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钓鱼活动和养鱼联系

 Seven_Five 2014-05-27
   我国古代钓鱼活动,常常是和养鱼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最初钓鱼是为了温饱,鱼主要是从自然水域钓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把钓取和网取的鱼喂养起来。这种养殖水面内的鱼比自然水域的鱼自然多得多,于是养殖渔场也就成了娱乐型的钓鱼场所了。
    建国后出版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一书中说:“池塘养鱼最早记录应该是周文王的灵沼,那时候周文王称周西伯,是殷朝的一个诸侯。”书中引用《诗经·大雅》的“灵沼篇”为证,“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巫,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枚伏,麀鹿灌灌。白鸟鹤鹤。王在灵沼,子物鱼跃。”据传说,周文王和他的儿子们都喜欢钓鱼,文王无事就在灵沼以垂钓为乐。《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吕尚盖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这里的“奸”字(读音“干”)是地名,即兹泉。《括地志》载:“兹泉水出屿州屿山西南凡谷。”《吕氏春秋》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姜太公想做官发达,又无人引见,他知道周文王爱好钓鱼,就在渭水边钓鱼,果然遇文王,从此他放下了钓鱼竿,辅周灭封,终于成了兴周800年的功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养鱼的更多了。东汉赵哗著的《吴越春秋》里,曾记载范蠡在越国养鱼、钓鱼的故事:“越王既栖会稽,食鱼不可得。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有鱼池两处,水中有三江四读之流,九溪六谷之广。上池宜于君王,下池宜于臣民。畜鱼三年,其利可致千万,越国当盈。”’绍兴也有这样的传说:勾践喜食鱼,三日不食则米饭难以下咽。范蠡筑鱼池二处,自己和侍者轮流垂钓,以供越王。
    后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录写了“陶朱公养鱼经”700字,也是写范蠡养鱼的事:“齐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子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鸥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下面具体叙述了鲤鱼的繁殖、饲养方法,以及鱼池的制作。)这本《养鱼经》,可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至今,黄河流域的广大群众仍爱养鲤鱼、食鲤鱼。
    在我国淡水鱼中,鲤鱼是主要养殖对象鱼,也是家鱼宗族的“老祖宗”。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朝末年,已经有了养殖事业,那时养殖的都是鲤鱼。
    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鲤鱼看作吉祥的象征。古代年画中的《吉庆有余》《年年有余》,都是以金鳞闪闪的大鲤鱼为吉祥标志的,民间习俗,逢年过节馈赠亲友,或新郎拜访岳父母,都常提着成双成对的红鳍鲤鱼为上等礼品,祠堂家祭供奉祖先的供品,总是一条条扬首翘尾的大鲤鱼居中,直到如今,民间正月十五闹花灯时,也少不了用鲤鱼造型的花灯嬉舞。“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源远流长,据古籍《注引卒氏二秦记》记载:“津河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类莫能上,上则为龙也。”鲤鱼性活泼,力气大,素有腾跃波涛之能,每当春暖花开、柳絮纷飞之季,鲤鱼就在险要河段腾跃。传说跳过龙门者即可成龙,失败者仍旧为鱼。封建社会科举时代,后生赴京应试,考中了状元者叫做“跃过了龙门”,所以,古代把“跳龙门”作为对后生上进的激励。
    在众多的垂钓对象鱼中,历来钓鲤鱼是位居前茅的首选鱼种。鲤鱼的宗族知多少,我国南疆北国气候差距很大,产生种群的差别,这些不同的种群,就是鲤鱼的亚种。我国的鲤鱼,以黄河鲤鱼著称于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黄河鲤鱼体延长,稍侧扁,一般呈青黄色,口下位,有须两对;生长迅速,有耐高温和耐污染的特点。鲤鱼在我国养殖鱼类中养殖的数量占首位。例如:我国南北各省的池塘养殖品种有养殖鱼类20多种,其中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鲡鱼、鲤鱼、鲫鱼、鳊鱼、鱿鱼、鳞鱼、罗非鱼、鲻鱼、梭鱼、鳗鱼、鲴鱼、鲡鱼、鳜鱼、鲇鱼、虹鳟鱼等。在上述品种中,鲤鱼还有数量繁多的地区性品系。例如:鲤鱼地区品系著名的有兴国红鲤、荷包鲤、黄河鲤、淞花湖鲤、呆鲤、岩原鲤、乌原鲤、元江鲤等,是我国不同水域的优良品种,以其出肉率高,肌肉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食品之上味”。汉代大诗人蔡邕食过黄河鲤鱼,赞不绝口,赋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哼鲤鱼,中有尺素书”。
?   那在近代钓鱼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大家思考思考,欢迎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