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慢慢读懂了母亲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26

我慢慢读懂了母亲

  • 2014年05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陈锐
  1994年6月19日,我亲爱的母亲张申一无疾而终,安详离世。转瞬间,20年过去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久存心间。
  母亲1924年生于湖北武昌,幼年丧母,外公把她送回外婆的故里苏州,在那里她度过了少年时光。后来外公在天津中国银行供职,担任过襄理(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行长助理)。母亲再次回到外公身边时,已经有了新的外婆。
  1943年,19岁的母亲考入北平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就读家政管理专业。由于辅仁大学采取全程英语教学,母亲的专业知识学得如何不得而知,倒是掌握了比较扎实的英文。母亲毕业后在天津一家英文报馆觅得一份编辑的差事。工作一年后,母亲进入一所小学当了教师,至此开启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教学生涯。
  母亲以全日制大学毕业的学历从事小学低年级教育工作,在以前是十分罕见的。但她从不小看这份工作,手书的教案有数百万字之多;她去过的山村教学点数不胜数;辅导过的基层教师也有数千人之多。
  “文革”期间,母亲难逃厄运,遭受令人发指的身心凌辱,即便如此,她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山东省首批特级教师、首位教授级小学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令人炫目的荣誉应该是对母亲一生最大的肯定和褒扬。
  直言不讳,有傲骨、无傲心是母亲的人格特点。上世纪50年代,大量苏联专家进入北京市教育领域,照搬苏式教学管理方法成为一时潮流。当时已经成为北京市屈指可数的二级教师的母亲据理以争,坚决反对机械照搬,连苏联专家也觉得母亲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在极左的年代,母亲因之被打成右派。
  亲情、爱心伴随着母亲终生。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随打成极右分子的父亲,从北京下放到沂蒙山区,在都市长大的大家闺秀一夜之间成为乡村教师。当时,沂蒙山区的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衣食无着的学生比比皆是。母亲在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同时,几乎倾尽所有个人收入,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
  那时,我们周围的不少家庭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母亲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他们的孩子发愤读书。当时,我家的餐桌边经常有新面孔,我和妹妹的衣服成为多人共用的“公用品”。有些生活窘迫的老师张口借钱,母亲也会倾囊相助,但是大多有借无还。
  母亲晚年仍为举办亚运会、植树造林、扶贫开发等多项公益事业捐资捐物,而对自己的儿女,母亲却十分“吝啬”。1979年我结婚时,她仅仅拿出500元钱,供我们回浙江老家祭祖,其他一切开支由我们自理。她与父亲一生中捐献的款项在6位数以上,去世时留下的存款却少得令人难以置信。由于父母一生中帮助过的人不尽其数,时至今日,每逢清明时节,仍有不知名的人到他们的墓前祭奠。
  晚年时,母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1992年,履行完最后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能的母亲,婉拒了组织上在临沂为她精心安排的生活待遇,来到日照与我们共同生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她开始少量吸烟。有时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手拿一支香烟,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言不发,一待就是很长时间,与她原来健谈的性格形成极大反差。我曾问她:您在看什么?她静静地回答:“Skyline. There is your father.(天际线,那里有你的父亲。)”如今已逾花甲的我终于慢慢地读懂这句话的含义,也慢慢地读懂了母亲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