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执信,你在守护什么
序: 这一个星期以来,在校内上看到执信校友关于母校的各种评论井喷而出。肇始无非有二:一是执信在一模中惨淡的表现,二是关于执信将要重开初中部的消息。在很多问题上,大家或者殊途同归,或者各执一词。然而,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执信之未来”“执信之没落”“执信之精神”云云。于是,我也在此略抒拙见。下笔之前参考了孙老师、陈成、郑东学、胡俊熹、王达、谢鸿平等同学的评论文章,以及另外很多校友的状态与留言。关于招生和初中部的议题大家都已经讨论过很多,我也没啥新见解;我想说的,是关于我们的精神。
1.高考与育人
在中国,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两者水火不容,那么他很可能是激进的教育改革倡导者;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两者并行不悖,那么他多半是教育部派来的。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高考为根蒂,往上开枝散叶,往下盘根错节,所发育成的整一棵“教”与“学”相互勾连的大树,其对自由的禁锢,对理性的摧残,对创意的扼杀,对人性的扭曲,是不容置疑的。但现实总归是现实。执信与千千万万的中学一样,身处这历史洪流当中,在游戏规则更改之前,也只能按着赛道奔跑。于是,重本率、平均分,乃至状元数,不可避免地成为套在所有学校——尤其是“名校”——头上的荆棘桂冠——无一幸免。分数,这一块唯一的金字招牌,压在了每一个学校行政管理者的头上。在这样一个一切以分数为尊的社会氛围里,管理层作出任何以分数为中心的决策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跟那些奉GDP为王道的官员并无大异——在我们社会当前的状态下,你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期待? 然而,这也正是矛盾所在。理解是一回事,理想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我们明知百度在国内不得不受阉割却还是会嘲讽它比谷歌太监。尤其是对于执信——我们对她的期望是如此之高,对她的寄托是如此之重——这份期盼,源自于执信经历了在战争与内乱中饱遭破毁、在文革中备受摧残、在近二十年来被中共的奴化教育严重同化,却始终没有被洗去她骨子里的反叛与独立思考之精神;也源自于那些从崇德瀹智之门走出来的执信人,他们在同侪之中所显露出来的超越了分数与学识的卓尔不群,和他们精神里所散发着的那种深深的文化烙印。在执信,有一些东西,凭借着一种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力量,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正因为这样的现实,也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执信中学的行政管理层所作出的决策,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到了校友们激辩的浪尖上。关于扩招与生源的关系,生源与分数的关系,分数与开设初中部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已有了自己的结论。在此不作冗述。或许各人对于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有着不同的解读、理解和体谅,众口难调。但至少在一点上,大家都是一致的——执信不能沦为高考的奴隶,不能走上“一切以分数为核心”的道路;在执信,有着一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包括管理层——去悉心守护。 还记得当年张梅请假,16班来了一位很滑稽很娱乐的,“因为我是开平人所以我对开瓶器很有感情”的代课老头,在课堂上声如洪钟地呐喊:“我们执信中学是培养人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的!”其实,几乎所有学校的老师都懂得说这句话;就像温老爷子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那样唾手可得。但是执信却是把这句话做得最彻底的一个中学——至少我至今所见,其朋辈当中,无出其右。也像许许多多学校一样,执信文科楼的四面外墙上镌刻着很多孙中山先生的格言。但是我是在执信第一次觉得,这些不是装饰。我们时常瞻仰、凝视、审阅、自省,在其中浸染与熏陶,把它们奉为圭臬。 