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年节--北京人的文化(1)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29

岁时年节----北京人的文化

 

引言

第一章、欢欢喜喜过新年

送信的腊八粥

舍粥的粥厂

腊八醋与腊八蒜

忙年

扫房

二十三祭灶天

北京的灶君庙与火神庙

门神·春联·年画

年糕·贴福字

除夕守岁

    年夜饭

    太平鼓

    祭祖

    送、接财神

    爆竹

    压岁钱

说年

百官趋朝贺正旦

拜年与忌门

好吃不过饺子

财神·人日·顺星

正月十九燕九节

打金钱眼·摸石猴·会神仙

填苍节

 

第二章、天上人间不夜城

灯节的由来

北京灯市的变迁

灯市灯具千姿百态

猜灯迷·舞狮·舞龙灯

河灯与冰灯

吃元宵

走桥与摸灯

元宵掌故

 

第三章、倾城男女出四郊

二月二龙抬头

北京龙王庙

引龙回

宝贝儿不来流眼泪儿

立春·春社·春祈

清明节·上巳节·寒食节

禁火寒食

扫墓祭祖

北京看坟族

塔青

插柳·植树·射柳

清明节应是文明节

 

第四章、五月天都庆端午

历代端午节

重午拜天

射柳·击球

女儿节

吃粽子

赛龙舟

北京何处寻菖蒲

挂艾蒿的传说

送扇子

卫生节

 

第五章、头伏饺子二伏面

歇夏·过水面·酸梅汤

皇帝赐冰

宣武门外观洗象

观荷采莲

六月六看谷秀

 

第六章、盆水放针乞灵巧

七夕的传说

斗巧与乞巧

磨 喝 乐

节令食品

皇城里的牛郎织女桥

颐和园里的牛郎织女景观

北京七夕花

 

第七章、河灯盏盏度阴魂

中元法会与盂兰盆会

目连救母

放荷灯·法船·应景戏

鬼节

纸钱的传说

 

第八章、八月十五月儿明

月到中秋分外明

嫦娥奔月

神奇的月宫

拜月赏月

兔儿爷、走月亮

赏桂·观潮

中秋话月饼

团圆节话团圆

秋分·秋社·秋报

 

第九章、重九登高赏菊花

重阳节的来历

登高

赏菊

饮菊花酒

插茱萸

吃花糕

 

第十章、冬至祭典消寒会

寒衣节

送寒衣

敲太平鼓、吃豆制品、酿冬酒、作暧炉会

冬至大如年

祭天祭祖

贺冬

冬至馄饨夏至面

数九仪俗

引    言

 

    岁时礼仪是传统中国人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春节的贴春联、吃年夜饭,端午节的悬艾,饮雄黄酒,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饮、重阳节的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等,皆以民俗为其基础。同时,岁时礼仪又以时间----一种社会化的时间观念作为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自然日历的进程中,又以社会文化规范着自然的岁月,从而形成年复一年的岁时仪俗。因此,岁时礼仪均具有强固的反复性。它以年为循环周期,每个周期都在同一时间点上反复一次,在这种貌似叠加、重复的过程中,岁时礼仪的基本杠架,部件基本不变,但每年都有再生,积聚着一层层当时代的历史尘埃。几百年前的春节,其节日礼俗事项与今天几无差别,但其内蕴却相差甚远。岁时礼仪的这种连续反复的特性化了传统的力量,在现实与传统的反复对照中,给人一种绵绵的历史感和深沉的现实感。

    北京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北京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自元、明、清建都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北京文化传统趋于成熟,并得到继续发展。就北京地区的礼仪习俗看,从70万年前“北京人”遗迹表现的习俗萌芽,到1万年前东胡林人遗迹表现的丧葬习俗,以至春秋以来形成的礼俗,都显示出北京习俗有着极为古老的源头和连绵不断发展的历史。北京又是一个五方杂处之地,聚集了各个地方的人。北京的北部,居住着满、蒙、朝、回等兄弟民族。因而北京人与外族、外地的交往十分密切。民族的融合和与外地的交流,使得北京人的习俗吸收了不少异族异地的习俗,或者说它们已经成为北京人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衣食住行,到生养婚病死;从各行各业的物质生产,到精神信仰迷信;从日常礼仪、文化娱乐,到四季的岁时节日……北京人的习俗广博深厚,绚丽多采。北京人的四合院、大杂院、胡同、风味小吃、婚丧喜庆、歌谣、俗曲、民间传说故事,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引得多少人为之神往陶醉。根植于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有关生产、哺育、诞生、做寿方面的习俗,与富于艺术性的幌子、吆喝及响器等商业习俗,上元观灯、清明踏清、端午食粽、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节日习俗,以及上茶馆、逛庙会等习俗活动,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民俗文化,成为北京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构建了北京文化的基础。

