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榄核咸水歌

 竹枝词广场 2014-05-29

咸水歌

番禺县文化志载:县境濒临南海,沙田面积广阔,第年枯水期,南海咸潮涌入县内的大沙田地区,咸水所到之处,均是沙民聚居之所。大沙田地区流行丰富的民间歌谣,品种繁多,优美动听,人们很难将这些优美的歌谣一一记清。反正这些歌谣都是来源于有咸水流到的地方,因此,人们便将这个地区流行的民歌俗称为“咸水歌”。

咸水歌可以说是一个体系的民歌,它所属有:担伞调、高棠歌、姑妹腔、东风调、大缯歌、渔歌、丰收调、叹情等。还有水鱼歌、龙舟歌、沐浴歌、蛋歌(蛮歌)等,在明末清初时期也统称为“咸水歌”。

《广东新语·舟语》:“诸蛋以艇为家,是日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船尾)。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利则夺女过舟”。所指“蛮歌”就是“咸水歌”,亦称“蛋歌”。清初诗人王士祯有竹枝词谓:“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木鱼歌为“咸水歌”之一种。

咸水歌,富有地方特色,流行地区颇为广。歌者多数是见人唱人,见物咏物,托物寄意,即景生情随口而唱,歌词多用当地群众口头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曲调爽朗朴素,节奏自由,唱来上口,听来悦耳,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韵味浓郁,生命力强,故能世代相传。如石楼姑妹腔《海底珍珠容易慍》歌中唱到“盎菜落塘唔在引,两家情愿使乜媒人”。“生食藕瓜甜又爽。未知何日筷子挑糖”。“鸡跳麻篮心搅乱,未知何日结良缘”。“山顶种葵葵合扇,共哥携手结姻缘”,又如《十二月采茶》中“四月采茶雨水深,雨水淋淋织手巾,两头织出茶花朵,中间织出采茶人”。“五月采茶扒龙舟,龙船鼓响满江游,丢开茶田暂不理,姐妹快乐睇龙舟”。皆以比兴为工,词艳而情深。这种借喻与写实的手法,引物连类,委曲譬喻,显示出咸水歌的特色。榄核乡的传统咸水歌《膊头担伞》、《拆蔗寮》,《一岁娇》等,是一种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富于情趣的说唱形式。

咸水歌流行于县内大沙田区,不论男女老幼碰在一起,便会托物寄意,抒发情感,或田间河涌上对唱,或搭歌台斗歌,成为沙田人民喜闻乐见的习俗,老歌手杨柱讲:1929年秋,灵山紫沙有个女歌手陈焕容大摆歌台,说谁人斗赢了她,甘愿许配终身。杨柱与一班小伙子和她斗了三日三夜,谁也斗不过她,一时传为佳话。建国以来,榄核大坳、浅海、石楼的海心及江鸥、沙南都举行过民歌大会唱。我县涌现了一批业余民歌手和民歌作者。如:杨柱、梁添喜、梁华胜、霍秀、李柳桃、黄开然、黄锡尧、苏灵、廖彩兴、何绍青、彭来、何东泉、冯惠等。

建国后,为了使“优秀的动人心弦的民歌”得到保存和再流传发展,县文化馆的同志做了大量整理挖掘工作。六十年代,将搜集整理好的民歌先后在“番禺农民报”副刊、文化馆刊印的“农村文艺”、“俱乐部”、“莲花山”等刊物发表。文化馆还编印《民歌写唱参考资料》专辑,印数二万册,发给文化站及文艺骨干结合办学习班培训民歌人才和推广民歌,60年代中期,在群众文艺活动中曾出现过民歌写唱高潮。后来“文化大革命”将民歌视为四旧,使民歌一度消声匿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歌也逐渐复苏1986年“番禺县民间文学三个集成编辑委员会”成立后重新加强对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于1988年1月编成《番禺县民间歌谣》(第一辑)。

咸水歌曲调为567123六声音阶,(5)调式。

(1)膊头担伞(又称担伞腔,歌名根据传统唱法第一句“膊头担伞伞头低”而来,在县沙田地区流传最广)。

(2)莲港渔歌(流传于莲花山鱼港及沿海渔民间)。

(3)大缯歌(渔民传唱)。

(4)姑妹腔(这种腔在石楼沙田区最流行,又叫石楼姑妹腔)。

(5)短句姑妹腔(适宜对唱,歌的开头是“妹好呀哩”、“哥好呀哩”)。.

(6)高棠歌(历史上沙田区人民群众每逢婚嫁等喜庆事常唱高棠歌以示祝贺)。

(7)叹情调(哄孩子、送嫁等叹情)。  

(8)东风调(根据担伞腔改编而成,在60年代初有一首叫“东风阵阵稻花香”的改革民歌,后来调名以“东风”二字取代)。

(9)丰收调(62年民歌改革的新曲,以高棠歌与姑妹腔融为一体)。

咸水歌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几百年来久经雕琢,光彩夺目的一块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