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三十秒阅览室 2014-05-26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搏斗、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的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它也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从聚落形式推测出某地区大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北方寒冷民居区

本区南界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包括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民居防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又叫“撮罗子”。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2、长城沿线的民居

   包括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本区属于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因此土墙厚实,一般屋内设有火炕;冬季吹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顶或近似平顶,便于晒粮食。

3、黄土高原的民居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包括山西、陕北、陇东、宁夏南部和河南西部。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凉。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地坑式又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在窑洞内,靠近窑口门窗空气阳光充足处,安排炕、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4、华北地区的民居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及苏北、皖北地区。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四合院由北面的正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及南面的门楼组成,它们之间用围墙连结。其特点就是对外隔绝,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天地;对内严格区分尊卑,正房由长辈居住,厢房为晚辈居住,布局上讲究中正对称,正南正北,体现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传统封闭、注重礼仪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房屋造型以砖基、土墙、屋顶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大。

   二、西部干旱民居区

5、北方牧区的民居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包括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广大牧区。这里的居民以牧业为主,长期逐水草而迁徙,形成了流动性很强的住宅——蒙古包。蒙古包通常高78尺,周围环以木条结成的网壁;顶部用木条结成伞形支架,上覆盖厚毛毡,毛毡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开启;顶部中央有天窗,可以通烟气和采光;包门较小。蒙古包具有制作简便,灵活机动,易于装卸和搬运,耐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6、青藏高原地区的民居

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藏北高原以流动的帐篷式住宅为主,其呈方形后长方形,上覆盖黑色牦牛毡,拆装灵活;藏南以耕作农业为主,住宅形式常见的有固定的石雕楼,土木或石木结构,布局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楼房底层较高,居室呈方形,由夹墙相隔,墙厚窗小,以抵御风寒,屋顶为平顶,可晒谷物,防大风。

7、西北地区的民居

包括陕西中部、甘肃东中部、河西走廊、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日温较大,降水少,阳光充足。民居以土房建造流行,。关中一带多一面坡式住房,后墙高较为安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庭院很大,吐鲁番地区住宅多为半地下室,冬暖夏凉。

三、南方暖湿民居区

7、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丘陵地区的民居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该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房屋造型和布局多考虑通风透气、防

潮和防日晒。房屋以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墙壁薄、墙基高、朝南的窗户大、屋顶坡度很大。住宅外形轻巧玲珑,与北方的厚实笨重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般无院落,房前有水井。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房屋多沿河建筑,呈带状分布。“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为确切的写照。

8、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居

  包括浙江东南部、福建、广东和广西。该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地面潮湿,楼居多,骑楼建筑常见于集镇,多砖瓦结构。屋檐向外伸出很多,窗户小,以抵挡强烈的阳光照射。人居于楼上,底层为客厅和灶间。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在该地区的福建龙岩、永定一带有一中独特的民居——土楼。它是汉族客家人的住所,客家人迁徙次地后为防止与当地人发生械斗袭击而建。土楼呈圆形,以夯土厚墙,并掺有石灰和砾石,墙厚1米,坚硬如石,历经二三百年仍不坍。土楼有的高达5层,圆平面达70米,分为三环,房间可达300多间,中心为祠堂,供族人议事及其他公共活动。

9、南地区的民居

[转载]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湖北西南等地。这里气候炎热湿润,地形复杂,住宅防热、防潮功能显著。该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聚落各具特色,类型多样。如:傣族的竹楼,一般有数十根柱子支撑,离地78尺,整个房屋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湿;屋顶坡度较陡,盖有茅草,室内开小窗,深处檐下;楼下一般关牲畜或贮藏用。苗族的传统民居为吊脚楼,一般建在斜坡上,为适应地形和扩大居住面积,房屋一侧临空扩展,下有木桩支撑,上铺木板,下面可以堆放杂物,也可通风去湿。另外,还有侗族的典型建筑——鼓楼,一般为多层的宝塔形,下层为方形的中心大厅,是娱乐和集会的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地区间的交流的日益加深,各地区的传统民居也发生了各很大的变化。如:华北地区的四合院,有的长辈将正房让于子女,自己住厢房;在牧区,固定的砖瓦结构的住房有的代替了蒙古包;客家人的土楼,有些现在以开辟为旅游景点,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有些地区的人们为追求住房外观漂亮,效仿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的建筑形式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