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容斋笔记 | 民居里的中国 传统北方民居

 cxag 2017-08-07

民居,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把宫殿、衙署、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中国传统民居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各种文化交融共存,各民族相互融汇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族群的繁衍和时代的变迁,成为千年不老的历史记忆。

品质容斋 品位容斋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各地民居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中国的民居种类数不胜数。或豪迈大气,或精巧雅致,或功能独特,或科学实用,构成了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民居世界”。

东北民居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旧社会有钱人家自然是不会少娶老婆的,第一个娶来的是原配,大老婆,住的自然是正房,所以原配又会根据其住的地方被称为正房。二老婆三老婆等等自然要住厢房了,厢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们也被称为厢房。大名鼎鼎的慈禧就是住在西厢房的小老婆,所以人们都叫她西太后。

大多数人家只能盖一个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盖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两端再盖出东西厢房来,如果在正房前面再盖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话,这样就围起了一个方形的院子,这就是我们今人说的四合院。北京之所以四合院建筑多,就是过去有钱有势的人家都跟皇上到北京来了,这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所盖的房子自然就都是四合院了,如果更有钱一点的话,就不仅仅是四合院这么简单了,还要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谓三进三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典故也是源于东北民居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

东北民居向阳一面的窗户,在入冬以前,会裁一溜纸糊在窗户外面,寒风就不会钻缝进屋。“窗户纸糊在窗户外”,正是东北的“三大怪”之一。

马架房是吉林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朝鲜矮屋常见于东北的朝鲜族聚居区。因矮得名,室内净高2.2-2.4米之间,再加上地面起火坑,人们活动的空间就更加低矮。朝鲜族民居保留了一些我国唐代时民居的风格与形式,比如席地而坐的习惯、家具矮腿的设计等等。在建筑外部有一处偏廊,以方便家人和客人在此脱鞋之用。夏天,矮屋会敞开门窗,廊又成了一处很好的歇息和乘凉的场所。

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也就是由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和中心庭院,共同组成的院落式民居,为华北、山东及东北广大地区内各族居民采用。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布局上,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即北房),在正房前面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东西厢房,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大门内迎面建一影壁,使人从外面看不到宅内的活动。二门建在纵轴线上,常为华丽的垂花门。进二门为内院,即主要的庭院,是住宅的核心部分。

四合院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蒙古包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主要由毛毡和木架构组成,是一种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蒙古包的制作非常简单,一般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皮绳和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那”,主要是由柳木椽子编制,用皮钉固定,扎成网状。将若干哈那连结,就形成蒙古包的围墙。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多少而定,五六个哈那的蒙古包最为常见。用皮绳、鬃绳将哈那、天窗与撑杆等部件扎在一起,就形成了蒙古包的骨架。然后再取衬毡、套毡依次覆盖围墙、屋顶和天窗,并以鬃绳系牢,整个蒙古包就搭成了。

蒙古包的外观通常呈圆包状,包顶为拱形,线条流畅。这种构造特点使其能够经受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尖顶圆形的蒙古包迎风阻力小,顶上又不积雪、不存水,寒气不易侵入,冬暖夏凉,安全舒适。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富有民族风情。地上铺满中间绣着云纹和吉祥图案、四周用各种颜色的毛线镶出花边的毡子,佛龛、被桌、竖柜、箱子、碗架等上面或绘以刀马人物,或绘以山狍野鹿、花卉等,色彩鲜明,栩栩如生,与本来就做工讲究的哈那、撑杆和包门相映衬,富丽雅致,别有风情 。

蒙古包结构简单、轻便,不仅容易拆装和移动,还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任意装配,以调节蒙古包的大小。

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屋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最小的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之大,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壮观。

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山东民居

山东民居不是一户一院独立,而是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建筑,呈居住大院特征。邮票图案就是山东居住大院式民居建筑。这种居住大院大小不等,一般周围建有2层~3层的外廊式楼房,院内集中建有公用设施。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屋脊高而陡,既有利于排雨水,又便于晾晒渔网。门窗施以彩绘,十分精致。

海草房是胶东渔村最传统的建筑形式,现存最早的已有300年历史。海草房以石为墙,石来自于就近的山石和海石,根据其形状堆砌而成,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壁画”。

屋顶为海带草,柔软有韧性,耐腐蚀,不易燃烧。海草房工艺讲究,工序复杂。建好的海草房是灰白色的屋顶,海草苫的很厚,屋脊显得浑圆,憨态可掬,这与墙上棱角分明的石头对比鲜明,看上去古朴久远......

牟氏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

相比于南方民居的婉约,北方的民居更显得庄严和厚重,深宅大院,中轴对称,鳞次栉比,庭院重重,颇为气派。

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晋中窄院,是一种豪华而精美的合院型民居形式,其民居多通体由青砖砌成,造价不菲。典型的晋中窄院由三间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所有房屋均有高大的体量,为单面坡屋顶。围绕屋顶还有一圈凹凸的围墙,整个院落给人很强的安全感。

河南民居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家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

康百万庄园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

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窑洞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建筑学家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

目前我国的窑洞民居主要集中在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不同,加之地方风土习俗的影响,窑洞的形式不尽相同,从建筑的布局结构上大体可以划分为崖窑、地窑和箍窑3种:

崖窑,即在天然的土质崖壁上,先找一个理想的土坡或土塬,在向阳的边缘地区铲出一个立面,再向内挖一个深约为七、八米,高宽各约四米的洞,正面装上门窗即可用于居住。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洞宽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2~3米,窑顶掘成半圆形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的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通常人们在同一等高线上挖出几层台梯式的窑洞,为避免上层窑洞的荷载影响下层窑洞,每层窑洞都是层层后退的,底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窑洞的前庭。

一般我们经常见的窑洞式民居多数是这类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数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河南、陕西两省的崖窑。

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首先在平地挖出一个10米见方、深约8米的方形巨坑,形成地院,然后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向四个方向挖出单孔窑洞,形成四方窑院。院内铺有砖道相通各窑,在窑院的东南角挖出一个45°倾斜坡、约2米宽的坡道,直达地面,作为出入窑院的通路。院中一侧打有水井,院中央种有树木。一般是一家居住在一个窑院,或父母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窑院中。这种窑洞大多分布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

米脂姜氏庄园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而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既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多见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窑洞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青海民居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居

宁夏民居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新疆民居

“阿依旺”,在维吾尔语中有“夏室”的意思,是一种开放的建筑空间,以新疆和田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建筑内室布局巧妙,房中套房,外墙架构结实,雕饰精美。

由于新疆地区非常干燥,只要避过太阳在背阴处就非常凉爽,所以建筑也很少开窗,内部相对封闭,室内昏暗却很阴凉。由于维吾尔族全族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装饰都带有强烈的伊斯兰风情,更接近西亚风格。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当地的维吾尔族居民在原有的王宫遗址上,加筑起多层住房,形成了“过街楼”、“楼上楼”的建筑格局。

石头式民居

主要常见于青海、西藏等地区。这部分地区以山地居多,取石材十分便捷,故而产生了以石材为主的民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