌。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

84.贲门:即胃之上口。贲,奔也,食物经食道下行,经贲门直奔胃中,故称。

85.幽门:即胃下口、小肠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故称。

86.阑门: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处。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故称。

87.魄门:下极为魄门,即肛门。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88.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

89.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90.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91.太仓: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故称。

92.水谷之海: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

93.胃气:①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②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

94.小肠主化物: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由脾吸收转输,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

95.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称。

96.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

97.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故称。

98.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99.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100.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

101.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

102.决渎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故称。

10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中空性器官;功似藏,能贮藏精气,似藏非藏,似腑非腑,故名。

104.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肾。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称。

105.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106.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精血相互滋生,阴液互相滋养,且同具相火,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107.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

108.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109.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

110.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窍有阳窍、阴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

111.腠理:即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理,指皮肤的纹理。

112.皮腠: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组织,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113.肉腠:肌肉的纹理称肌腠,又称肉腠、分理。

114.月困:人体肌肉较丰厚处(膨大部分)。

115.溪谷: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

116.筋之府:即膝,因膝为筋汇集之处,故称。

117.髓之府:即骨,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故称。

118.肾之标:即牙齿。牙齿和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故称。

119.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120.山根: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的部位,又称安页、下极、王宫。

121.天柱:自额以下至鼻准,又称鼻梁、鼻茎。

122.精明:即眼睛,为视觉器官,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123.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状况,为心之外候,故称。

124.金实不鸣:指肺为邪壅,影响及喉而失音。

五、简答题

1.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四方面:①古代解剖学的认识;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脏腑,即内脏的总称,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的。

4.“满而不实”是对五脏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所以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要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实而不满”是对六腑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5.五脏之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五脏之气,是指由五脏之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也是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的部分。五脏之气可分阴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方面:①五脏藏精;②精化为气;③气分阴阳。

6.心主血脉包括主血(生血行血)、主脉两大方面。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之化生需“心阳化赤”作用,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激发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称“心主血脉”。

7.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互相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支配,而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地工作。

8.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9.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10.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11.脾主运化,以运为健。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运化功能,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

12.①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②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13.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14.①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②肺为娇脏:肺脏生理上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③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5.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6.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17.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8.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19.肾阴,是肾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阴气之源,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阴,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各脏腑之阴亏虚,久必累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故病变发展到肾阴亏虚,则标志着一身阴气的亏虚。

20.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①调理全身气机;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21.心藏神.神能驭气统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等。

23.肾的主水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24.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②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③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以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④为经血之源:女人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

25.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气又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③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6.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以濡润之;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泉。

27.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②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8.心肾不交指心肾阴阳水火关系失调的病变。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协调关系。主要表现为失眠、心烦、多梦、心悸、怔忡、遗精等。

29.胃的生理功能是:①受纳水谷: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②腐熟水谷:即胃气对饮食物初步消化,并使之成为食糜的作用。

30.胃的生理特性有:①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饮食必先受纳于胃,经胃气的初步消化后,又必须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逐级向小肠和大肠传递,形成粪便经魄门排出体外,故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②喜润恶燥。由于胃为腑,属阳土,必赖充足津液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因而说胃喜润恶燥。

31.女于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发育,全赖于天癸的作用。天癸,是人体内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徽物质,具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只有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人进入老年,由于天癸渐竭,就进入绝经期,形体衰老,胞宫萎缩而丧失生育能力。

六、论述题

1.脏与腑的区别主要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脏多为实质性脏器,腑多为空腔性器官;在生理特点方面,脏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需满而不实,腑的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需实而不能满;在临床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所以治疗上脏病宜补,腑病宜泻。

2.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络连舌本。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因此,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3.肺主行水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宜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肺以其气的宜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主行水”

4.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人之本”。

5.脾主运化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②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皆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

6.“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满而不能实”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实而不能满”是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7.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等脏腑的机能,常出现肝木乘土(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

8.肾气由肾精所化,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真气的概念类同。肾阳是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阳或真阳。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具有促进全身脏腑阳气的作用,所以肾阳旺,则全身脏腑阳气皆旺,“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是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或真阴。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具有滋养全身脏腑阴气的作用,所以肾阴充足,则全身脏腑阴气皆充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若肾阳虚衰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阳虚衰;肾阴亏虚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阴亦虚。而任何脏腑阴阳的偏衰,日久也会累及肾之阴阳,导致肾阴肾阳的不足。所以说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

9.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与元气的概念相近,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又可聚为肾精,两者可分不可离。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又称为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聚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阴与肾阳对立统—,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10.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画: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宜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常交换。②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脘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二是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而下陷,则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12.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属于空腔器官,在生理功能上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其经脉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于肝胆,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但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类似于五脏之藏精;胆又不盛纳水谷,无直接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1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脑,是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故称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视、听、言、动、嗅等功能活动都属于脑。但是,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主,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又分属于五脏,即是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于心、肝、肺、脾、肾所藏。

