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楼
(3)氧 发酵液中氨基氯的变化显示出发酵液中氮源的变化规律,其含量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取样后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测定。但随着发酵工业中的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将代替以前那复杂而繁琐的化学方法。
(4)次生代谢产物 如果发酵生产的目的产物是某种次生代谢产物,那么通过对该产物的化学测定,可判断次生代谢产物与菌体生长关系以及与各参数之间的联系,为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3、生物参数
(1)菌丝形态 通过发酵的取样液的镜检,观察菌丝形态的变化,从中可以了解菌丝的长势及是否已经衰老或自溶。
(2) 菌丝含量 可通过菌丝含量的测定,了解菌丝生长状况以及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确定最佳生产条件及生产工艺也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深层发酵生产中某些参数的控制
由于各参数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实际生产中对发酵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对以下几个参数的控制。
(1)温度的控制
发酵过程中,影响发酵液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温度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菌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会消耗养分,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供自身消耗,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称为生物热(Q生物)
搅拌是因机械摩擦产生热,称为搅拌热(Q搅发酵液中水会蒸发会吸收热,称蒸发热(Q蒸)
排出气体会带走热量,称显热(Q显)
发酵罐内外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部分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称辐射热(Q辐射) 因此,发酵液中体现温度变化的发酵热(Q发酵)应该符合下述公式: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显-Q辐射
如果发酵过程中,温度出现异常情况,可根据此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控制发酵生产的温度均采用往发酵罐夹层中注入热水或冷水的方式升温或降温,比较先进的控温设备是由电脑控制的。
(2)溶氧浓度的控制
溶氧浓度是发酵生产中十分敏感的一个参数,由于影响供氧及耗氧的因素都会使发酵液中溶氧浓度发生变化,所以通过溶氧浓度的变化来了解发酵过程中菌丝生长及生化反应变化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设备的供氧不变,那么溶解氧的变化就反映出发酵菌体呼吸量的增减。一般情况下,在发酵前期,由于菌体大量繁殖,耗氧增加,表现为溶氧浓度明显下降,到了中期,溶氧浓度逐渐回升,发酵后期,耗氧减少,溶氧上升。一旦菌体自溶,溶氧浓度明显上升。菌液中的溶氧浓度,除了和通气量密切相关外,还和氧在液体中的溶解及传递相关联。而氧的传递和溶解,也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如温度越低,氧的溶解度越高。搅拌速度增快,有助于溶氧浓度的增加,培养基中溶质越多,氧的溶解度越小等。
由于无法测定菌体中的溶氧浓度,则无法提供每一时期精确的通气量,在食用茵的发酵生产中,采取了前期通气量小,中期通气量大,后期通气量小的方式,小通气量,一般为0.5V/Vmin,大通气量一般为1.5V/Vmin。
(3)搅拌速度的控制
通过搅拌,能把从空气分布管中引入的空气力成气泡,增加气—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氧的传递还可使液体形成涡流,延长气泡在液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液体的湍动程度,降低气泡周围的液膜E力,增大氧的传递系数,此外,还可减少菌丝结团现象,改善细胞对氧的吸收。
据报道,在食用菌液体深层培养中,采用通气搅拌的方式比机械搅拌好;采用间歇搅拌方式比连续搅拌效果更好。
搅拌速度大,溶解氧就多,但过大的搅拌速度,对菌体的破坏会很厉害。显然,对某些菌种,由于搅拌带来的破坏作用将超过因镕氧增加带来的促进生长作用,因此不搅拌反而更好。搅拌速度的快慢,因菌株不同而异。如果灵芝菌的深层培养,搅拌不仅影响菌丝的形态,还影响灵芝多糖的产生。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灵芝胞外多糖的产量增加,而胞内多糖的产量下降。
(4)pH值的控制
当了解到菌株在发酵各时期的合适pH值后,就应想办法满足其对酸碱度的要求。首先可以考虑在培养基配方中加入某物质以维持pH值的恒定。此外,还可以通过补料的方式来调节pH值。
(5)泡沫的控制
泡沫是深层发酵的最大障碍,它不仅造成大量跑液,浪费原料,还增加污染机会。消除泡沫的方法有机械消沫及加消沫剂两种方法。
机械消沫法是在搅拌轴上方安装消沫器,形式多样,但效率都不高,特别是对粘性液态泡沫几乎不起作用。消沫剂有天然油脂类:高碳醇、脂肪酸和酯类;聚醚类;硅酮类等四大类。
生产上并非一见泡沫就用消泡剂,有时通过减少通气量,停止搅拌等方式亦能控制泡沫,改变培养基的成分,亦是减少泡沫的较佳办法。总之,应摸清产生泡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消沫方式,尽可能少用消沫油或消沫剂。
五、发酵终点的判断
在以菌丝为目的物的发酵生产中,将以菌丝体的得串为控制指标,发酵终点的判断以菌丝形态、数量以及养分的消耗和代谢的变化作为指标。
1、 形态观
(1)菌丝镜检 在深层培养的早期和中期,菌丝粗状,分枝较少,着色深,有锁状联合。而后期菌丝变细,并有大量分枝产生,色浅,出现较多空泡,少量存在锁状联合,这是菌丝衰老的象征,应在此之前放罐。
(2)菌球观察 菌丝疏松或紧密地集合在一起,或网状,肉眼观察即为菌球。菌球已经中空,表明菌球中部菌丝已老化,部分菌丝自溶,菌球变得光滑,菌球的额色由浅变深,也是老化的象征。
(3)菌丝含量测定 选择菌丝含量不再增加前的某一时刻放罐,是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控制指标。
在实际生产及试验中一般以菌丝含量达到某一定值为指标,再结合菌丝及菌球的观察结果为参考指标,判断是否到发酵终点。
2、 食用菌深层培养中代谢变化
在发酵过程中pH值、氨基氮、糖及其他有效成分含量都随菌龄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上述数据的变化,制作一条代谢曲线,此曲线对指导发酵生产的进行,确定发酵终点有重要作用。但对于以次生代谢产物为目的产物的深层发酵时,一般都在目的产物达到最大值时才终止发酵。
六、应用前景与展望
利用食(药)用菌液体发酵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丝体及其发酵产物,由于这一过程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工艺设备简单,因此在食用菌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食(药)用真菌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多糖、多肤、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维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种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具有对心血管、肝脏、神经系统、肾、性等人体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食用菌液态发酵正在大量研究开发中,除了应用于医药工业外还应用于液体菌种和食品饮料工业中。由于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来生产食用菌蛋白质,要比饲养家禽或家畜来获取蛋白质的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因此,食用菌的深层发酵在食品加工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它将成为21世纪人类所需的主要蛋白质的原料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
同一种原料因产地不同其营养成分有差异,这在氮源表现得较明显,如大豆、玉米浆、蛋白陈等,必须记下每一种原料的产地、批号、生产厂等,并对原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貌似蛋白胨的胨写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