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深浅取决于思考而非介质 纸电同阅
2017-04-19 15:41 来源:光明网
世界读书日·聚焦“全民阅读”② 光明网记者 张紫璇 数字化浪潮正在开启一扇通向全民阅读的新大门。4月17日,国内中文图书电商当当发布《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国民阅读当当电子书呈爆发式增长,下载量超1亿册,用户总量同比增长55%。电子书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占比22.4%、34%、28.5%、42.4%,用户分布广泛,渗透率高,覆盖全国多数的数字阅读需求。 无独有偶,在今年年初京东图书发布的《2016年图书音像市场年度报告》中,数据也显示电子书用户大幅提升,增长速度超过纸书用户。2016年电子书用户同比增长超过200%。用户数量增加的同时,电子书总阅读时长提升379%,总下载图书数量提升85%。 一名读者正在阅读电子书 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总经理杨海峰告诉记者:从2016年的数据看,每销售四本纸书就有一本电子书被购买或者通过畅读卡下载阅读。去年月度畅读卡的销量同比增长只有25.5%,而年度畅读卡的同比增长超过300%。说明用户付费看电子版的需求在逐渐增长。 地铁、公交、高铁、餐厅……随处可见,手捧着电子阅读器和移动电子设备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便捷的数字阅读,庞大的数字化读者群也正在向全龄化、各域化发展。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达64%,用户规模突破3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近些年农村阅读率和阅读量也在快速提高,城乡之间阅读鸿沟在缩小,特别是数字阅读更是如此。 魏玉山介绍,从1997年启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至今已经20年了,最显著的变化是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刚刚开始调查时,数字阅读主要是通过电脑阅读,阅读人群只有3.7%。如今,阅读终端已经从电脑、pad等统一到手机上,手机成为最主要的数字阅读终端。” 智能手机、平板设备成为现代人电子阅读的主要设备,正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碎片化阅读也成为常态。《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显示,日均登陆电子书APP从4次提高到8次,16分钟变成近1小时。周一到周五,早6:00之后在线用户迅速攀升,之后在11:00、14:00、21:00左右出现三个峰值,到周末,国民最爱在22:00夜读。 全民阅读发起人与倡议人、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当数字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扩展人类的阅读时,“读屏”阅读弥合了碎片化的时间。“不要让全民阅读变成全民读屏——迄今为止,阅读纸书依然是保证人类阅读的深度和完整度的主要保证,同时,鉴于全民阅读的当代生活性特征,在阅读上也不妨做一点融合,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全民都以读文读图为快乐生活。”聂震宁建议道。 与此同时,国民对数字阅读的选择有纸电同阅趋势。64%的读者选择看电子书,50%的纸书阅读者不排斥同时阅读电子书。与纸书不同,电子书用户更钟爱阅读小说、社科和经管励志类图书。 运营知名网络文学平台的阅文集团此前发布研究报告称,超七成移动端数字阅读用户为26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0后”用户占比为42%。该报告认为选择此类阅读模式是因为“年轻人拼的就是速度”。 但魏玉山认为,“拼速度”的数字阅读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倾向于浅阅读,而不愿意深读、细读,深阅读浅阅读与阅读的介质无关。“手机容易使人转向信息阅读、视频阅读等浅阅读,但手机阅读也可以进行深阅读,各种手机阅读APP已经提供了内容丰富、可以深度阅读的内容资源,关键是我们选择怎样的内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王连弟也赞同,不是读传统纸质图书就一定是深阅读,看电子书就一定是浅阅读或者叫碎片式阅读。“所谓碎片式,不过指的是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阅读,但这种阅读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阅读的深浅不在介质,而在于人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责任编辑:丁玉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