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的现实意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johnney908 2014-05-24
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的现实意义

作者:丛春雨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梁·陶弘景著,记载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内容,与《素问》、《伤寒杂病论》有着密切学术渊源.近些年来,对《辅行诀》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

--------------------------------------------------------------------------------


摘要:述论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即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肠、建中补脾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并提出“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朴素的养生学理念,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原文]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闷塞方。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二升,去滓。内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此段经文为肝劳证治,盖肝主筋,虚则筋疲而不善久行,自觉无力、痿软;位于两胁,故虚则不能职司疏泄以致胁痛、便秘等证。肝主目,故虚则目暗目(目巟)(目巟)。((目巟):音荒,视物不明的意思)。本方用蜀椒味辛而麻,性热而燥,纯阳之物,善除腹中坚澼,与桂心相伍,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宣导百药,鼓舞血气。与韭叶一把补肝肾,助命门,除痃癖。杭白芍苦酸微寒,长于养血柔肝,补阴抑阳,成为该方君药。芒硝咸能软坚,苦能降下,寒可清热,在此用于治疗因肠胃实热而致腹中坚澼,大便秘结之证。然本方妙用胡麻油一升,在先煎煮椒、桂、韭叶、芍药五升水,剩得二升后,去滓,加芒硝,待化后,即停火,而后将麻油倾入,乘热,急用桑枝不住搅拌,令与药和合为度,即水油相混匀,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麻油入馔能解饮食之毒,其性滑,这里用其润肠补虚,悦脾和胃,解毒缓冲之功用。这种水、药、油相煎,调匀之法可谓独树一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文]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恍惚方。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上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此为心劳之证治,心主血,虚极血脉亏损,呈面无血色、惊悸、多梦、女子月事少而经水断。心藏神,血虚极则神无所养,亦可呈现善忘、不安或烦躁等症。方中用旋覆花一升,“凡花皆散,惟旋覆花独降”,补中下气,主治心肺结气,在此用其治疗心中烦悸、神识恍惚之证。本方耐人寻味之处在于用板栗12枚,去壳入药,栗属佳果,生食难以消化而困其脾胃,熟食过多则有壅气之弊。这里用之脾肾双补,厚其肠胃。另用葱茎通脉回阳,豉清热除烦,三味相伍,气辛通阳,味甘运脾,药食同用,堪称上品。栀子苦寒,上清心肺,主治烦躁不安之症。本方用人参三两在于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微温不燥,大补元气,益气与生津的效果极佳,故以君药突出。本方还用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清酒即家酿米酒,其淡若水,通畅血脉,与药食同煎,引经报使,专入心经。

 [原文]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此指脾劳之证治。盖脾主运化,虚则胀满不思饮食,食入亦不化,多飧泄;脾主肌肉,故虚则消瘦。建中补脾汤即《伤寒论》中“小建中汤”。

 盖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其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中州虚衰,则势必营卫失其所育,津液失其所行,则以此汤温建中脏,故有 “建中”之名焉。黄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方中以黄饴一升为君药;甘草为臣药;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足,收而行之,是以桂、芍为佐药。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矣,脾者营之本也。《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卫为阳,不足者必以辛益之,而营为阴,不足者必以甘补之,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自通,则必以姜枣为其使药。总之,建中补脾汤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古今久用不衰。

    [原文]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一升,白酨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叶三把。上六味,但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分温三服,日尽之。

 此指肺劳证治。盖肺主气,虚极则洒淅恶寒,劳嗽多痰。肺主皮毛,职司卫外,虚则易于外感。虚甚伤及肺阴,则咽干口燥,烦热汗出,久嗽不已。宁气补肺汤重用麦门冬二升,其药微寒而质润,功专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故为君药。五味子虽五味俱全,但以酸为主,其性虽温,但温而不燥。酸能收敛,甘可补益,故上能敛肺气,下可滋肾阴,兼可养心,故为臣药。旋覆花味苦辛入肺,宣肺气可消痰行水,其性温入胃,化痰湿以降逆止噫,在此宣肃肺气以降浊气而为之佐药。白芥子辛温,其性走散,可温宣肺气,透达经络,尤善于祛除皮里膜外之痰,在此协旋覆花以宣通肺气,故为之使药。该方最有要义之处在于使用白酨浆五升,即米醋煎煮,意在通窍散结,有邪则散邪,无邪则敛正,大有益阴滋血,阳开阴阖之功用。

