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山记

 苏迷 2014-05-25

鹿山记

——吴中名山记之十

我楚狂人

寒山西北有鹿山,一说因山形似奔鹿而得名。又一说,据《地方志》上记载:鹿山乃吴国养鹿之地,吴王为宠姬西施养鹿千头,采其茸成药,为西施调养身体。有诗曰:“山下花开一色红,花下千头鹿养茸。衔花日献黄面老,夹群时入青莲宫。”据说其地吉,吴中豪门多卜葬山麓。但是这一区域是前些年开山取石最厉害的地方,鹿山只是残山了。就如左近的高景山一样,原先的样子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开山取石,其宕口往往造成匪夷所思的奇形怪状,这里的景色迥异。这令我想起了浙江绍兴的柯岩。

鹿山之下有兰凤禅寺,兰凤禅寺又名兰凤塔院,原名景福寺庵,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与阳山北的尊相寺的始建年月相同,“南北益彰,相映成辉”。当年寺院由主持道宏所建,该寺到了永乐二年(1404)得以重建,此后屡建屡毁,至文革,彻底毁灭,今重建。改名兰凤寺是因为这样的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有一高僧名曰兰凤禅师静修于此,面壁十年,得佛点化,乃成神凤,又从别处驮来了小鹿山。从此,福禄(鹿)祥和,保佑一方百姓。故后人将兰凤禅师灵骨纳于后院,今寺后面有其灵骨塔,殿前有其遗像,故名兰凤禅寺。但是又有另外的记载:清初,有一位名叫见月的寺僧,在耙石岭上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即“耙石岭僧见月居岭间,景福善武事”。同时,他又刻苦诵经,精研教理,这位身兼文武的见月和尚,就是后来的兰凤禅师。志书有载:“兰凤禅师,耙石岭景福庵高僧也,甚有道行,今寺有化塔,殿前有遗像……”寺因之得名云云。所以现在的兰凤寺也是今日吴中名刹唯一尚武练武的,我日前去兰凤寺就见到寺僧练武。寺中有不少僧人练武的石像就可以理解了。

据说景福寺庵有二奇:一奇谓仙人道,此道乃古人得道成仙之处。仙人道口有巨石,形如鼓,是仙人敲鼓石,那块敲鼓石乃是李洞宾从蓬莱搬来的。人击石,犹如雷响,得道者在此登仙,上山有巨石,称为天门石,意为仙人上天之地。每见暴风骤雨,闪电雷鸣,人称:将有得道成仙者登天而去也。二奇谓凤鸣泉,山岭之地,水源奇缺,兰凤禅师遂上诉求泉,以救草木生灵。因诚所感,得佛点悟,于鹿山旁凿地十丈,得一泉眼,泉水清澈且极有灵验。饮之能除病痛避灾难,更有奇特之处:但闻凤之鸣声,泉水迅速上涨,以保障百姓饮用,故名“凤鸣泉”。

据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在当年对兰凤塔院的记述:兰凤寺内存有明代碑刻三块,都是万历年间之古碑。三块碑刻分别由袁祖庚、烟霞老人及昆山张宪文撰写并书。清碑有一,其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长洲县袁宪文的山主碑。另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费福造钟”一口,乾隆戊寅(1758)仲秋“张继善额,张俨联”(木榜),咸丰八年(1858)僧闻声联额。寺院门左尚有“正心性祖”僧于乾隆甲申年(1764)葬立的墓碑。由此可见,昔时塔院遗有明清之碑记、古钟、扁额、榜联等文物古迹甚多。

文革中兰凤寺全毁,现在见到的都是新建的。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鹿山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