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四——心血管系统(脑血栓)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4

人体“九大”系统之四——心血管系统(脑血栓)

 

【脑血栓概念】
    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感觉迟钝、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的症状类型】
脑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即病变发生在颈内动脉时,其症状表现为“三偏症”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同
       时可能伴有精神症状,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
       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
       面,常出现下肢瘫痪,并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
       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3)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这种部位血栓最为常见。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前下动脉:当病变出现在这个部位时,脑血栓的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
       视,病灶侧耳鸣、耳聋等。
  (2)旁正中央动脉:这个部位的血栓比较少见。   
3、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
    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脑血栓诊断】
1.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2.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3.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
【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1.突然发生眩晕,这是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清晨起床为最多),高血压患者最危险。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
   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3.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而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
   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4.哈欠不断。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7.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脑血栓病因】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在血管壁上
沉淀下来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脑血栓复发原因】  
   中断药物治疗、降压过度、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生活不规律、嗜烟、酗酒、暴怒或忧郁、受寒(引起小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诱发脑血栓)、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的脱水……
【脑血栓易患人群】
1、有家族史,父母和祖父母患脑血栓的人。  
2.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
3.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率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4.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   
5.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没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   
6.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   
7.经常发生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以及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
【脑血栓治疗方法】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西医治疗-- 血管扩张剂,降颅压药,抗血小板聚集剂,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2、中医治疗-- 活血化淤治疗和芳香开窍治疗,如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丹参注射液等。
【预防脑血栓】
一、饮食原则
 1、限制脂肪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生活中用植物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在300毫克以内.
 2、适量增加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等,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3、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体内的糖多了会转化成脂肪,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
    液粘滞度,对脑血栓的恢复极为不利。
 4、限盐,脑血栓的病人有的合并高血压病,每日盐量不能超过3克。
 5、注意烹调方法,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熬、清炒、熘、温拌等
    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
    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防止
    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6、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
    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二、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柔软体操,太极拳等锻炼时间及程度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三、保持情绪稳定。情绪过于紧张,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骤 升,血液变稠,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而且
    健康的心态更利于脑血栓病症的恢复。
四、因气温骤变,使体内血流速度迅速减慢,再加上原有的脑血管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易促进血栓
    形成,另老年人的抵抗力弱,易患感冒、腹泻等病,所以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有规律的生活,以增加抵抗力。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鉴别】
从发病机理上:
    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
从临床表现上: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
    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而脑栓塞则没有。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或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如特别用力或情绪激动
    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
    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脑血栓与脑出血的鉴别】
  脑血栓(缺血性中风)与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二者的相似之处: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以及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瘫痪一侧的鼻唇沟较浅,口角下垂,瘫痪一侧的半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可能出现话语不清或失语等。  
    脑血栓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流受阻以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病。  
鉴别的要点: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
        意识常保持清晰。
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儿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
        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
        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
  发生脑血栓时,病人需要应用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和抗凝剂治疗。脑出血病人需要安静,应尽量减少搬动,最好就地救治以防止出血加重,可用止血剂,酌用降压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