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水 http://blog./wenxue 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各路媒体都会就国民阅读问题做调查报道,又似乎都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较之以往,国人的阅读数量与质量令人堪忧,较之国外,国人的阅读更似乎是令人悲哀。关注全民阅读自然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深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国民的心灵品质和生命质量。但是这种对全民阅读问题梳理近乎悲观的论调中,有三个伪命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第一,阅读的功能是修心还是研究。关于读书何用的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作为有着优良读书传统的国度,对于读书问题的持续热议正体现了这种传统的传承。尽管偶然有人放言读书无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人的内心对于书本与阅读的重视从来没有改变。争论的出现其实并非是非之分,而是优劣之辩。何谓优劣之辩?其实还是读书功能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做学问的人读书自然严肃苛刻,对于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都有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读书,即便是在生活中他们的阅读也有着相对严肃的选择。然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阅读的严肃性可能要薄弱一点,他们更在意的是借助阅读的方式来休闲与解放自己。说到底,平民阅读就是为了修心养性。这样的阅读如果再强求其严肃与认真的话,就有悖本身寄托书本解放心灵的初衷,如果阅读让他们的生活更沉重的话,这样的阅读则真要弃之不选。因此,一味地强调阅读的功能问题,认为国民的阅读失之严肃,这个论调本身就失之偏颇。做学问搞研究的人有自己的认知要求,但也不必非要苛求每一位阅读者都这么劳苦辛酸。这就好比是让那些学者放下书本,整日去化妆打扮,化妆打扮对于女性来说本是真理,但恐怕也是这些严肃的读书人受不了的———因此阅读的功能问题是读者自身选择定位的,不必要以什么学院学者的角度去苛求责备。 第二,阅读的方法是碎片还是深阅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活动尤其是平民阅读活动逐渐呈现出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以至碎片化阅读的倾向。这也是近年来关注阅读者所感到忧虑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大可不必悲观。浅阅读或者碎片化的阅读首先打破了阅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一些零碎的时间里,阅读者可以灵活地安排一些随机的轻松的阅读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人时间的利用率。微博、短信、微信等平台的出现,为这些短小精悍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用户在终端上进行一些随机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大家纠结与恐惧的深度阅读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假想敌,真正需要深度阅读的人们,自然会安排好相对合理的时间进行阅读研究。君不见那些平日里皓首穷经的专家们,不也会在出差途中,开会间歇刷一刷微博微信?人为地将碎片化的阅读与深阅读对立起来是武断的,也是无效的。很多民众没有时间进行深阅读,将这种短小高效的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补充,不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阅读问题的缺陷了么? 第三,阅读方式是纸本还是新媒体。其实,对于国民阅读问题的这几个假想敌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阅读方式的问题。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触动了传统媒体也就是纸本的神经。大家认为阅读量和质量的下降,主要还是纠结于纸本阅读量的下降,于是便又构造了这么一个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的话题进行争论。其实阅读方式的改变源于出版载体的改编。文字的载体从石刻到甲骨到竹简到帛书再到纸本及至现在的新媒体,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理由去开历史的倒车。有些人固执地认为纸本阅读有经典性,这种主观的体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不必因为个体的感受就指望违背发展的趋势。其实这种悲观虽然是善意的,但也是极其多余的,纸本阅读并没有消失,对于你喜爱的书仍然可以选择购买纸本,愿意接受网络阅读的也未尝不可。实际的问题是,许多人一边在网上找到了免费的资源利用了,一边嘴里却还骂着网络虚幻喊着怀念纸本。其实随着网络载体的不断发展,纸本与网络的对接与过渡加快,网络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进步,网络中也有大量经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实际情况是,纸本与新媒的矛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很多时候它仍然只是个假想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