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开讲|杨江涛:品牌最有价值的是心智资源

 汕头能率 2014-05-30


坦白讲,我啥准备都没有。还是国强逼着我写海报,我才写了些。我想问问咱俗人谷是那个层面的,特别对营销,有几个读过定位的?

@马千里:我,没读过。这类说看书名知道啥意思。我对这类营销类的书有反感。】

完了,老马都没读过。我只能是,“对,牛谈琴”了。

定位这书其实就两个字:品类。定位罗里吧嗦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你,人的思维方式是按“分类”进行的。定位是基于人的大脑原理,记忆的“有限性”和记忆的“有序性”。所以做品牌,你可以选择的空间非常小。比如,格力就霸占了空调的品类,别的品牌就没有机会了。海飞丝就霸占了去屑洗发水的品类,别的品牌就没机会了。

但品牌的排序也是呈阶梯状的,可是经由我发现,里斯特劳特只对人的大脑研究了一半。里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是基于人的左半脑。也就是说,记忆的有限性与有序性,对于左半脑是对的。而对于右半脑是扯淡的。

@妖刀:江涛,坦白讲,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转播的理由,希望接下去的内容能给我理由。】

@马千里:妖刀,要注意,这不是单纯给你一个人讲的,要照顾全面会员。】

上回书说道,里斯特劳特其实只发现了人的左脑,就创立了定位理论。事实上他们不知道人的右半脑,右半脑是的存储是海量的,但就是提取不出来。

比如我们做市场调查时,常用的提名认知率,和不提名认知率。我们不提名让人说洗发水的品牌,很多人只能说个5-6个。而提名认知,很多人 能说几十个。那5-6个就在我们的左脑存储,而这几十个则是在右脑存储。

但这右脑的存储是垃圾存储,没有用的。中小企业的品牌,很多在消费者右脑里,是垃圾存储。问题就在于如何把这些看似没用的垃圾存储给提取出来,左脑提取记忆存储的方式就是定位的品类理论。

比如,一提到空调品类,首先想到格力品牌。一提到微波炉,就想起格兰仕。左脑的模式是这样的,品类=品牌。句式是这样的,当你想买某品类的时间,你就首选某品牌吧!

所以品牌的使命就是注解品类,抢占品类,成为品类代表。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成为“品类代表"。以便于消费一购买某品类,就先想起某品牌。

当然,最终的购买很复杂。但是这些”品类代表“总是占据着消费者购买思考路径的主通道,这就是大品牌。但是小品牌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占据左脑是要狠砸钱的。清扬砸了5个多亿,又咋样了?想在左脑抢地盘,就是找死。中小企业的品牌在人的右半脑,是垃圾记忆,因为无法提取,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提取。

右脑相当于电脑硬盘,存储惊人。右脑是图像脑,我们硬盘里放很多小电影美女图啥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垃圾。右脑是很感性的。右脑记忆不能通过品类提取,只能通过其他东西。主要通过感知,感觉、感官来提取。比如,前阵子去桑葚园吃桑葚,这都30多年没吃了。一入口,就一下回到了童年记忆,不是桑葚的味道。也许我这辈子都忘了童年的记忆和感觉。

那么这颗桑葚就是我的记忆提取物。当然提取出很多东西,一股脑就出来了。其实很多弱势品牌,就是没有提取物才弱势。但是右脑记忆的提取物,不像左脑那么清晰,左脑只要想起品类,就行了。而右脑记忆的提取物很复杂。但是,这个记忆提取物你只要找得巧,就一定行。

“要购物,先淘宝”这话不一定好,但很有意思。购物行为,就是右脑记忆提取物。如果消费者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会先淘宝了。如果大家无法判别自己的行为,那就操蛋了。

如果,我是买套套的,我不觉得自己是购物,我对自己的判别是买套套,那这话对我就没用了。买电器,到苏宁!就是貌似聪明的傻逼话。因为我没有买电器的概念,我是买吸尘器的,你说买电器,对我没触动。所以,你就知道当初奔驰占据了“高级轿车”的好处。我是买“高级轿车”的,当然奔驰了。电器这个词,名义上也存在,但不在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里。

在比如,想找鸡,你第一个想到了东莞。对,举错了。招妓是品类呢,还是行为呢?

@妖刀:当然是行为。】

如果是想做爱,那就是行为,如果是想招妓,那就是品类。

@妖刀:鸡才是品类。】

所以国家打击东莞,实质是打击这个品类,而不是打击你的行为。你可以找小三啊。

@妖刀:小三是另一个品类。】

你也可以找情人啊,你也可以自慰啊。

@妖刀:品类是可以细分的,找是行为,找的对象是品类。】

我这里强调的最终主旨是,你要帮消费者找到一个判别方法,一个可以提取右脑记忆的判别方法。

也对,一了大师通常是从哪个入手的?

