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及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始,使商代各领域的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殷墟发掘的遗迹和遗物,为商代历史研究增添许多新的实物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商代社会性质 不少学者利用甲骨文、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商代社会性质进行探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商代原始社会末期,另一种意见是奴隶社会。就是持后一种意见的学者,对商代奴隶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1)低级阶段。孙海波认为,商代社会停滞于奴隶社会的早期阶段,即为早期奴隶社会。(2)高级阶段。有的学者依据殷墟出土不少青铜器,尤其是有青铜制的农业工具,生产力水平较高,认为商代社会是“高级阶段的奴隶制”。(3)奴隶社会发展期。有人根据大量考古发现,特别是殷墟在武丁以后范围扩大,人口增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材料,认为商代已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国家,壕沟等防卫系统措施则是奴隶主专政进一步强化的指示物,商代是处于奴隶社会的发 展时期。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卜辞记载和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当时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工具仍以石、骨蚌器为主,虽然发现几件青铜工具,如在大司空村发现的一把有明显使用痕的青铜铲,但总的来所青铜农具,发现还是很少的。从出土酒器的数量较多来看,商代的粮食除食用,已大量用来酿酒,粮食消耗量大,也说明商代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家畜除食用和部分作畜力外,大量的牲畜常作为祭祀的牺牲。用牲的数量达到惊人的程度,少则数头或数十头,多则三四百头。用牲的数量之多,也正反映了当时畜牧业发达的情况。 铸铜、制陶、制骨等已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有规模较大的作坊。尤其是王室直接控制的手工业,分工颇细。另外,玉石业、漆木业及丝织业等也有发展。 殷墟发现的夯土基址,说明当时建筑技术水平也是较高的,特别是宫殿宗庙基址的布局与结构,表明当时有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建筑的工匠及指挥者。 三、对“众”及“众人”身份地位的探讨 奴隶说。众和众人是商代的农业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如小屯宫殿区一坑内出土444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堆放在一起,说明石镰属于奴隶主贵族所有,奴隶在“小臣”的监督强迫下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此外还要从事商王的狩猎活动,一遇战事就要被迫从征或在族长率领下戍守边疆。甲骨文中常见“丧众”的记载,反映了奴隶逃亡的情况。 “自由民”说。有的学者认为,“众就是众人的简称。他们应该是自由农民,而不是奴隶”,是商代社会主要的直接生产者。殷墟西区939座幕,绝大多数幕有少量随彰葬品,有不少随葬礼器,说明幕主人生前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参加一定的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有些男子还是战士,因此大部分墓主从应是自由民(平民)。也有些小型墓,墓室面积不到1平方米,有的随葬极少量陶器或无任何随葬品,墓主人应属自由下层,表明自由民阶层已向两极分化。 “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说。有的学者认为“殷王对于众却是非常爱护与关心”,“众”的生产是大规模的集体耕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劳动,因此,殷代的“众”既不是奴隶,也不是自由民,“只能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成员”。 “众”为“奴隶主”说。有人认为甲骨文上的“众”和“众人”有别,“众人”是自由的公社成员,是殷代基本生产者;而“众”则是“多工(士)”以上的阶层,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众”和“众人”“同属于奴隶主阶级”说。 四、奴隶主阶级专政机构的进一步强化 殷代奴隶制的继续发展,使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 甲骨文中的不少官名,如小藉臣、王臣、臣、多臣、射、多射、尹、工、多工、史、北史等,商王通过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全国广大奴隶和平民进行奴隶和压榨,以商王为首和奴隶主阶级同广大奴隶和平民以及被征服的方国部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这了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并通过对外战争进一步掠夺奴隶和财富,商王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甲骨文里记载商代军队和军事行动内容较多。有关征集兵员的数量常常是三千、五千,多达一万三千人,作战中车兵为言主力部队。考古民掘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车兵编制的材料。一般一车驾两马(两服),或左右各再加一马(两骖)。车上3人,在前驾驭马为御者,左部持弓、 者为主将,右部持戈者为护卫。有时5车横列一组,25车为一大组。随车的兵士3人为一组,曾发现10组30人。 商王朝设有监狱,制定敢各种残酷的刑罚。甲骨文中记载,商王对建造监狱非常重视,经常为此事求神问卜。在辖区内很多地方都设监狱,有的设在边塞地区。如在 地设囚禁 奴的监狱。这些监狱“既是监狱奴隶的集中营,又是输送奴隶的转运战,起着镇压奴隶反抗的巨大作用”。另外,甲骨文中有墨、劓、宫、 大辟“五刑”的记述。尤其是刖刑残害的奴隶。小屯H358出土3个戴有手枷的奴隶陶俑,女俑枷在前,男俑在后。