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胰腺)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4

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胰腺)

【【胰腺的介绍】】
    胰腺“隐居”在腹膜后,它长约14—18厘米,重65—75克,胰腺分头、颈、体、尾4部分,胰腺知名度远不如其近邻胃、十二指肠、肝、胆,但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好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
    在分泌方面,虽然胰腺体积细小,但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高糖素、胰岛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等。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除了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所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都会出现病症。 
    胰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中和胃酸,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主要分泌胰岛素、胰腺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肠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
    胰腺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随血管进入胰腺,其末梢分布于腺泡,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酶分泌,交感神经兴奋使分泌减少。消化管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激素也参与对胰腺分泌的调节,如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氢盐,胰液量增多;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可促进腺泡细胞分泌大量消化酶,但胰液量不增多;胃泌素也有促进胰酶分泌作用。

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胰腺)

人体“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胰腺)

【【关于胰岛素】】
一、概念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

二、分泌影响因素
  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血浆葡萄糖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2)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

     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4)自由神经功能状态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三、胰岛素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1、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2、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由于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3、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4、其它功能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

四、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
1、胰升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在调节血糖浓度中对抗胰岛素。胰升糖素的主要作用是迅速使肝脏中的糖元分解,促进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与输出,进入血液循环,以提高血糖水平。胰升糖素还能加强肝细胞摄入氨基酸,及因能促进肝外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增加甘油输入肝脏,提供了大量的糖异生原料而加强糖异生作用。胰升糖素与胰岛素共同协调血糖水平的动态平衡。   
   进食碳水化合物时,产生大量葡萄糖,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胰升糖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胰岛素/胰升糖素比值明显上升,此时肝脏从生成葡萄糖为主的组织转变为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而贮存糖元的器官。饥饿时,血液中胰升糖素水平显著上升而胰岛素水平下降。糖异生及糖元分解加快,肝脏不断地将葡萄糖输送到血液中。同时由于胰岛素水平降低,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主要是利用脂肪酸,从而节省了葡萄糖以保证大脑等组织有足够的葡萄糖供应。   
2、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末梢的分泌物。当精神紧张或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处在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肝糖元分解输出增多,阻碍葡萄糖进入肌肉及脂肪组织细胞,使血糖升高。   
3、生长激素及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①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它能促进人的生长,且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生长激素主要通过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糖元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生长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增高,于是血中葡萄糖利用减少及脂肪利用增高,此时血浆中葡萄糖及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   
    ②生长激素抑制激素。由胰岛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不仅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而且在生理情况下有抑制胰岛素及胰升糖素分泌作用。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本身对肝葡萄糖的产生或循环中葡萄糖的利用均无直接作用。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为皮质醇,即氢化可的松),能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进入肝脏增多,又能诱导糖异生有关的各种关键酶的合成,因此促进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关于胰腺炎】】
一、胰腺炎的病机病因  
    造成胰腺炎的原因主要有酗酒、创伤、胆道疾病(胆结石等)等。除了这些,暴饮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因素。暴饮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酒精直接刺激胰液分泌,酒精进入十二指肠会引起乳头水肿和奥狄氏括约肌痉挛,于是没有“出路”的胰液对胰腺进行“自我消化”;合并胆石症者也可因胆汁反流或是胰液“出路”不畅发生急性胰腺炎。如果一次进餐时摄入大量蛋白质,又过量饮酒,会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急性胰腺炎。

二、胰腺炎疾病症状
 1、急性胰腺炎
       分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两类。
       水肿性:
       表现为暴食后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持续剧痛,伴有阵发加重,治疗3~5天后渐渐缓解。呕吐后不能使腹痛缓解,可不发热或仅有轻度发热;

       出血坏死性:
       表现为病情严重,腹部加剧,呕吐厉害或频频干呕,还伴有持续高热, 甚至少数病人在上腹痛症状未表现时即进入休克状态,因呼吸衰竭而猝死,病死率达40%以上!

  2、 慢性胰腺炎
      表现为一是消瘦,二是脂肪泻,三是疼痛(上腹部疼痛,痛感有轻有重,呈连续性,吃完饭后疼痛更重,因为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会导致后背痛)。

三、胰腺炎的危害

1、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外分泌功能损害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特别是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降低.
3、胰腺内分泌的损害就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