14.胃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以供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需求,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特别是一身之气的盛衰,与胃气的盛衰更是密切相关。由胃气的作用所化生的水谷之精进而化成的水谷之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若胃气损伤,则一身之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防御功能减退,百病丛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所以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15.三焦(部位三焦)是诸气升降运行的通道。元气由肾精所化,以三焦为通道自下而上布散全身,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宗气由脾胃化生的谷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积聚于胸中气海,可以三焦为通道自上而下运行,以资先天元气。元气与宗气相合为一身之气,推动和调节精血津液的代谢和脏腑经络的功能,因此说三焦能通行诸气。

16.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①肾精、肾气及天癸的作用:肾藏精而主生殖,肾精化肾气,肾气促进天癸的产生,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②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皆起于胞中,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气血充盛,可使月事调匀,并能妊养胎儿,故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③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女子以血为本,心主血,肝藏血,脾为血液生化之源并统血,使血液化生充足并运行正常,有助于月经来潮及胎儿的孕育;心主神明而驾驭诸气,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致五脏安和,气血和调,有助于行经和孕育。

17.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调节关系。①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身之血脉,推动血液循环,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两者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宗气具有贯心脉、司呼吸的功能,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故肺病则可影响心血的运行,出现胸闷、呼吸不利、心悸、唇紫等血瘀之病证。②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母,血载气行。肺吸人的清气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故心功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导致肺之功能异常,宜肃失职而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由于宗气与心肺之气的生成有关,故为连结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18.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①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脾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②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倦怠等症。

19.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心与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②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神安,神清则精固。③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寓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若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生理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见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病变时,亦相互影响。肾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的证候;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致心肾阴虚。

20.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肾精肝血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称“精血同源”,又称“肝肾同源”。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经失调,男子泄精的异常。③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可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化风的病变。同样,肝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的病变。

21.脾为生痰之源”,是指痰饮的生成主要因于脾气的运化功能失常。脾气具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津液四布,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肺为贮痰之器”,主要是指肺是痰饮易停滞之所。停聚于肺中的痰饮,究其成因,一是因肺气宣发肃降,津液不得布散,停聚于肺而成痰;二是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停聚于肺中为痰。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这一理论说明了痰与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治疗痰饮伏肺证,除治肺之外,还要调脾,令痰生无源。一般规律是病急治肺为主,病缓调脾为要。

22.与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激发资助后天,后天充养培育先天。如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肾藏之精,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等。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见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水肿等症;脾气久虚后天之精化生无源,不能充养先天之精,可致肾精虚亏而见机体的发育迟缓。另外,脾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宰水液代谢,二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3.与肾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脾肾精气阴阳之间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失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一方亏虚,常累及另一方。如水谷之精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肾精,以致肾精亏虚,可出现发育迟缓等症;脾气不运,气生无源,日久及肾,以致肾气亦虚,或先天之气不足,不能资助后天之脾气,终致脾肾气虚,出现少气乏力、二便失禁等症;脾阳不足,日久损及肾阳,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从而形成脾肾阳虚,出现畏寒肢冷、泄泻、水肿等症;肾阴虚衰,不能滋养脾阴和胃阴,或脾胃阴虚,日久累及肾阴,也可致脾肾阴虚而见五心烦热、口舌生疮、饥不欲食等症。②水液代谢失常,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气不能运化水液,肾气失其蒸化之职,均可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饮水肿。脾肾阳虚是慢性水肿的最常见病机。

24.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所以说“肾者胃之关”。

25.与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因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二者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从而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6.肾和膀胱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和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气蒸化和固摄作用的延续,故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直接与肾有关。如肾气充盈,蒸化和固摄有权,则膀胱既能固摄,又能通利,开合有度,以维持正常的贮尿和排尿。相反,肾气不足,蒸化和固摄无权,则膀胱既缺乏固摄,又缺乏通利,开合不利,从而导致尿频、遗尿、失禁、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等。在湿热下注膀胱时,日久亦必影响及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而使病情加剧。

27.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均与奇经八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①脑、髓、骨,都由肾精所化之髓所充养: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腔中则称骨髓,充养脊髓腔中则称脊髓,脊髓汇于脑则称脑髓。肾精充足,则骨坚而脑髓充足,故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②女子胞的发育及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充盈及其生成的“天癸”有关,与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以维持的气血和调环境也有关。③脉为血之府,隶属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与脾气的统摄、肝气的疏泄、肺气的推动功能也有关。④胆,又属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胆汁是藉肝之余气而化生,其分泌排泄,又受肝主疏泄的控制和调节。所以说,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有关脏的生理功能的延续。因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