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臣注定是悲剧人物,下场多比奸臣惨烈

 老包书屋 2014-05-29

  写下这个题目估计要引来许多的砖头,但这是不得不议的话题。要讨论中国的历史,就必得涉及君臣仪理,君有昏明之分,臣则有忠奸之辩。历朝历代的史学家跳不出这个范囿,今天的人们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人们喜爱忠臣,憎恶奸臣。杭州西湖边的岳王庙里,岳武穆神位前香火鼎盛,而岳王墓前跪着的那四个铁人却遭人唾弃。人们的好恶如此彰显,以至于在戏曲中忠奸被完全脸谱化,忠义如关公,那是红脸,而篡汉的曹操是个白脸。所谓家贫思贤妻,国难盼忠臣,当人们不满当下时局,每每念叨忠臣再世,思得清明盛世。人们对忠臣如此膜拜顶礼,你讲古斋却偏要说忠臣要不得,是何道理。

  为臣的道理,历代的读书人都在研究。毕竟读书人的职业就是读书和做官,终极理想就是身为帝王师,立志做隐士的毕竟是少数。而为臣要为什么样的臣,唐代人赵蕤写的《长短经》对人臣之道做了正邪分类。正臣六类,分别是圣臣、大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邪臣六类,分别是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长短经》对正邪各类都作了描述,提出了各类臣工的标准。《长短经》的影响极深远,自唐以后人臣之道基本以此为标准,史学家也以此考查评说前代臣工。但按此标准能称得上圣臣、大臣的人基本没有,民间对正邪之分也就基本以忠奸之辨来概括了。

  其实,历史上的奸臣好找,每朝都能找出几个,忠臣却不好找,历史上名臣很多,够得上忠臣标准的却没几个。何以如此,因为忠臣确实不容易当,要当一个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你要做一个忠臣就须得有极高的道德修养,高到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的地步,基本要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世人皆贪,你得独不爱钱;世人皆色,你得独不爱色;世人皆享乐而你须得独受穷。其次,你要有超乎常人的胆量,胆子大到敢犯龙颜不怕掉脑袋的地步。忠臣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犯颜直谏,说白了就是要骂皇帝,要象海瑞那样骂,骂到痛处,这是相当危险的工作,但你要是忠臣就不应该怕。再有就是要能受得起委屈,因为你是忠臣就不会是宠臣,所以好事基本跟你不沾边,不仅如此脏水还会经常往你身上泼,这些你都得忍着,而且还要不以为意,不得有怨恨和牢骚,有一点你就不是忠臣了。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你得随时准备着做最坏的打算,因为忠臣一般是没有好下场的,得善终的都不会是忠臣。象袁崇焕,拼死抵御满清,战功赫赫,最后以通敌被凌迟。冤则冤矣,还得冤死,死则死矣,还得凌迟,这些都不算什么,凌迟前还不能觉得冤枉,心里想的还要是皇上的辽东。“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本不太够古之忠臣的标准,但这首绝命诗颇有忠臣风范。

  要成就忠臣的美名,不只是个人要付出一切的代价,当朝皇上和黎民百姓也要跟着遭殃。“一将成名万骨枯”,要成就一个忠臣的一世英名,所要付出的就更多。

  对皇帝来说,忠臣再世就是一场灾难。忠臣与昏君必相伴而生,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没有昏君,就不会有忠臣出现。如果一个皇帝英明神武,王道教化,不需要忠臣出世。翻阅历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明君当朝最多有能臣、诤臣,只要是昏君当政必有忠臣相伴。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忠臣避之唯恐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