    [原文]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转动,唾血,咯血方。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此指肾劳证治。盖肾主骨,虚则骨髓空而不能支持躯体,更难于久立,肾司藏精,肾虚阴亏而见夜热盗汗、遗精、失溺等证。方中地黄因加工炮制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生地甘寒,入心、肝、肾经,其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甘温,专治肝肾阴虚,补血滋阴而益精髓。而本方宜多用生地黄,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王瓜根,亦称土瓜根,又叫赤包,功能泻热通便;苦酒即米醋,两者相伍,意在清热、凉血、止血。然从阴阳互根的原理,方中用炙甘草、薤白、干姜意在阴中求阳,阳得阴助,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固元补肾的作用。


 上述五方均为补五脏虚损之方,五方之中大都药食同用,如养生补肝汤除运用桂、芍、芒硝外,还用椒、韭叶、麻油等食品。调中补心汤除用旋覆花、栀子、人参外,还用栗子、葱叶、豆豉、清酒等食品。五方的医疗实践在告诉人们,“虚者补之”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气血来源于先天,但却资生给养于后天,故以调补脾肾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这正是五方药食同用的重要指导思想。

 药食同源,药食同用,中药和食物有着水乳交融的难解之缘。中医学认为血肉有情之品,多系动物“五畜”之器官,以脏补脏,同气相求,用之得当,可见奇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指出:“补肝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肺,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这种宝贵的临床用药思路,在今天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过敏反应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吕氏春秋·节丧》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又称摄生,即指护养、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意思。饮食调养是指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止疾病,从而促进健康长寿。其中某些食物配合药物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如上述补五脏虚损方即是此义,这均称之为食养,也就是饮食养生的意思。《黄帝内经》指出,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又着重指出“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科学的混合型食谱,主食以五谷为主,副食以五菜为充,动物食品又以五畜为宜,兼以五果为助,这种科学合理的饮食调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作者:跌打丸

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书中保存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本文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书后附图的内含。附图包含了书中五脏大小补泻二十五方的组方原理,还有许多未知含义尚待研究。

  关键词:辅行诀 脏腑用药;汤液经法;组方理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由张大昌公之于世。据王氏[1]考证该书大致成于南北朝末期至五代间,为后世辑录陶弘景之说而成。书中保存了部分《桐君药录》和《汤液经法》的内容,是研究古代方药理论的重要古籍。《法要》书后有附图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此图并不为学者所重视,从1989年至2005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此图的文章。本文将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此图的含义。

  方法
  附图中包含了组方的原理,因此分析原书中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和方药的组合规律即可部分反推出附图的含义。根据《敦煌古医籍考释》[2],原始资料整理如下:
  1,    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
  2,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3,    五脏大小补泻方表和二十五味药表
  表1 五脏泻方表
方名    泻    泻    补            
小泻肝汤    枳实    芍药    生姜            
大泻肝汤    枳实    芍药    甘草    黄芩    大黄    生姜
小泻心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大泻心汤    黄连    黄芩    芍药    干姜    甘草    大黄
小泻脾汤    附子    干姜    甘草            
大泻脾汤    附子    干姜    黄芩    大黄    芍药    甘草
小泻肺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大泻肺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甘草    黄芩    干姜
小泻肾汤    茯苓    甘草    黄芩            
大泻肾汤    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    芍药    干姜

表2五脏补方表
方名    补    补    泻    治所苦    补子
小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大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旋覆花    代赭石    竹叶
小补心汤    代赭石    旋覆花    竹叶    山茱萸             
大补心汤    代赭石    旋覆花    竹叶    山茱萸    人参    甘草    干姜
小补脾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大补脾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小补肺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细辛             
大补肺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
小补肾汤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大补肾汤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注:药物的补泻属性为根据药物的味和组方理论原文得出,例如桂枝、干姜辛补肝,五味子酸泻肝,大枣甘缓肝之苦急。