一定是从消费者视点,帮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判别自己身份、行为的特征。比如捷达,都知道是便宜车,但捷达说是理性的选择,帮那些穷鬼找到了身份。捷达,要是说自己多么省油,多么便宜,就成傻逼了。但捷达多会说话,赋予了吝啬鬼一个理性的身份。减肥产品,卖给我,我就骂它,因为它在讽刺我是个胖子。但,你说瘦身产品,我就好受一点。

@马千里:老杨,提高性功能的产品应该怎么说?】

春药都化名夫妻用品。不说治你阳痿,而说你可以让老婆更爱你,夸你。

@廖衍明:消费者的任何体验都可以和某个品牌关联起来。榴莲那种令人怀念的感觉,既不仅仅是口味,也不仅仅是气味,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感觉。但这种体验记忆,只有吃过榴莲才知道,之后难以忘怀,说到底就是体验式营销。初恋也是如此,还有初夜。】

老廖说对了一半。这就涉及到我对品牌的理解。

就在于,动物是本能思维,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

做品牌绕不开语言。所有品牌的核心只有一个词,这跟我们网络上的关键字是一样的,我们的思维绕不开那几个词。

品牌的核心就是一个词。

词分两种,第一是名词,第二是形容词。名词是我们左脑感知的,就是品类。空调是品类,是名词。手机是品类,是名词。还有一种是形容词,比如“畅爽、丝滑”柔顺。

可乐不再买可乐品类了,而是卖“爽”。雪碧也不会说自己的是“白可乐”,而是卖“凉”。这些体验式的词汇,跟我们右脑最相关。

所以,可口可乐内部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可乐”爽“的体验,他们公司内部甚至把灯关上。

把可乐冷冻至4度,握瓶体,闻味道。去找这种体验。就是要搜集”爽“的证据。但可口可乐一直没找到”爽“的表现形式。雪碧的表现形式是”泼水“,朝周董身上猛泼,可口可乐找了多年,都不知道如何表现这个”爽“。

因为没有图像,就无法从人的右脑进入。可乐不能抱持品类代表,来让人接受自己。

可口可乐总不能用做爱的画面来体现爽。

他们选取了沙滩音乐节,让王力宏这个基佬唱爽歌,都不行。

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虽然也是右脑,但还是没有视觉。终于,那一年,上次世界杯,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凑合用的画面,一个黑鬼,哆嗦着打了个冷战,来表现很爽,可口可乐总算能凑合用了。

人的所有购买决策都是右脑。简单打个比方吧。左脑是总经理,右脑是董事长。最终批阅的还是右脑。

对于饮料这样的低介入商品来说,很多决策都靠冲动一下的。

那是通路抉择,不是品牌抉择。

那帮定位派的傻逼,还在固守定位,并且这还牵涉到一个企业的外部管理问题。

要管理人的心智资源。

可恨的是现在外资品牌,把这些牛逼的好用的词都注册了占据了。心智资源,也是有限资源,占完了就没了。老外聪明,一过来就占据这些词汇。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网上的关键字多值钱啊。

网上的思考路径与我们大脑里的思考路径基本一样的。

我在你脑子里注册。

不用向百度买了。在网上,百度为王。在人的大脑里,这些外资品牌为王。网上,你可以花多点钱,买过来。在人脑里很顽固的,改不了,是不是?

@廖衍明:我可以把你的关键词位置抢过来。修改个体的衡量标准就是说服,千里很马B。】

@廖衍明:你问问千里,有什么人是说服不了的?】

我让千里改改自己的急脾气,有用吗?改不了。

@廖衍明:今天千里不插话,很有耐心,已经改了。】

人的大脑很顽固,一旦注入了某种东西就再也改不了了。

在网络上你给李彦宏多点钱,他帮你抢注。但你想洗掉脑袋里的东西,再花钱都没用。清扬花了5个亿,去洗掉海飞丝的”去屑洗发水“有用吗?

