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连山易》历代论述之考评

 johnney908 2015-05-28

要考证易经的起源,不知晓连山易和归藏肯定是不行的。我曾经对连山易和归藏是否伪书有过同感,现在归藏竹简的解读证明归藏确实存在过,由此连山易存在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过年代久远,归藏所发现的多是残件,就目前来说其所载,文理上面的意义确实不大,意义在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逐步清晰起来,因此意义非凡。

这一篇摘自清代名士朱彝尊所撰《经义考》中的卷二,全部讲的历代文人对《连山易》的看法或解释,颇有参考意义。

《经义考》全集近300卷,考论易学的部分居首位,可见朱彝尊先生对易学的重视。

这位先生是浙江嘉兴人,为《帝王世纪》作补正的是浙江海宁的钱保塘先生,看到这两位先贤所居都离我乡居不远,我也深感快慰。古人在学术上的勤奋真要让我们好好学学,朱彝尊晚年退出官场后六十六岁起编撰《经义考》300卷,仅用了四年时间,在令人敬佩之余,真不知是如何编得?朱彝尊先生挚爱经学说:“六经之义,如江河日月,无所不该。” 

下面黑色字部分为朱彝尊先生原文,红色字部分是我的考评,全部列出,以飨网友:

 

连山 唐志十卷司马膺注 

(《连山易》首见于《唐志》,有十卷,现已佚散。)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礼·春官》簭人,中士二人。《注》问蓍曰筮,其占易。又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注》此九巫皆当为筮之误。 《注》簭者,以口噬物而食也。)

 

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杜子春曰:连山,宓羲。(宓羲即伏羲。)

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又曰连山藏于兰台。

淳于俊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艮的卦象为地中出山,故曰:山出内。又山上有山,气势似连接天地。)

姚信曰:连山氏神农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阮籍曰:庖牺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皇甫谧曰: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又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
(根据夏历建正在于艮月与渐月之间,证明连山易以艮为首,很牵强。)

 

干寳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连山之易也。
(此说“出乎震,成乎艮”,明明是终于艮,何来以艮为首?)

 

梁元帝曰: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按礼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
(皇帝讲话随随便便,认为“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想当然而已。)


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古时作伪书有死罪,而且家属连坐。)

 

孔颕逹曰:连山起于神农,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关于“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的说法并无实证,而且从现存之归藏残简来看,六爻之说无从谈起,筮例为多,史例为多。)

贾公彦曰:洪范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丧礼筮,宅东面旅占,旅众也,与其属共占之。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

(这里说古时卜筮,每次要有三个筮师,依据其中两个人的筮辞来作结论。又说连山、归藏、周易共用,那么是不是三个筮师各执一法?颇有点三战二胜的做法。)

 

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无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刘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人之道也,以寅为正,穆姜之筮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者,此连山之易。(认为穆姜之筮使用的是连山易,这个说法不对。既然说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那么穆姜之筮的关键在于《艮》卦变出之卦《随》,怎么解释?关键是古人并不懂何谓遇艮之八。)


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綂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艮者人也。(綂,古时之统,所以“人綂易”就是“人统易”,前面已经出现过一次“人统艮”的说法,大概的意思是,夏代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建寅之月前面还有建丑之月和建子之月两个月,若将建子之月定为天统,将建丑之月定为地统,那么建寅之月就是人统。)


方悫曰: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其位居东北之两间,则向乎人之时焉。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黄裳,曰阐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连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静而生养乎,物者也有仁之道焉。


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


陆佃曰:连山始于艮,故曰连山。易曰兼山艮是也。先儒以为象云气之出于山,连连不絶,非是又曰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


邵博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

(这是个说大白话的人,照现存的连山易的记载来看,确实意义甚浅。因此除非将来有新的发现,到现在为止除了专业人士值得去仔细研究,如吾辈知之即可。)


李纲曰:连山、归藏以静为占,故爻称七、八。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也。阴阳之少虚而未盈,故静而不变。


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厯,所以首十月也。

(前面的人说连山首艮者八,后面的人就开始发散,演绎,种种学说由此而起,惜,根基不牢。)


郭雍曰:夏易曰连山,啇易曰归藏,而不名曰夏、啇易者,时未有易之名故也。

(这句有点道理,夏商时期恐怕是没有易这个名称的。)


张行成曰:夏曰连山天易也,太玄,义取之。


郑谔曰:连山以艮为首,夏人之易。其卦艮上艮下故曰连山。言如山之相连也。又曰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


郑樵曰:连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程逈曰:连山、归藏冝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建侯,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辞也,既之乾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

(又是个明白人,否定了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的说法。)


程大昌曰:周官纪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夏也,归藏啇也,夏啇之世,八卦固已别为六十四矣。


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其为道则同。


郑东卿曰:自包牺至夏啇,八卦虽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常变也。连山始艮,归藏始坤,夏啇用之皆以不变为占,其数止于六十四而已。

(七、八、九、六,本身来自于蓍草取卦法,此法何时、何人所创?史无记载,值得考究。既然战国卜筮已常用卦变之法,那么蓍草取卦的方法一定要更早就已发明。)


罗泌曰:炎帝神农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方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

(艮的方位这里的说法是东方之卦,前面的说法其位居东北之两间,这是矛盾的。)


罗苹曰: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史记始皇得镐池君壁,言明年祖龙死。卜之得游徙吉,阳豫游徙,连山卦也。又曰连山之文,禹代之作。


陈藻曰:夏有连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昉:起始。)


李过曰:易钞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传,其说固善,然未免为率尔之谈。夏、商、周易首卦不同,葢寓三綂之义。夏后氏建寅以正月为歳首,为人纪,天地二十四位,艮连于寅,万物终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艮连于寅,故首艮尔。


刘炎曰:或问连山、归藏之眞伪?曰:汉志不录连山,唐志则有之。汉志不录归藏,晋中经隋,唐志则有之,昔无今有,其伪可知,况其言之不经耶?

(认为连山、归藏皆伪,现在事实证明,归藏不伪。由此可得连山易也不会完全是空穴来风,只不过是现在还未发现而已。)


王应麟曰:连山首艮,艮万物之所终始也。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厯元,黄钟为律本,太玄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罔冥为元,艮之终始万物也。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辞,故周人并存以为占。

(他认为连山和归藏卦下也各有辞,从现在发现的归藏简来看,卦下确实有辞,但不见爻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