表3 二十五味药表
味    木    火    土    金    水
味辛皆属木    桂枝    椒    姜    细辛   
味咸皆属火    大黄    旋覆花    泽泻    厚朴    硝石
味甘皆属土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味酸皆属金    枳实    豉    芍药    五味子    薯蓣
味苦皆属水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表4 修改后的二十五味药表
味    木    火    土    金    水
味辛皆属木    桂枝    椒    附子    细辛   
味咸皆属火    大黄    代赭石    泽泻    葶苈子    硝石
味甘皆属土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味酸皆属金    枳实    豉    芍药    麦门冬    薯蓣
味苦皆属水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注:修改的地方有代赭石替换旋覆花、麦门冬替换五味子、附子替换姜、葶苈子替换厚朴。补方君药用红色标记,泻方君药用绿色标记。因为论坛不能用颜色,所以没法标记颜色。

分析
    1,组方原理
根据五脏补泻理论的原文,分析表1和表2药物的味,可知小泻方有二泻一补,小补方有二补一泻一治所苦的基本结构。小方第1列药物为各脏独有,第2,3列药物五脏重复使用,三列药量都是三两,根据“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可知诸方第一味是君药,主于补泻,二三味是臣药,其余是佐使。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是君,干姜、五味子一补一泻是臣,大枣是佐使。
 表3是根据“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一段整理而出的,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多有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所以本文以方来校正原文,过程繁杂,此处仅校正君药。五脏大小补泻方共23味药,除附子、葶苈子、代赭石外,表3均有。因为方由图出,所以各方君药应该符合同一规律,因此在表3中君药的排列规则应该一致,已知桂枝、代赭石、人参、麦门冬和地黄,五味属性各相差一位,如果要维持同一规律,那么其五行属性也应该各相差同样位数,即在表3中应呈阶梯状排列,证明从略。观察表3的桂枝、人参和地黄,呈连续的阶梯状排列,可得最可能的排法为五行属性相差一位。根据这一规律校正表3可得表4。
  表4有如下规律:君药的五行属性与所属方对应脏的五行属性相同,例如大/小泻肝汤的君药枳实属酸中之木,大/小补肝汤的君药桂枝属辛中之木,肝也属木。

  2,附图含义
  以“用木体”块为例:此块对应的是肝,中层“用木体”对应的是君药,含义是君药属木;内层“辛、酸”对应的是臣药,含义是“以辛补之,酸泻之” ;外层“化甘”对应佐使,含义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除烦”,原书无明确迹象可以推出其含义。小泻肝汤,君药枳实味酸属木主泻,臣药芍药味酸泻,臣药生姜味辛补;小补肝汤,君药桂枝味辛属木主补,臣药干姜味辛补,臣药五味子味酸泻,佐使大枣味甘缓肝。其它四脏依次类推。附图未限定君药的属性非常巧妙,这样使得补泻均可适用。
  “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进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是说大方的基本结构,大补方共七味药,由本脏小补方加上子脏小补方的前三味药构成,进者,为顺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心。大泻方共六味药,由本脏小泻方加上母脏小泻方的臣药以及乘本脏小泻方臣药中的泻药,退者,为逆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肾到肺。

  讨论
  理解“用某体”的含义是附图的难点,原文中没有任何语句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其含义。本文根据校正后的“二十五味药”表发现君药与所在方对应脏的五行属性一致,从而得出“用某体”是指君药的五行属性,为君药的位置,表3和附图互相应证,从而也肯定了表3君药呈连续阶梯状分布的排列法。对于“用某体”以及内层的“辛、酸”的含义,徐氏[3]认为用与辛对应,体与酸对应,“用木体”格中不对应药物。此观点未解释“木”的含义。原书中没有提及过体用的原文,且不用体用,“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照样成立,因此此种观点缺乏根据。

    常规认为七和六是指大方的药味数,原书中某些方下面列有加减法,经过加减后药味数变了,但其主要功能并未改变,所以七和六的含义解释为大方的基本结构更恰当。另外《法要》对于五行生克的运用与现代理论不同,大方中补子以补母、泻母以泻子的思想和《中医基础理论》[4]所讲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正好相反,其含义尚待研究。

  《法要》是研究仲景之学的重要古籍,其中有39个方证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似。晋?皇甫谧《甲乙针经》序言中讲到:“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是张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原文以图来指导遣方用药强烈暗示书后治疗外感、天行的二旦、六神汤背后也有图,因此根据方药重构出外感病用药机理的图将是《法要》研究的下一个目标,这对于研究《伤寒论》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淑民.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3:36-39.
  2.    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5-137.
  3.    徐浩,张卫华,杨殿兴.《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3(17):17-19.
  4.    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2-193.


此文转自跌打丸先生在中国歧黄论坛发的帖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