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通周锐:移动医疗是下一个待爆金矿

 诸相非相118 2014-05-26

移动医疗处于爆发前夜

行业驱动因素:

移动网络传输速度大幅提升(3G&4G);可穿戴设备和应用APP蓬勃发展;等待杀手级产品引爆行业。

移动互联网下一个热点之一就是医疗和教育。娱乐和社交等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产生了腾讯、百度等巨头,移动医疗和教育有长足的成长空间。国内医疗资源的短缺和不平衡。慢性病管理、老龄化&空巢老人、医保支付压力等。

移动医疗前景及市场

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 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14 年3 月发布的报告称,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90 亿美元。2012年北美地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33.5% 。

2012年移动医疗服务收入中健康检测服务占了48%,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健康检测服务在2012年全球营收为12亿美元,慢性病管理又是健康检测服务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借助移动医疗手段,有望提升医生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且有望改变医疗服务现有蛋糕划分格局,企业有可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跑马圈地阶段行业制高点在哪里?

1、硬件入口:苹果、谷歌等选择不同的入口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2、用户入口:腾讯、阿里、百度、360 未来也存在切入移动医疗的可能

医院/医生入口 东软和卫宁等医疗信息化的企业有一定优势

中小企业的出路

行业大整合和融合阶段还未到来,企业处于练内功阶段:中小企业当前宜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积累用户且增强粘性,未来才有变现可能。合纵连横,寻找资源能够互补的战略伙伴。如九安医疗和春雨医生、三诺生物和糖护科技这两个案例都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中国电信与瑞士企业LifeWatch的合作则体现为渠道和产品的结合。

移动医疗关键节点——感知层

1、云和大数据:需要政策配合和观念转变

2、应用层(企业、用户、医生等实现互动的平台):商业模式非常关键,用户付费习惯还需培育

3、感知层(实现各种健康数据采集,也伴随医疗设备的数字化):短期瓶颈在技术

注:物理网络层(路由器、移动基站等等)是实现移动医疗的手段,并不对病人和医生等产生直接的医疗价值,此处未做专门讨论。

移动医疗关键节点_感知层

全身上下处处可穿戴。眼镜和手表等主流市场将高度集中,竞争非常激烈,其他细分市场有望百花齐放。短期瓶颈在于技术,市场将伴随杀手级产品出现而进入爆发期。如苹果的下一代产品有望加入较多的生理参数监测。

需改进问题:电池待机时间;测试精度问题,如医用传感器的匮乏;智能手表和手机等平台之间的协调问题;电磁辐射;同质化程度高,缺少杀手级产品。

可穿戴前景广阔,具备很多现实意义:

可以全时空预防、监测和诊治疾病。例如1)临床数据实时收集,如使监测偶发异常心电状态、动态血糖成为可能;2)通过远程监测血糖&血压&运动量&体重等指标对慢性病患者和孕妇等人群的状态进行干预;远程会诊等成为可能,提高了良医工作效率。

国内移动医疗App 已达2000多款,当前主要是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对专业人士形成业务支持的应用,如查询专业信息和医学参考资料等,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医生、好大夫等;预约挂号、导医、缴费和点评服务等,如就医160 等;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健康监测和管理等应用。如东软熙康、九安医疗、新元素、中卫莱康(心电监测)、糖护科技等企业的产品。其他细分功能产品。

国内应用层现状

1 同质化高,竞争激烈 近2000多种各种APP

2用户开发成本高,活跃度低,转化率低活跃度远低于社交和娱乐类APP。医疗行业特点决定了较难低成本且大规模拓展用户

3 目前主要集中在垂直细分领域

4 与医疗机构之间数据接口不畅 医院信息化系统开放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低

5 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能力弱 选择不同入口,可能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都在或有过摸索阶段:如丁香园盈利模式探索:从招聘到电商,再在药企营销找到商业感觉、目前为止落脚于“数据+服务”。如好大夫在线在active app 和web app 上的选择。