所以,作为执信行政管理层者的人应该始终铭记于心:你们守护之下的这所学校,她蕴藏着如此厚重的精神伟力;因而,你们必须比你们的同侪有着更高的底线,凡事三思而后行。我们明白分数对于学校的意义,我们也理解学校领导面临着业绩与数据的压力。但是我们不愿意看见薪火相传的执信精神拜倒在向成绩追高的路上。执信中学的“不向高考低头”,和中国科大的“原生态迎检”,是我所听过的中国的学校最高风亮节的两句话。今天耀眼的重本率与平均分,百年之后终将化为泥尘。那些能把这所学校标入史册的,是从她校门里走出来的人。在日趋激烈的高考竞争当中,学校领导更应该保持清醒,不要陷入盲目追高的畸形心态。论生源,执信拼不过全省招生的华附和省实;论财力与行政制度,执信比不上同省的深圳中学。但是这些年来,执信凭借一己之力,苦心孤诣,力压省实,紧追华附,比肩深中——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这所学校蕴藏的能量?对学校领导和老师来说,分数衰微的迹象,生源的每况愈下,让他们忧心如焚。但是在我们看来,执信最大的危机,不是她会不会从千年老二跌落第三,也不是她那个连续多少年的第一保不保得住;而是这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似乎正在让她失去本色,染上世俗的铅华,让她沦为一个其貌不扬的高考戏子。我相信,即使重开初中部,执信也不可能超越华附——华附坐拥的特权与势力摆在那里,你能超越就违反伦常了;而与省实之争,也不过是在二三之间——锱铢得失,胜败沉浮。但是这样一来二往,会不会让执信不再是执信,会不会只让她变成一个没有竞赛班的华附,一个面积缩水的省实,一个有孙中山雕像的六中,一个穿青蛙装的广雅?
2.执信,我们要守护什么? 正如孙老师在他的日志文末所说的:“我不希望执信的孩子,高一进校门,眼就盯着“高考”那点事儿。”我希望,当执信人提起他们以执信为骄傲的时候,他们所依仗的,不是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多少个状元,多少个国奖,连续多少年的某科第一,多高的重本率;而是因为这所学校不但教书,而且育人;是因为执信给我们身上灌输的气质和胆识;是因为执信培养了我们的志向与襟怀。执信的价值,并不寄托在分数与成绩上;相反,是那些超越了功利和数字的文化,把她的毕业生塑造成栋梁之才。 当执信的毕业生与广州众多名校的毕业生放在一起的时候,执信人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因为他们通常更加自信和睿智,创造力强,高瞻远瞩,正义凛然,胸怀天下。这一事实,已经在众多场合得到过外界的印证。 毕业后在外求学,我总是很乐意向外人述说多年以前BBC学长在东风路天桥上与小偷搏斗,路人无一出手支援,翌日执信学生义愤填膺,在天桥上拉起横幅抗议市民冷漠的故事。还有当年阎书憧学长因为不满学生代表大会流于形式和暗箱操作,在学校宣传栏上愤然贴出自己的辞职信和学生证。还有徐岸汀学长,他与伯克利的华人学生合办倡导言论自由的刊物,针砭国内外时弊,探索真知。还有与我同届的王琛,KINGU,一萌,他们分布在海内外,通过互联网合作无间,正在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跨组织公益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公益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正是执信给了我们舍我其谁的气度和天下为公的眼界。 于是,每天在校内看到执信校友们的状态和分享,再看看其他人的状态和分享,我都在心里咯咯谄笑。 于是,每次看到“多少个国赛一等奖”“GRE多少分”和“拿了多少个offer”的大牛们被塑造成神,我都只会淡然一笑。 于是,每次看到有人踌躇满志地立誓要“多少岁之前进入四大”“拿几位数的月薪”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学只做到了“格物致知”,部分名校做到了“正心诚意”,而执信,一直做到了“治国平天下”。 这,才是我们以执信为自豪的原因;这,才是能够使执信永远立于不朽的力量;这,才是需要我们所有人全力守护的精神财富。我希望我们的校友、老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能清楚地意识到:执信的灵魂,流淌在代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里;执信培养的,远远不止是状元和金牌,也不是清华北大,抑或哈佛MIT。从崇德瀹智之门底下走出来的,应该是能够力拔山河智取八方的胆识之士,应该是有勇气和毅力去改造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的人。 最后,我肚子饿了,晚点还要写程序。今天就此辍笔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