    就岁时年节文化而言,我国的岁时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变异过程。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抑或周秦以前即已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到节日中的仪俗,在那时已经形成,有的习俗还被统治阶级以“礼”的形式规范化。至汉代,我国岁时礼俗基本定型。魏晋时期,注入了宗教因素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因素。唐宋时又融入了娱乐和礼仪万分。辽、金、元三代,主要渗入北方民族习俗。明清两代,都市节日礼俗大放光彩。近代以来,传统岁时礼俗受到外来文化及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有所变异,但在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岁时礼俗仍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岁时礼仪又是一个丰富多姿的系统。从节日的性质看,有单一节日,也有复合节日;从内容上看,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从形成的时间看,有传统节日,又有现代节日;人地域分布来看,有全国性节日和地区性节日;从节日参与者的情况看,又有全民节日和民族节日之分,等等。岁时礼仪的这种复杂的形态,决定了节日的起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源于特殊日期的节日,也有始于生产生活习俗(如农事、祭祀、社群娱乐、性选择、宗教活动)的节日,还有起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所有的节日活动,都包含了节日的准备、节日的习俗和节日仪式三部分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景象。

    本书将从民俗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老北京人的岁时年节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基于长期生活实践而产生形成的岁时年节习俗,无疑是北京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老北京人人生礼仪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常常是太普通、太平常,以致人们经常把它们作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未能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详尽的记述。对于生遇其时、身历其境的人们来说,民俗文化不是知识、学问或者尘封的档案,而是在具体情境中的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如今的我们自然无法复原先人们的生活百相,因此我们更多地是借助有关著作的记述来展开论述。

    老北京人岁时年节的习俗,是整个北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许多民俗事象一样,岁时年节习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遗留物”,具有独特的北京地域文化氛围。作为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文化名城,长期以来,有关老北京人岁时年节方面的记载比较丰富。但就笔者的浅薄学识所见,发现许多著述不够系统全面,有的甚至散见于相关的洋洋大著中,以致人们无法尽晓其全貌。出于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我们在充分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老北京人的岁时年节从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喜爱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人们提供一幅较为完整的岁时风俗画卷。不当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参  考  书 

《北平岁时志》,张江裁撰,文海出版社。

《辽史》,元脱脱等修,百衲本。

《金史》,元脱脱等修,百衲本。

《野获编》,沈德符著,扶荔山房本。

《大兴县志》,张茂节、李开泰合辑,传抄本。

《宛平县志》,王养廉、李开泰合辑,传抄本。

《人海记》,查慎行编,光绪10年本。

《帝京岁时纪胜》,潘荣升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

《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

《京城古迹考》,励宗万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0。

《日下尊闻录》,阙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日下旧闻考》,乾隆年间官修。

《宸垣识略》,吴长元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燕京杂记》,道光年间,小方壶斋丛抄本。

《天咫偶闻》,震钧著。

《北京指南》,民国十五年,商务印书馆编。

《旧京风俗志稿本》,民国十七年旧吾著。

《帝京岁时纪胜笺补稿本》,民国十七年东岩居士著。

《宛署杂记》,(明)沈榜著,北京出版社。

《燕都浏览志》,见《日下旧闻考》,(明)孙国敉著。

《芜史》,见《日下旧闻考》,(明)胡应麟著。

《都门杂记》,见《顺天府志》。

《析津志》,见《日下旧闻考》及《顺天府志》。

《燕北杂记》,见《日下旧闻考》。

《典故纪闻》,(明)余继登撰,中华书局。

《荆楚岁时记  (梁)宗檩著  岳麓书社1986年6月第1版

《北平风俗类征》,李家瑞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上海。

《满汉礼俗》,(日本)武田昌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上海。

《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北京出版社1989年第1版,北京。

《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2版,北京。

《京华古迹寻踪》,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1版,北京。

《旧京人物与风情》,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1版,北

    京。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常人春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2版,

    北京。

《生死·饮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谈》,凌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1版,北京。

《王府生活实录》,金寄水、周沙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1版,北京。

《顺天府志》,北京大学1983年版,北京。

《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陈文良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版,北京。《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崇彝著,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帝京景物略》,(明)于侗、于奕正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

《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武林旧

    事》,孟元老等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版,北京。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石家庄。

《中国风俗辞典》,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版,上

    海。

《中国礼仪全书》,钟敬文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肥。

《中国岁时节令礼俗》,张振华、常华编著,改革出版社。

《岁时佳节记趣》,殷登国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岁时礼俗》,乔继堂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中国节日趣谈》,张田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节日文化》,常天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谷趣谭》,喻鸿钧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版。

《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孙景琛、刘恩佰编。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宋兆麟、李露露著,文化出版社。

《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刘宝民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节日风俗欣赏》,杨树山、戴洪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