移动医疗关键节点_大数据

大数据挖掘能产生价值和粘性,体现在医疗服务各个环节:临床决策支持。大数据使得分析共性和寻找差异性变得更加简单。通过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各种药品的疗效数据,帮助医生制定最佳治疗路径,还可以提醒医生防止潜在错误(如药物不良反应、过度治疗等)。

付款和定价。可以更好地对医疗服务进行定价;通过大数据来比较药品的疗效进而对药品进行定价也成为可能。

公众健康。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能实现传染病疫情的快速监控和反应;各种慢性病的监测、提前预警和干预、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评价体系更有效,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院内医疗过程数据更加透明度,可以使医疗从业者、医疗机构的绩效更透明,有利于医保体系和医院对医疗服务过程的监管;美国还公开发布不同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绩效数据。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相互评价(如春雨医生),有望加速让资源往优势医疗单元集中。随着大数据的发掘,未来有可能出现很多现在都无法预知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中短期存在的瓶颈及问题:

医疗信息使用有法律和隐私问题,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另外,医院主观上没有动力来进行信息共享和公开,客观上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需配套法规、标准及医疗管理体制的配合。美国市场中发达的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推动作用巨大,中国在此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好的医院和医生是瓶颈,也是移动医疗闭环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比较成功的杏树林和春雨医生是以提升医生效率为出发点:杏树林给医生提供专业支持,春雨医生则能让医生的碎片时间也产生价值且让边远地区人群享受发达地区医疗服务。发达国家的私人医生模式能让移动医疗更容易发挥作用;国内未来如果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则有望大幅改善当前医疗服务的供给瓶颈。

技术标准零散、缺乏完整体系、缺少龙头企业领域行业。移动医疗是非常典型的交叉领域,硬件、软件、互联网思维、政府医院资源、用户等要素同时兼备的公司很少。标准零散和体系不完整也制约了行业发展。大数据如何产生有效的盈利模式,还有待探索。

国内当前最可能成功的几种模式

1、给专业人士提供业务支持:覆盖足够多的医生等专业人士后,医药和器械企业

的广告就有望成为收入主要来源——Epocrates、杏树林等。

2、寻医问诊:聚集足够的用户和医生后,有望通过付费用户来实现收入——春雨医生、好大夫等。

3、挂号、导医、缴费类:能让病人就医过程更高效和舒适,用户愿意付费,但需要医院资源(必须能与医院内数据系统对接)——就医160 等。

4、慢性病远程监测:当前主要通过卖硬件赚钱,云平台能实现用户数据的保存等简单功能,更深层次的数据使用还需要完善——九安医疗、东软熙康、三诺生物、中卫莱康等

5、院内移动工作站等:提升医生和护士效率,降低医疗出错概率等,解决临床信息化最后20米难题,企业通过向医院收费盈利——移动查房等。

6、特定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企业最好轻资产且低运营成本(如人工少,能借助计算机完成大部分工作),能满足较大人群的某个特定需求,通过单人少量收费就能维持运转——大姨妈、用药提醒、婴幼儿温度远程实时监控等。

当前移动医疗企业的业务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但任何一种模式如果能积累了足够的用户,都有可能演生出其他业务模式。

移动医疗相关上市公司

公司 主要业务 移动医疗相关业务

九安医疗:血压计、血糖监测、低频治疗仪等——ihealth 系列产品(远程监测血压、血糖等)

东软集团:软件及系统集成、医疗系统——CT、熙康系统(远程监测血压、血糖、心电等)

三诺生物:血糖监测——与糖护科技共同推出手机血糖仪

理邦仪器:监护仪、超声、心电图机、POCT (血气和心肌酶等)、妇产科——给下游做心电移动医疗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B2B 模式)

蒙发利:各种按摩器具、空气净化器等——有望借助移动医疗手段在空气净化器和按摩椅等产品上实现增值服务

宝莱特:监护仪(插件式监护仪和掌上监护仪等)、血液透析业务等——2014年3月成立了的珠海市微康科技,有望在移动医疗领域发力

风险提示:市场风格转换有可能带来股价大幅波动,移动医疗业务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报告日期:2014年5月22日)

21世纪网(微博)金牌分析师实时量化评价系统地址:http://fenxishi./ 返回21世纪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