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翁旧作】清代名人朱彝尊与交城卦山“透灵碑”(一)

 济民中医学堂 2014-05-24
    穿过千佛阁下“龙云虎风”卷洞,进入宽阔疏朗的天宁寺中院,“大雄宝殿”高居北台,巍峨壮观,令人眼目为之一新。在“大雄宝殿”北墙后壁上,镶嵌有一块晶莹剔透的石碑。碑横75厘米,高38厘米,碑体玲珑小巧,碑志选材细弱,碑文书法秀丽,刻工精致。正如故人燕居谦先生所说:此碑“远望似晶体,莹莹发亮;近瞧似琉璃,琳琅放光;逼近细看,方知系石”是为卦山碑刻中之一奇观,此即闻名遐迩的“透灵碑”。
    “透灵碑”实系俗名,碑之正名为《卦山题名》,碑文原作者系清代名人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号竹垞,因排行第十,人称朱十;晚年又号小长芦钓鱼师,或金风亭长。秀水(今
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彝尊少逢丧乱,家境贫困,然其能刻苦自励,肆力古学。初弃科举,入幕府,依人远游。《清史稿》称其“南逾五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芝罘,经瓯越”,经长期的漂泊生涯后,年五十,以布衣荐应试清博学鸿词科,得受翰林院检讨,不久即入值南书房,并参与《明史》编修(分撰文苑诸传)。逾五年,因私挟小胥入大内抄书被劾降一级,年62时始复职,逾二年再罢,遂归田殚心著述。康熙南巡,其迎驾无锡,得赐御书“研经博物”匾额。朱氏一生,著作甚丰,作品《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并编有《明诗综》。
    古人作学问,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氏在依人远游“行万里路”的漂泊生涯中,“所至丛祠荒
冢,破炉残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证,与史传考校同异(《清史稿》)。”清康熙五年秋(1666),为《五代史》中涉晋史实之考校,朱氏作客山西,骑马游历了晋祠、风峪、天龙山、蒙山、卦山,并对卦山天宁寺及寺中所存碑刻经幢等文物进行了考察。其间,因“日将暮,风雨骤作,乃留宿僧舍”,次日午天放晴始下山,行前,留墨于壁,即《卦山题名》。朱氏原文因系题于天宁寺墙壁,久则湮灭,百余年后,至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大殿,由“佩轩任廷绶重书,稷山南象辂刻石”,即成今之“透灵碑”。碑全文如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