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4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消化系统介绍】】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消化管肌肉的运动来完成的机械性消化,其作用是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推送食物到消化管的远端;二是通过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的化学性消化。

    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水+无机盐+有机物也是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人的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
一、消化道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的入口,其内覆盖有粘膜层,位于两颊、舌下和颌下的唾液腺的腺管都开口于此,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咽峡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成。舌位于口腔底部,其功能是感觉食物的味道和搅拌食物。食物味道是由舌表面的味蕾感知的,味觉相对较简单,仅能区别甜、酸、咸和苦味,而嗅觉要复杂得多,可以区别各种微小差异的气味。食物经前方的牙齿(切牙)切断和后面的牙齿(磨牙)嚼碎成为易于消化的小颗粒。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带有消化酶覆盖于这些颗粒表面,并开始消化。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在未进食时,唾液的流动可洗掉那些能引起牙齿腐蚀和其他疾病的细菌。唾液还含有一些抗体和酶,如溶菌酶,可分解蛋白质和直接杀灭细菌。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2、咽: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吞咽由主动开始,并自动持续下去。吞咽时,一小片肌肉(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经气道(气管)进入肺脏,口腔顶的后部分(软腭)升高以防止食物进入鼻腔。
   咽的生理机能:

   1)吞咽功能—当吞咽的食团接触舌根及咽峡粘膜时即引起吞咽反射。食团到咽腔时软腭上举,关闭鼻咽腔,舌根隆起,咽缩肌收缩,压迫食团向下移动,由于杓会厌肌、甲会厌肌及甲舌骨肌等收缩及舌根隆起,使会厌覆盖喉口,在呼吸发生暂停的同时,使声门紧闭,喉上提,梨状窝开放,食团越过会厌进入食管。

   2)呼吸功能—正常呼吸时的空气经过鼻和咽腔时,软腭必须保持松弛状态,若鼻或鼻咽有阻塞,就将影响鼻腔的正常呼吸作用,而张口呼吸。咽腔粘膜内富有腺体,故仍有继续对空气加温、湿润的作用。

   3)保护和防御功能—咽肌运动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吞咽和呕吐时,咽肌收缩可暂时封闭鼻咽和喉部,使食物不致返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若有异物进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下行,产生呕吐反射,吐

出异物。

   4)共鸣作用—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而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软腭的作用尤为重要。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3、食管:

   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内覆有粘膜层的薄壁肌肉管道,连接着咽部和胃,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食物在食管的推进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称为蠕动。
   在发育过程中,食管的上皮细胞增殖,由单层变为复层,使管腔变狭窄,甚至一度闭锁,以后管腔又重新出现。食管可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脊椎动物食管的颈段位于气管背后和脊柱前端,胸段位于左、右肺之间的纵膈内,胸段通过膈孔与腹腔内腹相连。

  根据食团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分为三期:   ①由口腔到咽,这是在大脑皮质冲动影响下的随意动作。开始时舌尖紧贴上颌及硬腭前部,再由舌肌及舌骨上肌群的活动,使舌体上举,紧贴硬腭及上颌各牙,迫使舌背上的食团后移至咽部。由于提颌肌群、舌肌、唇肌及颊肌的共同活动,使上、下唇紧闭。当食物接触咽壁后,随意性吞咽动作即结束。 ②由咽到食管上端,这是通过一系列快速反射动作实现的。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收缩,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鼻咽通路;由于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咽与气管通路,同时呼吸暂停;又由于舌骨及甲状软骨向前上移动,使咽腔纵径加大,食管上口张开,舌骨舌肌牵引舌体向后下压迫,同时咽上、中、下缩肌收缩,食管上括约肌松弛,食团则由咽腔进入食管。   ③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蠕动实现的。蠕动系由食团刺激了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传入冲动通过延髓中枢,再向食管发出传出冲动所引起。   
   吞咽动作的三个时期是按顺序连续发生的,前一期的活动可引起后一期的活动,吞咽反射的传入神经包括来自软腭(第5、9脑神经)、咽后壁(第9脑神经)、会厌(第10脑神经)等处的脑神经的传入纤维。吞咽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内,支配舌、喉、咽部肌肉动作的传出纤维在第5、9、12脑神经中;支配食管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4、胃:

   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食物通过能开闭的环状肌肉(括约肌),从食管进入胃内。此括约肌能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到食管。胃是储存食物的器官,可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酶混合。胃表面的细胞分泌三种重要物质: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前体。粘液覆盖于胃的表面,保护其免受盐酸和酶的损伤。任何原因造成此粘液层破坏,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阿司匹林都能导致损伤,发生胃溃疡。  

   胃内高酸还能杀灭大多数细菌而成为一种抵御感染的屏障。到达胃的神经冲动、胃泌素(胃释放的一种激素)和组胺(胃释放的一种活性物质)都能刺激胃酸的分泌。  
  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提供了一种胃蛋白酶分解蛋白所需要的高酸环境)、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10%的蛋白质,是唯一能消化胶原的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仅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酒精和阿司匹林能从胃直接吸收,但仅能小量吸收。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5、十二指肠:

   为小肠的起始段。十二指肠(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25-30厘米而得名)。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经幽门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物量受小肠消化能力的调节。若食物已充满,则十二指肠会发出信号使胃停止排空。

  十二指肠最开始的10cm左右表面光滑,其余部分都有皱褶、小突起(绒毛)和更小的突起(微绒毛)。它们显著地增加了十二指肠表面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十二指肠接受来自胰腺的胰酶和来自肝脏的胆汁,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主要是蛋白质),胰液、胆汁和肠液中的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6、空肠、回肠:

   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前者主要负责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样,肠表面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所形成的巨大表面积使其吸收功能大大增强。小肠壁血供丰富,它们运载着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到达肝脏。肠壁分泌的粘液能润滑肠道及其内容物,水分能帮助溶解食物。小肠还释放小量的酶以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 肠内容物的稠度随其在小肠中的运行而逐渐改变。在十二指肠时,肠液被迅速泵出以稀释胃酸。当肠内容物经过下段小肠时,由于水、粘液、胆汁和胰酶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稀薄。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7、大肠:

   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右侧)+横结肠+降结肠(左侧)+乙状结肠)和直肠四部分。
   阑尾是一较小的、手指状小管,突出于升结肠靠近大肠与小肠连接的部位;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储存和排泄粪便;直肠主要功能是支撑及容纳粪便;
   大肠也分泌粘液,并主要负责粪便中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肠内容物到达大肠时是液体状,但当它们作为粪便到达直肠时通常是固体状。生长在大肠中的许多细菌能进一步消化一些肠内容物,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大肠中的细菌还能产生一些重要物质,如维生素K。这些细菌对健康肠道的功能是必需的。一些疾病和抗生素能破坏大肠中各种细菌间的平衡,产生炎症,导致粘液和水分泌的增加,引起腹泻。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总论)

二、消化腺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

3、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
   大约80%由肝脏产生的胆固醇用于制造胆汁。肝脏也分泌胆汁,储存于胆囊供消化时用。胆汁流出肝脏后,经左右肝管流入二者合并而成的肝总管。肝总管与来自胆囊的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胰管就是在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处汇合到胆总管的。未进餐时,胆盐在胆囊中浓缩,仅有小量胆汁来自肝脏。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通过一系列的激素和神经信号引起胆囊的收缩,胆汁则被排入十二指肠,并与食物混合。
   胆汁有两个重要功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使体内的一些废物排出体外,特别是红细胞衰老破坏所产生的血红蛋白和过多的胆固醇。

4、胰脏:消化酶由胰腺腺泡产生,再经各种小管汇集到胰管,与胆总管的胆汁汇合后,再一并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酶能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蛋白质的酶是以无活性的形式分泌出来的,只有到达肠腔时才被激活。胰腺还分泌大量的碳酸氢盐,通过中和从胃来的盐酸保护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直接进入血液。

5、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又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二、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大致(化学)消化及吸收: 1)淀粉:在口腔内由唾液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葡萄糖。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2)蛋白质: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为蛋白胨,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氨基酸。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3)脂肪: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胆汁促进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小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大部分由毛细淋巴管吸收。             

三、老年人消化道结构上有何特点,功能有何改变?
1、运动功能的改变:在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肌肉及骨骼的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导致咀嚼功能减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烂;食管、胃的蠕动及输送食物的功能均减弱,胃张力、排空速度亦减弱;小肠、大肠均萎缩,肌层变薄,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这些均会致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便秘、相应营养素缺乏等。   
2、吸收功能的改变:小肠对木糖、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A、胡萝卜素、叶酸以及脂肪的吸收减少。其原因除胃酸及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外,与肠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肠道血管粥样硬化或心脏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肠壁粘膜萎缩、小肠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3、分泌机能的改变:胃酸、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减少,其活性亦减低,导致老年人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机能减退,进而亦影响到吸收机能。但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4、组织学上的改变:口腔粘膜过度角化,舌上味蕾数量减少、萎缩,牙齿脱落或磨损,牙周组织退行性变;食管、胃、肠的各种腺体均萎缩,平滑肌萎缩,粘膜、肌层均变薄,胃和结肠扩张,内脏易出现下垂,食管、小肠和结肠等处易发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组织学上的退行性变也会导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减退。
四、孕妇消化道有何生理特点
1、口腔变化
  由于孕妇摄取钙不足或胎儿生长过快均可引起缺钙,而导致孕妇的牙齿松动;由于孕妇体内大量雌激素的影响,导致孕妇齿龈充血、齿龈软变和齿龈肿胀;由于孕妇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孕妇唾液分泌量增多。以上诸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孕妇的进食,如进食量减少、喜进软食或进食过于精细等。
2、胃肠变化
  妊娠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择食等;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易返流于食道下端,产生烧心感;由于胎盘产生的孕激素的关系,使孕妇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活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孕妇常会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便秘等情况。   
【【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急慢性胃炎、便秘、胆结石、胆囊炎、慢性腹泻、肝硬化、腹膜炎、肠炎、急慢性肝炎、
 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痔疮、反流性食管炎、阑尾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