这些男女奴隶陶俑被戴上手枷,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真,也是他们反抗奴隶主的物证。 商王自称“余一人”,表示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王陵区商王大墓即是有力的例证。商王通过占卜把自己打扮成沟通天上人间之间的使者,是执行神的意志,借以欺骗和麻醉奴隶和平民。 五、殷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殷代社会中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自由民是一阶层。 商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掌握着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强大的军队,把一切大权(包括神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商王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担任。他们是凶狠残暴的奴隶主统治阶级。 奴隶阶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当者,另外还有不少家庭奴隶,如甲骨文中的奴、婢、妾、奚等,供奴隶主阶级在日常生活中役使和淫乐。广大奴隶处于奴隶社会最低层,有的死后被任意抛弃。有的与动物埋葬在一起。 奴隶主阶级残酷压榨、奴役广大奴隶,将大批奴隶杀死,作为奴隶主死后的殉葬品或祭祀祖先、神明时的“牺牲”。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王陵区大墓附近及祭祀场所发现的累累白骨,就是广大奴隶惨遭迫害的实物见证。 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了广大奴隶的反抗斗争。 逃亡是奴隶的主要反抗斗争方式。甲骨文里有大量奴隶逃亡的记载,如: ![]() ![]() ![]() ![]() 奴隶主阶级的血腥镇压,引起了奴隶们更大规模的反抗。甲骨文里有奴隶们“焚廪”、监狱暴动事件的记录。商代奴隶阶级的反抗斗争,与自由民的反抗相呼应,此起彼伏,动摇着殷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六、殷王朝的疆域及影响 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至武文时期,商王朝主要同北方和西北方的方国交战。商末周年的帝乙、帝辛时,大规模征讨夷方。通过对周围方国部落的连年征战,扩展了疆域,使商王朝进一步强大。 ![]() 考古发掘材料说明,相当与殷墟这一阶段的遗址分布较广。河南省北部、西部、南部发现的商代遗址或墓葬,河北省磁县、邢台的商代遗址 ,所出陶器均与殷墟接近。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晚期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早期,所以陶器与铜器受殷墟文化较明显。晋西北一带发现了商代铜器群,大部分礼器与殷墟的早期的同类器比较接近,有些器物带有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特点,在殷墟未见过,这反映了武丁前后与这一带方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又显示出方国文化的特点。山东境内的商代遗存,如济南市4公里处的大辛庄遗址、益都苏埠屯商墓1号墓带4条墓道,墓内殉人和人牲48个,墓内出土铜、淘气等多数器物的风格与殷墟早期的同类器比较接近,另外还出土两件均有“亚 ![]() ![]() 七、商代的科学技术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保存了许多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珍贵资料。 农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的谷类作物有桑、麻等。甲骨文中的田字,表示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每块代表一定的土地面积,也是考绩生产者的单位。殷人已掌握了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播种及除草、培土、施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技术。禾稼成熟后,开始收割谷穗,将谷穗运回堆放储存。然后再用杵、臼工具脱粒,以供食用。卜辞中大量,“求年”、“求禾”、“省黍”的记载,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关心庄稼长势及收成的好坏。另外,甲骨文中对于干旱或久涝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收成记载,早于希腊1000多年。同时,不同植物还具有一定的适应旱或涝的不同特性。养蚕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养马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1)“相马”,既马匹外形学及根据用途选择马匹等。甲骨文记载表明,商代的马有按毛色分的,如铜色、白色、赤色、深黑色、黄色、杂色等;也有概括马的外形或特性的专字,如有的马字旁边加一鹿字,有的加一豕字等;也有不少表示马的特征或殷王所喜爱的好马的专名.殷人按马的毛色、特性、外行等方面对马加以区别,可能是认识了在祭祀、戎事、田猎等重大活动时,各种马有其不同的用途。(2)“去势术”的采用。(3)原始马医的出现。 殷代的医学有了很大进步。甲骨文里有不少关于人体各种疾病的记载,对某些疾病有了较细致的划分。以口腔为例,卜辞中有“疾口”、“疾 ![]() 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殷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有的年份置闰,还把一昼夜划分为不同的时间阶段。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风、云、雷、雨、雹及大火、新星、鸟星、大岁、木星等星宿的观察记录,还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殷代的数学,最小数字为一,最大的数字为3万,反映了殷人已有个、十、百、千、万的数字概念。另外,殷墟出土的铜器和陶器上有几何图案,可说明殷人已有一定的几何学知识。 |
|
来自: laoxuesheng > 《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