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高继冲本.doc分享

 johnney908 2014-05-24
高继冲本伤寒论


一僧整理

[/center]


伤寒叙论

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焉。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病。温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气所致。非天行之气也。夫天行者。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天行之气也。又土地寒热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则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疗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详审也。又千金云。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逢。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有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则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调和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疗。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便须救疗。若至于病。即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长。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夫得病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淋浴发汗则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则愈。若不解至三日。复一发汗则愈。若不解者。则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至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则可下之。若热在胃外。如误下之。其热乘虚入胃。然病要须下者。又不得留于胃中也。若胃实者。热毒为病。三死一生。若胃虚者。热毒入胃即胃烂矣。其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以病人各有强弱。人有难易效相倍也。若得伤寒病无热。但狂言躁烦不安。精气言语。与人不相主。当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三二钱服之。可与新汲水一升。或一升半。可至二升。强饮之。指刺喉中吐之。随手便愈。若不便吐者。此病皆多不善。勿以余药吐也。又此病。不急以猪苓散及吐解之者。其毙速。亦可先以发表之药尤佳。病者过日不已则不是热。不可下之者。热毒承虚入胃。亦令胃烂斑出也。又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若冬及始春天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热月。不宜火灸。又不宜厚覆。宜服六味青散。若无丸散及煎。但用柴胡数两煎服。伤寒时行。皆可服也。亦可以发汗药发汗。不但一也。直至再三发汗不解者。当与阳实者宜转下之。其脉朝夕快者为实癖也。朝平夕快非癖也。转阳可早与服。但当少与。勿令下多。其间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若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外内皆不可攻。而医强攻之。必致危损。多死难痊也。虚烦者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汤。不愈可重与服之。若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者皆死病也。凡难得汗者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凡病发热恶寒脉洪者。便宜发汗。后以粉粉之。勿令着风。若当发汗而其人适已失血。及大下利者。虽不可汗。如此者数与桂枝汤。使体中
辨不可发汗形证

凡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荣卫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咽中闭塞。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者。不可发汗。

凡有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冲于上。在心端也。

凡有动气在下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目眩恶寒。饮食则吐。

凡诸动气脉微弱者。皆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脬中干烦躁也。

凡咽燥者。不可发汗。

凡失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

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

凡下痢水谷。忌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嗽。小便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即逆。

辨可吐形证

凡服汤吐者。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当宜吐之。

夫胸心满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多涎唾。下利。其脉迟反逆。寸口脉数。此可吐也。

病者手足冷。脉乍结。在胸心下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宜吐之。

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管。宜吐之。

辨不可吐形证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自汗出而反不恶寒热。关上脉细数者。不可吐之。

少阴病其人欲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弦迟。干呕。此膈上有寒。不可吐之。当宜温也。

诸四逆者。不可吐之。

诸虚羸。不可吐之。

新产者。不可吐之。

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辨可下形证

大法。秋宜下。凡可汤胜丸。中病便止。不必尽之。

少阴病得之口燥咽干。宜急下之。

伤寒病人腹满。不大便者。亦然。

伤寒下痢。三部脉皆和。按其心下坚。宜急下之。

伤寒下痢。脉迟滑者实也。其痢未得便止。当更宜下之。

伤寒病腹中满痛者为实。当宜下之。

伤寒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当下之则愈。

伤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宜急下之。

太阳病七八日。脉微浮者。其人发狂。此下焦有热。小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

阳明病但头汗出。其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急下之。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者。小便反利。为有蓄血。当宜下之。

伤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汗出者。此为有结。汗出后则暂解。日晡则复发。脉实者。当宜下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满者。宜下之。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热。大便必坚。宜下之。

伤寒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



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不能卧。此胃内有结燥故也。宜下之。

辨不可下形证

伤寒脉濡而弱。阳气不足。不可下之。下之则心下痞。津液内竭。咽燥鼻干也。

伤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荣。寒则伤卫。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伤寒脉浮濡弱。不得发汗。无阳故也。阳亡虚尽中弱涩者。不可下。

伤寒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矣。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促胸满。不可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坚。颈项强而眩。不可下也。

夫四逆病厥者。不可下也。

夫病欲吐者。不可下也。

夫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也。

夫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咽。作结胸也。

太阴病其人腹满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

少阳病当心下坚满。不可下。下之。后利不止者死。

辨可灸形证

少阴病其人虽里和。其病恶寒者。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夫吐下手足厥无脉者。当其厥阴灸之。不温及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脉数。手足厥。烦躁不已。灸厥阴。不顺者死。

辨不可灸形证

凡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热为邪。必致烦逆。内有损骨伤筋血枯之患。脉当以汗解。反以灸之。邪无所去。因火而盛。病当必重。此为逆治。若欲解者。当发其汗而解也。

辨可火形证

凡下利后。下部中痛。当温之。宜炒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辨不可火形证

伤寒寸口脉浮而弱。即血气虚。卫气微。其脉浮则汗出如流珠。卫气微。荣气虚。故脉浮汗出也。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其汗。风被火热。即令血气流[QUOTE=一僧]辨不可发汗形证

凡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荣卫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咽中闭塞。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者。不可发汗。

凡有动气在上...[/QUOTE]

伤寒论.高继冲本.doc分享

高继冲本《伤寒论》六经条文124条,条条有方,行文简洁,具备了宋本《伤寒论》子目的基本特征,所以我认为高本伤寒论正是宋本《伤寒论》子目的初形。高本《伤寒论》来源甚早,值得研究,希望能见到深入研究性的文章出现。我介绍一下《普济残卷高本伤寒论》――《普济方?伤寒门》中包含着的一个高继冲本《伤寒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节录本。

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序》中着重提到一个背景颇深的《伤寒论》传本:“开宝中(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习惯上把这个《伤寒论》传本称作“高继冲本《伤寒论》”。马继兴先生《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10月版)对此作了首次考证,其书第123页“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一节约略说到:高继冲原是五代时期荆南国的末主,963年国亡降宋任节度史。开宝中将其编录本进献宋朝,此后不久即978年(太平兴国3年)宋政府开始编集《太平圣惠方》一书。至992年(淳化3年)篡成刊行。其中卷8首为伤寒叙论,脉候,日数,次为六经病形证,次为可与不可诸篇,末为附方。其文字体例全与《伤寒论》相同,可证卷8全文应是古传本之一,可称为淳化本《伤寒论》,而高继冲本为其底本。该本的重要特点是保存了《伤寒论》古本中的一些原始资料,很值得重视。

多数人认为这个本子在林亿序中一笔带过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未能显扬广播。实事上这是一种误解,钱超尘先生已经指出“《医方类聚》编成于公元1445年……其中卷29‘伤寒门’收录了《太平圣惠方》卷8《伤寒论》,也就是高继冲进献本。”(《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年8月:484页)

15世纪初,明藩王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