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儿传播学——第三人效果

 木立 2014-05-29

媒体是一方,做为受众的自己是一方,其他的人就是第三人了。

比如说,是比如不是真的,中美开战了,我有个办法一下消灭美国500万的人,那就是号召美国的华裔起来保卫祖国——自己祖宗的国家。有人会说许多华裔已经多少代了,就算新加入的也宣过誓要效忠美国,这种号召没什么作用。可是,你能保证不会有那么几个华裔响应号召吗?而且恰巧又有一个在美国比较要害的部门?或者竟有人学了恐怖分子的招式去对付美国?就算你敢保证,美国政府也不敢冒这个险。如今美国人口有4亿,华裔人口有430万,占美国人口的1.2%,这些人美国不敢用于对付中国了,而且怎么也得找些人看着这些华裔。所以至少有500万的美国人不能用于对付中国,这相当于他们被消灭。

历史有这样的事情,二战中珍珠港事件之后美籍日裔受到迫害。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受众会推测其他人会有人听信传媒,于是采取了行动。而也许,这正是媒介的真实意图,就是利用我信息发出后你对他人行为的推测而采取了我想让你采取的行动。这话有点儿绕,不懂的做个语法分析吧。

研究者发现,传媒发布的一信息受众不信,但他也会推测别人会信,而且据说年龄越大的越有这种倾向,女性比男性更有这种倾向。比如很多人看过AV,他们都认为AV对自己没什么坏的影响,但这其中会有很多人认为AV对他人,特别是孩子有影响,于是倾向于禁止AV,特别是那些年龄大的,或者做母亲的。

有意利用第三人效果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二战时日军发现太平洋上一个岛屿的美军守军是由黑人和白人组成的,于是发传单对黑人说这是日军与白人的战争,日军与有色民族无纷争。结果白人军官顾虑黑人士兵的反应,就下令撤退了。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这岛屿。我开始那个例子实际上是套用日军的。

无意间产生第三人效果的例子就举自己一个吧,日本核泄漏大家抢碘盐的时候,其实我也是抢了几袋的,当然没人家成箱抢的疯狂。因为谣言传出后,我是知道其荒谬的,因为我曾经做过一次心脏检查用到了碘剂,特意到网上查了一下碘对人体的作用。但是我推测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这谣言,那么他们会去抢碘盐,等我要买盐的时候有可能超市无盐可卖,于是先下手抢几袋。后来和朋友说起此事,发现好多人是和我一样的心思出去抢盐的。

我忘了我自己在哪里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男孩发现自己心仪的女孩和另外一个男孩走得有点儿近,于是造谣那两个人已经那个了,而且要说得很不堪。听到风声的女孩会疏远那男孩,因为她会推测如果她继续和那男孩接近别人会认为她就是谣言中说的那样的人。于是造谣的男孩就又有了机会。

西方传媒为何老造中国的谣啊,人家传播学玩的熟练并且下作。

说AV那个,我不喜欢这个例子,因为确实有人受AV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