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街巷名称的演变

 苏迷 2014-05-27
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街巷名称历史悠久。有许多街巷名称,至少在宋代就已有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街巷名称也有所变更,同原来的名称不一样了。街巷名称的演变,既反映了街巷的历史,也反映了社会的风貌。 
  在街巷中长期设立某个机构,久而久之,这条街巷就以某个机构的名称来命名。位于甫桥西街下塘西端的元和路,在宋代时名“驱鬼桥巷”,亦名“多贵桥巷”。在元末明初时,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因住在巷内的“十仓夫”帮助张士诚抗击明军,便更名为“十郎巷”。清代雍正二年(1724),苏州设立元和县,县衙就设在这条巷内,长达一百余年,巷名就称为“元和县前”,后定名“元和路”。位于道前街西端南侧的司前街,古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立臬司监狱及司狱司衙门,这条街就称为“司前街”了,并成为“监狱”的代名词。 
  在街巷中居住朝廷官员或大户人家,街巷名称也随之更换。十全街东端的严衙前,古名“积庆寺巷”;到了明代,有大学士严讷居住于此,遂更名为“严衙前”。此街之东的天赐庄,古名“姜家巷”,到了宋代,由皇帝将此处的田地赐给抗金名将韩世忠,就更名为“天赐庄”,又称“韩衙前”。现在这两条街巷,统称为“十梓街”了。 
  街巷中环境发生了变化,街巷名称也随之更换。位于道前街中段的东美巷,最早是水果市场,巷名“果子巷”;后果子市场衰落,米行兴起,就叫做“东米巷”。以后米行衰落,用谐音更名为“东美巷”。钟楼新村那里的读书湾,原为荒地河浜,几乎无人行走,十分冷僻,名叫“冷水湾”。民国初期,由东吴大学学生在此建造校舍,创办公益性质的惠安小学,动员贫穷子弟入学,从此,这里就热闹起来,成了儿童读书好地方,遂将冷水湾更名为“读书湾”。 
  原来街巷的名称不吉祥或不好听,为了避忌讳、求吉利,也给予更换。盘门外吉水桥东街、西街及吉水桥沿河,原名均为“急水”,因那里水流湍急,故有此名。但急水对行船十分不利,且河中常发生翻船事故,故一律改名为“吉水”,祈求吉祥平安。书院巷西口对直的三多巷,唐宋时名“杉渎巷”。“杉渎”者,存放木材的河浜也。其名也不雅,且河浜早已填没,遂改名为“三多巷”。“三多”者,有“梅开五福,竹服三多”之说,又有“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 
  在街巷路名的变更中,因谐音而更名的也不在少数。相门内仓街中段的“丽姬巷”,最初名“李计议巷”,后来“李基巷”,再后成了“丽姬巷”,真是“冬瓜缠到了茄门里”。人民路中段西侧的“糜都兵巷”,明明是一个武官的称谓,现在叫“宜多宾巷”,俗称“耳朵鬓巷”,不知为何意了。 (潘君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