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 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 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 仍在少阳。 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10克。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 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止咳化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也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病例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岁,1984年10月5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 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结果: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5.中医临床的经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