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14《黄梅戏》

 qyu1998 2014-05-28
2014-14《黄梅戏》特种邮票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4-14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3-1)T 天仙配 80分

  (3-2)T 女驸马 1.20元

  (3-3)T 打猪草 1.20元

  邮票规格:33×44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枚数:16枚

  整张规格:165×210毫米

  版 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张 旺

  责任编辑:董 研

  印 制 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剧目和音乐上,曾受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黄梅戏剧情雅俗共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质朴细致,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集邮总公司同时发行首日封、启用纪念戳各一枚。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扩展阅读>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地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省“省戏”。2006年5月,黄梅戏进入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黄梅戏的源起“可以上溯至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但那并不是黄梅戏的真正出现。诚如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研究中国戏曲文化时所说:“巴颜喀喇山的皑皑白雪和淙淙小溪,并不就是黄河、长江。蔚蓝的天际几丝云彩,可能聚集而为雨,也可能随风飘散……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湖北黄梅县是早期黄梅戏基本声腔黄梅采茶调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地方闭塞,缺少交流,这里流行的黄梅采茶调长期以来缺少变化和发展,旋律也比较简单。1950年成立了县级职业采茶戏剧团,后改为新生剧团。1956年秋,正值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在黄梅县连续放映之际,黄梅县新生剧团正式更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并立即选派人员到安徽安庆学习黄梅戏的演唱方法和舞台剧目。
清末,黄梅戏的基础——黄梅采茶调传入安徽安庆地区,汲取了青阳腔、徽调和汉剧中的营养,与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艺术结合,与高跷、旱船、挑花蓝、推车灯、竹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融汇,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到了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已积累了“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折小戏”代表作与平词、花腔两大腔系音乐唱腔。民国早期,黄梅戏进入安徽省城安庆城,在城区吴越街黄金舞台演出,开始有了固定演出场所,建立了大本营,由季度性聚会演唱转向常年演出。黄梅戏落脚安庆,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也就没有黄梅戏的发展与繁荣。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戏曲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改戏、改人、改制”,而“改戏”的重点是对传统剧目中不健康的粗俗成份和庸俗成份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就黄梅戏来说,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新文艺工作者们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介入到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在安徽安庆留下摆脱粗俗和庸俗,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一步脚印。从此,黄梅戏获得了新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艺术品味得以迅速提高。改编后的《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精品剧目人们耳熟能详,经典唱腔家喻户晓。特别是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拍成电影后,更是风靡全国,波及海外,使无数黄梅戏迷为之倾倒。
三剧目整理改编于安庆
《打猪草》是黄梅戏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戏”之一,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挖掘整理并使黄梅戏迅速产生影响的传统剧目。1952年,黄梅戏赴上海演出的筹备工作在安徽安庆进行,郑立松为此次演出执笔整理改编了传统小戏《打猪草》。《打猪草》原本内容趣味和情调有些粗鲁低俗,经整理改编,原“偷笋”的情节得到妥善的修改:陶金花打猪草时不慎碰断了竹笋,引起看笋牧童金小毛的误会。金小毛开始有些粗鲁,踩坏了陶金花的竹篮,后来知道不对,愿意赔偿银钱。陶金花不收,金小毛又赔竹笋,并且送她回家,陶金花也以“打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的盛情款待。改编后的剧情,表现出了牧童金小毛和村姑陶金花那纯洁无瑕的心地和彼此无猜的友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提高,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艺术舞台上。《打猪草》虽然演出时间不过20分钟,却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上海专家的高度评价。当然,严凤英和王少舫以演员身份参与《打猪草》的整理改编,也功不可没。《打猪草》常演不衰,备受观众喜爱,成为长期演出的黄梅戏保留剧目。
《天仙配》源自明代青阳腔《织锦记》,为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本大戏”之一。1952年,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班书友在安庆最早对《天仙配》中精彩折子“路遇”进行整理改编,改七仙女奉命下嫁为思凡下嫁,改董永的秀才身份为农民,如此改动一方面剔除庸俗的宿命论思想痕迹,另一方面强调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人物行为的自觉性。1953年5月,当过记者、做过编辑的陆洪非根椐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本和安庆坤记书店木刻本着手改编《天仙配》全剧。改本删除董父等十余个人物,以及董永与傅员外、傅小姐的诸多纠葛,将剧情集中到七仙女和董永的聚散离合上。随着剧情结构的调整,剧中的唱词也大都重新创作,其间洋溢的诗情画意为原本唱词无法相比。例如脍炙人口的“满工对唱”共有十二句,用语虽然通俗,却抒情意味浓郁,把七仙女和董永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在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上获得成功,引起了上海文艺界对黄梅戏的重视,会演结束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就开始着手将《天仙配》拍摄成电影。1956年2月黄梅戏曲片《天仙配》发行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全国亿万民众知道了黄梅戏,从中领略了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风采,黄梅戏立即成为了全国人民喜爱的著名戏曲剧种。
《女驸马》是在黄梅戏传统剧目《双救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双救主》原本非常单薄,不属于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之列,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安庆潜山县老艺人左四和献出这个剧目的手抄本,1958年,由安庆专署黄梅戏剧团将它改编整理(王兆乾执笔),更名为《女驸马》,除了删除秋香替嫁之类的庸俗内容而外,重点在于新写《金殿》一场和改写《洞房》、《状元府》两场,完善了戏剧结构,强化了戏剧冲突,排练后参加了当年安徽省第二届戏剧会演。195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陆洪非根椐王兆乾改本进行《女驸马》的再次改编,并着重扩展《金殿》和《状元府》等场次冯素珍的行为举止,丰满了主要人物形象。王兆乾的初改和陆洪非的再改,使《女驸马》在艺术水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遂成为继《天仙配》后又一个影响广泛的黄梅戏代表剧目。
综合上述,黄梅戏是在安徽安庆地区孕育与发展起来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新兴剧种,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又都在安庆整理改编后,演出获得成功。它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省“省戏”。将于7月6日将发行的《黄梅戏》邮票,全套3枚图案分别表现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因此,安徽安庆是《黄梅戏》邮票的最佳原地,在安徽安庆实寄的首日封和制作的极限明信片,是最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民国初期,黄梅戏进入安庆城区演出,最早落脚点是在城中心吴越街黄金剧场,也称大众剧场;还有位于钱牌楼街的民众剧场,也称胜利剧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剧院、皖江影剧院也是黄梅戏演出的主要场所。这些演出场所,属安庆市人民路邮政所(人民路557号)所辖,邮政编码246003。

2009年10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在安庆市湖心中路6号落成并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定名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同时在此地落成并对外开放。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现是黄梅戏演出一重要场所,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艺术中心和博物馆集演出、创作、研究、展览、陈列、艺术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属安庆市市府路邮政所(市府路7—4号)所辖,邮政编码246003。

另据了解,为配合《黄梅戏》邮票发行,安庆市邮政部门届时将启用黄梅戏主题邮局日戳,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黄梅戏迷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