所以最有价值的是心智资源。

就如同你睡了一个处女,这辈子他都认你。当然我不鼓励大家这么做啊。

人的大脑区域也是跟处女一样,你先进入了,别人都没机会了。当然,现代女人突破了。

营销无处不在。

再说王老吉,尽管王老吉已经说得恶心了,但他还是一个教学的示范。”下火“消费者是无法识别的,如果消费者能识别自己上火了,通常比较严重了,也就不买王老吉了,直接买三黄片了。所以主打下火的黄振龙,到今天还是中药铺子。

@廖衍明:最近看到一个“没上火喝……”】

而”怕上火“是心理识别,谁不怕上火?特别在吃辣东西的时候。对了。这就牵涉情景识别。我们不是无缘无故地就”怕上火“了。

我在说精要,你们住嘴。

什么时间才会”怕上火“呢?触景生情,当我们要吃那些火锅、烧烤的时间,我们才会怕上火。

而火锅,烧烤,就是记忆提取物。看看王老吉的广告,始终不离火锅店,烧烤场。

王老吉最早在哪里火起来的,你知道吗?不知道,就别乱讲。

王老吉如果只在广东做的话,到现在也火不起来。我没讲完,你就急。懂得什么叫断章取义吗?

王老吉是在浙江做火的,而不是广州。

王老吉的广告反复提醒你,在吃火锅烧烤时,你就想起那句该死的话。王老吉的广告,就是你的消费情景再现。所以,我提示客户,你卖你商品的时候,别老说多么好,你闭上眼睛想想,消费者在消费你商品的时候,情景是怎样的。你先把”消费情景 “给我描绘清楚。王老吉的广告一直在描绘”消费情景"

傻逼白云山凉茶,就是瞎模仿。

熬夜上火,喝白云山,好像也对。但我们熬夜时通常在哪里?苦逼的加班?在窑子里?在网吧?我们无法识别自己是在熬夜,只知道自己是在加班,是在瞎搞,不知道自己是在熬夜,现在我们也是在熬夜,但我们不这么识别,我们的识别是一帮傻逼在吹牛。好,就算消费者能识别到自己熬夜,到哪里去买白云山凉茶?超市里有,早关门了。冷饮摊里有,人家打烊了。而购买饮料是个“瞬间行为”。如果我瞬间拿不到,就过去了,再也想不到了。

王老吉的牛逼之处就出来了。他优选在饭店铺货。你吃剁椒鱼头,一看贼辣,就想起“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蠢话。

@马千里:呵呵,其实吧老杨,买王老吉的时候,还真不是吃火锅的时候。】

@廖衍明:我看到剁椒鱼头首先想着吃鱼脑。我们做培训的时候,吃饭客户总给点王老吉。这时候客户脑子里一定是下火。】

@马千里:情景的作用,主要是强化产品特点,重点在后面。】

想起了那句蠢话,你顺手就可以从旁边的冰柜中拿到王老吉,想想看,瞬间决策。看到上火的食品,想起央视里的蠢话,顺手就可以拿到。

都是几秒钟的事。如果你错过了这几秒。

这叫“众缘和合”。也叫“布局”。围绕“消费情景”布局。

邓德隆把王老吉的成功解读为“品类创新”的成功,创你妈个鬼啊。消费者是从自我识别,来购买的。凉茶在广东早就有了。

消费者根本不是冲着凉茶品类来购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才不管你什么品类,特别像饮料这种东西。消费者在乎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消费者买得多了,才有了凉茶这个品类,而是消费者看凉茶的面子,才购买。邓德隆搞反了,他为了推销定位理论,硬扯!真不要脸。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在品类的世界里,是砸钱的,拼实力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机会。这帮傻比还跟邓德隆缴几百万,能搞出来个鬼啊。中小企业的胜机就在于找到消费者自我识别的方式。

里面谈到营销三境界。

第一:从卖方看商品第二:从买方看商品第三:从买方看卖方。第一第二,大家都知道。第三,可能少人用。第三是,从买方看买方。

也就是说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企业的重要使命不是说清楚自己是什么玩意儿,也不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清自己。而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清消费者,真他妈的绕口,但就是这样。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帮消费者判别自己。

那产品怎么办?产品扔一边歇着去吧。

就讲讲我做的合生元。

买了四个亿,很多妈妈都不知道合生元是个啥玩意儿。

当有人追问,合生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时候,老板就说,合生元是个奶粉,NND,赚大发了。

妈的,老子只从合生元里赚了不到30万,他们学会了,就再也不理我了。从黄埔的一个工厂作坊,到港股上市。现在市盈率50多倍,我还是一屌丝。

我的拍档试图说服他们老板,买些原始股,被无情拒绝。我可伸不出老脸。

当然,合生元的案子,对我来说都是最低级入门的案子。技术含量放到今天就很低。但也只是对于我来说很低。对于你,未必!

技术含量高的,老板不听话,气死我了。话题又扯到哪里了?回不来了。总之,就是中小企业要想发达,就得找我!这就是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